$ O; z% h1 B6 z
& y+ ]' \1 r* a
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长湖,当地农业农村局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专门放流青鱼这一鱼种,改善长湖福寿螺泛滥的问题。图为工作人员划着小船,将一桶桶小鱼投放进湖水中。吴潮宏摄(人民视觉) . U5 v ?, H A; ?# A2 [: ?$ s
+ s! J1 ^ \# l 山东省加强对胶州湾滨海湿地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刈割翻耕治理,有效恢复潮间带湿地面积,为候鸟栖息觅食创造有利条件。图为胶州湾海洋公园红岛段,两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嘴白鹭在滩涂湿地巡游觅食。王海滨摄(人民视觉)
! ~8 h9 u" v9 ^( d- Z) r% J 凶猛“怪鱼”鳄雀鳝、让许多农民头疼的福寿螺、取食农林作物的红火蚁……外来入侵物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热议。 U# ?2 U6 m9 E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关注“异宠”现象,为非法引入外来物种划定了“红线”。 1 n) o$ T; ~# ^' A6 T
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异宠”交易如何规范?
1 b3 ]7 ?" x- ^# o 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q3 X0 h8 g9 ^! ~7 ?
对于外来物种入侵,中央一号文件早有关注。
6 H& p8 X/ N: y$ q' U 自2005年至今,已有8份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外来物种入侵这一问题,表述也从“增强防范和处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变为今年的“严厉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实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
+ P6 m0 T0 G/ [0 @+ _; H% r2 \ 这种表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 T1 Z5 x# t4 v7 Y2 p4 t
“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表述不断细化,一方面说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严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对防控外来物种入侵高度重视、有着坚定决心。”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金书秦告诉记者,中国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大规模研究自21世纪初开始,起步较晚。金书秦说,“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目前我国相关技术水平已经与国外不相上下,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对许多入侵物种的入侵历史、路径和时间依然不了解,原始数据相对匮乏,还需要长时间积累来补齐短板。”
" [# T% R" U/ u$ y& }% x 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陆地边境线长,始终存在着外来入侵物种随气流、水流等自然途径传入的风险。”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入侵物种随货物贸易、人员往来等无意传入进而造成危害的情况日益增多,非法引进饲养“异宠”、违法违规放生等新情况不断出现,加大了外来物种侵害风险。 * ^! c2 t5 W4 P, R: ^. i$ m# F9 j7 t
根据农业农村部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判与分析,目前国内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业农村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刘万学介绍,中国近10年新增入侵物种55种,每年新增入侵物种达5-6种,是上世纪90年代前新增入侵物种频率的30倍。
A5 H% s! O. ^6 u! \9 s4 W, v' ~ 外来物种入侵对农业会造成什么影响?
# F, {) M% Y5 x, l. ]$ b# O1 f 金书秦表示,不少外来物种会严重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环境,损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农业减产。以草地贪夜蛾为例,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高粱、甘蔗、谷子、小麦等19种作物以及5种杂草。而来自云南的实验数据显示,在百株玉米上有173头幼虫时,可造成玉米53%的产量损失,幼虫密度高的时候,有可能造成绝收。
) n5 w4 w8 J; a1 C$ p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是国家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一环。防控外来物种入侵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金书秦说。 $ b* z0 J# @ q% n9 u
“神奇动物”可能转化为入侵物种
; Z$ b% b% H9 ^$ b6 c s1 u4 ]" T 将目光投向细致的“异宠”、放生领域,中央一号文件中还是第一次。
8 P1 b9 ^) t( ?1 m: \; R; t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异宠”交易与放生规范管理。“‘异宠’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物种种群结构以及生物安全等密切相关。将‘异宠’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说明了中央对这一现象的重视,也说明了异宠饲养、交易、管理、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主任任大鹏说。
2 C% R2 `4 {; C4 n- B5 h 变色龙、蜜袋鼯、守宫……近年来,随着国内宠物产业蓬勃发展,不同于猫狗等传统家养宠物,外形奇特、小众另类的“异宠”成为一些消费者的“新宠”。 ; X8 W H# ]1 S- _6 ], {. `/ N7 q
这些“神奇动物”从哪儿来?
2 A" X6 a& z, e3 _2 a 金书秦介绍,进入中国的“异宠”来自世界各地,多为东南亚、太平洋、南美地区等地。“异宠”进入中国之后,主要是以网络形式推广,在“网店”上销售。而居民购买“异宠”,渠道更为复杂,线下的实体店、线上网店、微商甚至朋友圈、聊天群、线上论坛、兴趣小组,都有可能成为获得“异宠”的途径。
b1 J0 L7 ]! V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介绍,规范“异宠”交易是全球性难题。据统计,全球野生动物每年的贸易额达300亿至428亿美元,涉及数十亿野生动物。以“异宠”爱好者饲养较多的爬行动物为例,研究发现有3943种爬行动物存在网上交易,约占已知爬行动物种类的36%,其中79%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监管。约一半网络交易的爬行动物捕获自野外。
7 d- v1 l }3 m' }4 V( {. L: V “在我国,‘异宠’交易涉及海关、林草、农业、市场监管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关于‘异宠’行业的规模,国内还缺乏详尽数据。近年来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日趋活跃,不少以炫耀、展示和传授‘异宠’饲养为题的信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国内异宠需求和交易的快速增长。”孙全辉说。
/ X6 x* Q# ?2 w, |3 N4 T' g3 @ “神奇动物”可能造成什么风险?
# b4 u" s1 d# u1 y2 F 金书秦介绍,部分“异宠”属于外来物种,一旦被饲养者弃养或者放生就可能发展为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治理成本往往较高,其中鳄雀鳝就是从“异宠”转化为入侵物种的典型代表。
; `1 R4 C T5 T1 B% }- h “相比本土同类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等生物和非生物制约因素,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常处于优势,会抢夺和挤占本土物种的食物资源及生存空间,即抢占‘生态位’,导致本土物种的生存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受到冲击。”金书秦说。 & ~4 g) a% n( s, U! k! }& c o
把好关口、摸清底数、精准治理 7 T5 U4 V% B. j9 P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政策措施正日益完善。
: `8 M$ X0 M9 G/ o; T( p C 去年4月22日,农业农村部通过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并于去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年,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组成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部际协调机制,组建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专家委员会,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系统推进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严密防控外来物种侵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善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控制清除等全链条监管体系。
5 Z) F5 ~, w3 l1 Q 不过,外来物种入侵渠道杂、种类多,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n0 f, X4 ?5 e5 n4 m 以“异宠”交易为例,孙全辉介绍,过去各地的花鸟鱼市是“异宠”交易的主要场所,便于监管。而现在,社交媒体和电商、网络平台等是“异宠”交易的主要阵地。相比线下交易,网上交易更隐蔽,监管更困难,给相关部门带来较大挑战。消费者对此也缺乏全面的认识,很多人觉得只是买一两只“异宠”,自己养着玩,不影响他人,更不会对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 c. O: U3 Q' Y& f7 r
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关键要掐断源头、强化预防。金书秦说,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源头上“把好门”。“要强化入境货物、运输工具、寄递物、跨境电商等渠道检疫,对发现的入侵物种及时进行除害处理。还要加强境内跨区域调运种子苗木、植物产品、水产苗种等检疫监管。”金书秦说。 - _* v! V5 X) S, P% s# f. |
对于“异宠”,孙全辉认为,应抓紧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监管、运输(快递)等贸易链条的执法和监管,并对异宠行业开展科学评估,如公共安全、生态安全、人畜共患病传播、物种保护以及动物福利等,完善行业标准。
! b5 Y& ]/ M2 N- m7 y3 R+ y 科技支撑也很重要。“没有技术支持,治理铲除不到位,防控工作就无从开展。”金书秦说。据了解,目前中国正加强物种防控技术攻关,研发绿色防控技术产品,科学防控外来物种入侵。 : @3 u) @0 K4 h% F9 s% E+ Y
精准治理要加强。刘万学表示:“要分类别、分物种制定防控技术指南,明确防控关键时期、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开展‘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指导地方因地制宜选用物理清除、喷施药剂、生物防治等措施,实施防控灭除。”(本报记者 孔德晨) - ~/ L0 Y8 B+ W* e% T7 ^+ n. L+ t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3月15日 第11 版)
1 G6 t$ \0 l! o3 E9 O+ b# C( k7 r) |, i! \- V/ }
1 [/ i* D, I) ~' c4 S
' O$ S0 t) i" b' `7 X, n
; i) e; V- u# A, q-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