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快讯 | 7.22-7.28 -海洋大学

[复制链接]
1 E' t l' l: W! F! f4 v7 \

: @& t, z, b k

2023年第28期 总第235期

5 t0 s, o) M `' _7 j

2023.7.22-7.28

; ~) h) R" \) B& ]( h! Q- T$ c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 x B3 d0 J: E! h! I2 J

1 V5 X' i3 p- r# G; O* B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

; d$ I$ m9 H, j+ e. B3 c; G

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

快讯速览【海洋政务】) Q) }5 C& {: F z8 {$ C1 J

◆我国首次举办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

) ]1 m1 {& e5 t+ n6 q4 T- N. }

◆唐勇当选新一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

, _5 @* g# S9 d: e' X; n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始大洋科考作业

p! A- B7 [2 x- F

◆24项海洋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 f& G0 D! w3 D# v7 h# ~7 x

◆三项海底调查海洋行业标准发布

* x2 e C. D3 {$ f4 ?

◆我国首个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发布

" s! R0 ]' y; M$ K* Q R1 p

◆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应急演练圆满完成

: N" o: O, X* k1 q! j& p6 A; A- d

◆2023海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成功举办

# H! h, R! A- u0 R! W3 Z

◆山东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海洋科研" t7 W' W9 v4 m, a8 A9 t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奠基

4 _0 t9 H1 x2 ~6 D6 X4 ?

◆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顺利下水

- b3 a M" o& I5 v. E

◆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投用

( s( R- h, V' R2 e( p7 H; W

◆首个可多深度海水采集的无人机阵列完成海上作业

- i5 Z& y, r* F2 N) V; P

◆研究揭示夜光藻赤潮长期变化

学术论坛: U* v, r( Y6 B

◆“2023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圳举办

" }( R- k- l$ I

◆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碳汇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

4 R4 Q) S" D1 @/ Y- D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高端论坛在江苏镇江举行

; H" r! l, M3 B" i) ~, h

【海洋教育

0 Y: g7 U, b, q

◆深圳海洋大学 (一期)建设项目动工

. Q; }& r/ L* t/ S+ S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与浙江海洋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6 \0 _/ v& [6 X& Z

◆中国海洋大学与长沙矿冶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国际海洋动态! ?5 ^6 p; `, X, w* k6 @

◆世贸组织发布年度报告梳理渔业补贴协定进展

6 G! i1 O+ T- e2 `$ `

◆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深海采矿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

: ]: `5 e& r3 ] a! \5 G0 @& c

◆“清洁能源海洋枢纽”倡议获通过

海洋政务/ L- G8 W( C: o3 ?5 _2 x( m

我国首次举办国际红树林保护

! `5 w' Q2 S. y- q

高级别论坛

726日,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开幕。本次论坛是落实去年11月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成果的一次重要行动,本次论坛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共邀请来自30个国家、《湿地公约》秘书处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160名代表参加,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共同推进红树林保护事业。在部级圆桌会议上通过的《共同声明》指出,倡导各国政府将红树林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家规划,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探索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在知识共享、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培训及试点项目等领域开展合作。论坛期间还设立了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并支持开展红树林保护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生态修复等项目。

(来源:农民日报)

3 o; L% D& V2 ?

唐勇当选新一届

9 o- D: W7 y4 |4 r$ \) o8 o8 }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

% L+ C* U; W! T' _ ~ U

日前,在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58届会议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研究中心主任唐勇当选新一届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副主席。这是自该委员会成立26年来中国籍委员首次代表亚太国家进入主席团决策层。大陆架界限委员会由21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选出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或水文测绘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审议沿海国基于科学提交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并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有确定性和拘束力。根据委员会席位分配,其中6名委员来自非洲国家组,5名委员来自亚太国家组,3名委员来自东欧国家组,3名委员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组,3名委员来自西欧和其他国家组,主席团来自西欧、亚太、非洲和拉美国家组。唐勇长期从事大陆边缘动力学与大陆架划界研究,是自然资源部、浙江省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非大陆架国际合作首席科学家。

/ G& a6 ^. q2 y9 B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 K) _& x0 a+ h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

. @& z- R. W1 z6 |! ]9 O

正式开始大洋科考作业

$ k7 c/ Q u1 y% @0 m

北京时间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抵达位于楚科奇海的首个作业站点,正式开始了大洋科考作业。首站作业持续约5小时30分钟,于当天22时30分左右结束,基本涵盖本次北冰洋科考大部分常规作业项目。 根据预定作业计划,首站大洋科考作业在舯甲板、艉甲板和9层甲板展开。舯甲板作业包含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采水作业、浮游生物垂直拖网采样与海洋光学观测。在艉甲板则先后进行了颗粒物剖面观测、箱式沉积采样、微塑料拖网采样、底栖生物拖网作业、潜标及波浪浮标布放。9层甲板作业项目为气象探空气球布放。本次北冰洋科考作业时间为40余天,时间较为紧凑,且相比前两次科考任务量增多,尤其在冰雪观测、浮标潜标作业等方面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与往次北冰洋科考相比,本次北极圈内航线浮冰偏多、海雾偏大,客观上增加了相关作业难度。在后续作业中,考察队将继续围绕水文、大气、生物等学科领域,加紧推进作业进度,力争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

: J* r- L: s: ?+ Q

(来源:新华社)

, f- E3 Z- I7 K! H1 N3 e

24项海洋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 @4 j$ u$ d( \ Z

近日,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3)组织起草的《船载海陆地形地貌一体化调查技术要求》等24项推荐性行业标准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将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24项海洋行业标准涉及海洋调查观测和监测、经济和信息化、防灾减灾等领域。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我国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海洋调查资料整编、海洋观/监测数据获取、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力建设、海洋经济调查和运行监测、海洋信息化管理、海洋灾害制图等方面工作,对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指导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 [) K* R: h4 D( J5 h- m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Z& `. r5 [2 o$ P' W& \1 p& Y8 |

三项海底调查海洋行业标准发布

% e Z: V0 u( ]; ?

日前,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牵头研编的《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导航定位技术要求》《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单波束测深技术要求》《无人船(艇)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技术要求》3项海洋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系列海洋行业标准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提供了规范性的技术建议,填补了国内在无人船(艇)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导航定位上的空白,涉及调查准备、调查实施、调查数据处理、调查资料和成果归档等内容。该系列海洋行业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提供更好的指导,有利于提高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技术水平和成果质量,以满足海洋调查工作实际需要。

3 F$ x8 E3 g9 y0 _: D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n4 I/ ]) t9 |/ ~# C( D

我国首个红树林抗低温

1 v7 z4 a6 o; ~. J) d3 T" \

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发布

* J9 E* \3 X& j/ j' K7 r;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规程》(T/CI 103—2023)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并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该标准为我国首个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有望解决目前红树林低温生态修复无技术规程可依的局面,进一步促进红树林北移有序发展。《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中确立了红树林抗低温生态修复的原则、技术流程和种苗质量控制等,描述了检查验收、档案及监测与评价的规则, 确保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发展,提升红树林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该规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适用于低温环境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2 e/ m5 J# r. G

 (来源:中科院南海所)

% A; Z7 \ L" d

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

7 D: U) r' N2 e: l* Z

应急演练圆满完成

5 i) F: D4 D9 W( f% M! K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牵头组织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青岛海洋中心),北海海域海岛中心(北海信息中心),各省级海洋预报减灾机构,相关市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和预报机构,联合开展了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本次演练采取海区—省—市三级联动的方式,模拟台风穿越山东省并在辽宁省登陆后消亡,山东省潍坊市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根据修订的应急预案,北海局启动二级海洋灾害应急响应,各省、市同步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相关单位按照应急执行预案开展加密观测、滚动会商、信息报送等灾害应对工作。在各部门、各单位的高效配合下,本次演练有效检验了灾害应急期间海洋观测、数据传输、海洋灾害预警报制作、研判会商和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全流程各环节,达到了预期效果。

& z, m, h: o; ^

(来源:自然资源部北海局)

) o {2 q9 v$ u0 w" Y

2023海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

3 X7 R. D0 z% ?, S, E/ a' V

成功举办

+ [7 [7 e' S. ]% e6 Q; D7 x

7月20日,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海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成功举办。这次活动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后第一场以海洋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也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共建海洋生态文明的最新行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苏纪兰,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开忠,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李晓伟,浙江省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伟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县长李晓东等出席活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前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理事会联合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视频致辞。来自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青岛市、江苏省盐城市、广东省深圳市、浙江省温州市等地区生态环境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美丽海湾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关国际机构、环保社会组织、环保企业负责人介绍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最新理念及实践案例。

7 G& U, f& e. v$ ?. J

(来源:中国日报)

4 Z: r$ O* q2 Z& I

山东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

2 L% t7 m- s3 N, \+ x$ s* w

7月26日,山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针对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条例》立足破除机制障碍,填补制度空白,明确落实措施,重点从明晰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制度设计。《条例》突出山东省海洋特色,专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具体规定:一是加强对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推进砂质岸线修复、潮沟疏通、植被修复恢复、底栖生物增殖、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二是对海洋生物综合保育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实施近岸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加强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Y5 E3 x T: @3 Q' d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科研( _4 y& A& m9 B! g* o, S* B: T$ Z4 R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

, f! l# @0 ^4 N& N: g2 z) |& Z

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奠基

2 m6 ?" d: N3 a8 B& ?( T

7月21日,我国首个海洋油气全生命周期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在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奠基,建成后将首次实现我国海洋油气装备从设计、制造、运行到检测、维保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生产运营。我国海洋油气核心装备制造及运维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迈出关键一步。基地由中国海油下属单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分两期滚动建设,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具备油田生产、油田钻采、油田节能减排、油田智能配套产品及水下装置等海洋油气领域关键核心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及运维能力,持续推进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进程,有效提升我国海洋油气生产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打造现代海洋油气核心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 z6 @7 x p# m' y3 l; y8 a; W

(来源:北京日报)

. U5 |; o! M( E0 ^: [

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顺利下水

2 S2 X- X! @, T2 Q

7月20日,由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联合研制的中尺度试验船“创智号”在烟台顺利下水。“创智号”总长55米,型宽10米,型深5米,排水量约1500吨,由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建造,入级中国船级社。该船采用全电力推进形式,配置一体化高效节能推进系统,后续将安装风力助推转子、气层减阻等多种创新节能装置,其舵机舱内设置PIV试验观察舱,可用于船舶创新节能技术的应用验证、船舶基础水动力性能的研究。该船具有感知信息融合、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等智能化功能。“创智号”中尺度试验船旨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将有效推动我国船舶创新节能技术自主可控发展。该船在完成舾装和试航后,停靠连云港投入使用,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运营。

. L8 r; j0 L- C3 y- J9 E( L6 H: w

(来源: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9 h. r, H$ r {0 Z8 P

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

7 ^" ?9 u5 P5 [% l

“海脉”投用

1 P% w; d6 l2 E

7月27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在渤海海域投入使用,它攻克了高灵敏度检波器和超低噪声采集电路等技术,能够捕捉到万米地层相当于蚊子声1/150大小的地震波信号,并据此描绘高清油气藏数据信息。这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海洋油气勘探技术上迈出关键一步。“海脉”具有体积小、布放灵活、适应水深范围宽、超低频性能高等特点,采集能力是常规拖缆模式的4倍,可以看清埋藏几千米深的油气储层。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成千上万个“海脉”节点按照设计要求,通过专业收放装备有规律地布放在海床指定位置,形成一个覆盖在海床上的巨大信息采集网。每个节点就像压在海底油藏“穴位”上的“听诊器”一样,接收来自海底地层反射的地震波信号,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记录下来。作业完成后,将其收回,下载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而处理成地震剖面,即可实现对地层的精准“号脉”。

) [5 n- W$ e9 F [ M( n9 d

(来源:人民网)

, L0 w. G6 B2 N) I3 O( \

首个可多深度海水采集的无人机阵列

e% W$ x; m4 Z* V

完成海上作业

: ]5 M5 I1 B6 Z3 e1 W

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无人机阵列装备“海上烈鸟”2.0在深圳市大鹏新区海域成功完成海上10公里外全自主多深度海水取样作业。在此次作业测试中,“海上烈鸟”2.0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白沙湾公园起飞,全自主作业,成功完成了海上10公里、多深度的海水取样并返回。全程耗能50%,为海洋生态环境探测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手段。“海上烈鸟”2.0目前已获7项专利,填补了海洋科学在空间梯度多点位同时采样和短时间尺度连续采样高端装备方面的空白。作为对现有海洋探测技术装备的补充和拓展,该装备在海气碳通量监测,红树林、滨海湿地、赤潮和浒苔的取样与原位监测,海洋牧场常态化智慧巡查预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试点工作。

" k+ ?- i1 {+ N: O2 }; s; o$ X

(来源:中国科学报)

2 V& d1 w( X5 A( _1 A. x0 G

研究揭示夜光藻赤潮长期变化

! u e, C. T+ Q$ n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中国海域夜光藻赤潮长期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从1933年到2020年,共计有265次有记录的夜光藻赤潮发生在中国沿海。在1980年之前(含1980年),仅记录了3次夜光藻赤潮,大部分的夜光藻赤潮主要发生在1980年之后。在1981年~2000年期间,夜光藻赤潮主要发生在我国东海和南海,2000年以后向北扩散,在渤海近岸频繁发生,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近岸海域。在季节变化方面,春夏季是夜光藻赤潮的高发季节,春季夜光藻赤潮高发区域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夏季则集中在渤海海域;秋冬季夜光藻赤潮频率显著少于春夏季,冬季仅在中国南海有少数夜光藻赤潮发生。对于夜光藻(异养型甲藻)来说,富营养化并不能直接影响其生长,浮游植物(食物)的可获得性才是夜光藻增殖的关键。此外,由风、海流等物理因素所导致的藻细胞被动聚集也是夜光藻赤潮发生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从长期变化的角度看,全球变暖、海洋酸化及厄尔尼诺事件等对赤潮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为预警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高亚辉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全球变化生物学》。

4 e2 p$ k% R* ?) e) F4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学术论坛 ' P+ p; L5 Q1 r }# Q3 l

“2023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系列活动”

6 O/ ^/ v; K% s7 J+ X/ d

在深圳举办

近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3深海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圳举办。本次活动由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论坛、海洋电子信息与智慧海洋创新发展论坛3个分论坛组成,旨在通过聚焦海工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电子信息、智慧海洋等深圳特色海洋产业,探寻抢占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制高点,促进深圳海洋经济的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为深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贡献。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专家围绕海洋人才建设、深圳海洋宏观政策规划、项目成果转化、创业投资的模式路径等主题,结合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实例项目,共同探讨未来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专家围绕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成果转化、氢能动力电池发展与应用、海洋工程数字孪生、海洋装备产业聚集、智慧海洋牧场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深度剖析我国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海工装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技术力量与智力支持。海洋电子信息与智慧海洋创新发展论坛上,专家和代表分享了水声通信技术、多域实时安全智能管控系统、海洋工程领域关键系统设备、海洋工业智能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和进展。 $ v6 h6 B/ r) N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8 V p2 n$ I# C4 }' S

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碳汇发展学术交流会

2 S& L' T4 k: x9 w* p" Y! Q

在广州召开

8 J2 i- b9 X0 b& R5 E# z/ I

近日,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生态健康与蓝碳发展分会成立大会暨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碳汇发展学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广东省林业局、广东海洋协会、暨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4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广东海洋协会和广东海洋协会海洋生态健康与蓝碳发展分会主办,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承办。学术交流会上,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广东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解读与修复案例研究”“海岸带蓝碳—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和“华南地区红树林保育与恢复的评估与实践:数量对比质量”的主题报告。与会人员就海洋生态健康与蓝碳发展、海洋碳汇与生态保护修复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 }2 k! R5 M$ |: N' l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9 b4 O: \3 e; f; q/ `+ m" h! \, F/ t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高端论坛

( O% g7 m$ w2 H6 l5 Q

在江苏镇江举行

/ N, Y' ]# ]% i( z( r

近日,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高端论坛暨“论海谈天”学术沙龙在江苏镇江举行。论坛旨在促进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海洋资源开发的前沿技术、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学术沙龙分享了浮式风机分析、深海系泊系统、海工“双碳”战略、深海采矿愿景等技术报告,进行了圆桌会谈专题讨论。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研讨”主题,专家学者积极探讨深海资源开发的愿景、技术、法规、环保、人文等挑战和融合。本次论坛由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得到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及学会青工委的指导和支持。来自船舶、海洋、环境、法规等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10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海洋教育) B; } q0 r' u+ P

深圳海洋大学 (一期)建设项目动工

7 A/ E) [4 g4 ~5 J# v, n1 ~/ o2 Z

近日,深圳海洋大学(一期)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及办公用房、公共用房、科研用房、生活及配套用房、图书馆等,预计2025年7月一期工程部分建成投入使用,2026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深圳海洋大学项目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坝光片区,排牙山路以南,恒科路以东,用地面积40.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82万平方米,总投资60.53亿元。该校将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与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统一规划、一体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深圳“20﹢8”产业发展,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开展一批重大原创研究,努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 d! J+ t2 i0 a- u1 u. d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L$ d* b$ X7 W ]2 }& u' P9 c* d

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与浙江海洋大学

6 k8 H' k j2 T! _) d% Y3 z1 N

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 V! Y0 G+ x5 [: m$ f/ }

7月20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浙江海洋大学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浙江海洋大学新城校区举行。海洋三所所长蔡锋、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出席签约仪式,并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以及资源共享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 A$ h( c: W* w y

(来源:浙江海洋大学)

/ N5 a; G4 }7 R3 ~

中国海洋大学与长沙矿冶院

1 `6 q6 q0 T; G1 x

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与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在长沙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和重点科研平台联合共建协议。根据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在研究团队建设、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深海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中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深远海战略空间拓展注入新的动力。 ( k% p+ a. |; l8 L2 M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国际海洋动态0 S- E. U. R" {! Z

世贸组织发布年度报告

; }0 \' g! I; y( q

梳理渔业补贴协定进展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年度报告,梳理2022年至2023年年初WTO有关《渔业补贴协定》的主要活动。第12届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期间通过《渔业补贴协定》,并于202211月建立WTO渔业筹资机制,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成员执行《渔业补贴协定》提供技术援助与能力建设帮助。为确保《渔业补贴协定》尽快生效,WTO秘书处组织了多次活动。例如,为WTO太平洋岛屿成员国举行关于渔业补贴的区域活动,活动后太平洋岛屿成员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其对渔业补贴的优先事项,并呼吁WTO成员尽快批准和执行该协定。此外,秘鲁外交部长安娜·迪亚斯在瑞士向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递交了《渔业补贴协定》接受书,成为第一个批准该协定的拉丁美洲成员。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4 {9 \" G- v& Y, b

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

4 ^' u+ U/ \- }- S) Z" v. S% l

深海采矿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

近日,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撰文梳理深海采矿现状、潜在机遇及风险等。支持者认为,深海采矿可满足对关键矿物的迫切需求,规避陆地采矿活动相关风险;由于对劳动条件的严格管制,小规模深海采矿作业难以进行,或将避免人权侵犯行为。但目前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深海采矿的风险令人担忧。未来几年,全球对关键矿物和稀土元素的需求将快速增加,鉴于深海采矿处于不成熟阶段,矿物回收可能成为采矿的替代方案,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研究工作,如通过煤炭废料或硬岩尾矿回收,以获得必要的矿物。为继续探究深海采矿的可能性,WRI呼吁国际海底管理局、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研究:一是深海采矿对海洋物种和环境潜在影响的规模与程度;二是深海采矿的发展是否能够达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促进所有国家可持续经济发展、国际合作和公平贸易增长的目标;三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矿产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侵害;四是制定条例以确保深海采矿作业的经济利益在各国之间公平分配。 ' P) D' K3 I' N# Q8 x! {9 D+ H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5 \9 P, t! r: C6 V3 ]

“清洁能源海洋枢纽”倡议获通过

近日,第十四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在印度果阿邦举行,会上通过“清洁能源海洋枢纽”(CEMHubs)倡议。倡议由私营部门和政府共同发起,得到加拿大、挪威、巴拿马、乌拉圭和阿联酋5个国家的支持,并与国际航运公会和国际港口协会合作,旨在加快低碳燃料的生产、运输和使用,推动将低碳燃料运输到世界各地。CEM-Hubs倡议首次提出后不到一年即获得通过,反映了相关问题的严重性和制定解决方案的紧迫性。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U# d/ q" z" J( i

海洋快讯 | 7.15-7.21

& J! O! X* y1 E$ [3 p+ i1 y

海洋快讯 | 7.8-7.14

+ J8 |2 E j9 Z( O o3 {' y

海洋快讯 | 7.1-7.7

3 w) @9 b9 y3 |9 Z$ Z. R/ A8 y; Q

海洋快讯 | 6.24-6.30

6 y/ z$ G( W7 p* R0 W

海洋快讯 | 6.17-6.23

' G; ?3 O( O: L3 p; e1 p

海洋快讯 | 6.10-6.16

; Q+ h. z! g6 Q# d$ K

海洋快讯 | 6.3-6.9

. V1 q+ a5 Y) h+ T+ A$ T

海洋快讯 | 5.27-6.2

. ]( I" b4 N3 ]% h+ @8 j( a

海洋快讯 | 5.20-5.26

, a$ l. S; b% J6 ~- V& z; f

海洋快讯 | 5.13-5.19

' v! b# m3 C- ^; @3 ^

1 J; |" X! }- \, C3 r2 I# Q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

9 s. Q. R1 }4 g* i* |: t

& P# o& {) f: E+ J& m3 O# n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5 R+ ]8 I- T9 _5 C2 ~ / i% e) F6 ?) L% G$ P ! I* ` A) c- a" M' Y$ ~8 S8 e9 D+ `5 A # F8 y5 V9 R' [. 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天笃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