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j+ j8 f$ X8 R6 [2 T0 C
7 ?8 ]3 @( Z" E* U0 ~) d. A9 M
1966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H23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为中国首台海洋水文气象多要素综合测量观测浮标站。 / @7 p& V1 Q9 |/ O7 z4 A4 O1 I
海洋观测浮标是指利用具有一定浮力的载体装备相应观测仪器和设备,进行长期、定点、定时、连续观测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国的海洋资料浮标研制,于60年代中期编入国家10年科学发展规划。1965年7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下,由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在青岛联合组织“全国海洋仪器战役”,海洋资料浮标是重大科研项目之一。
6 N0 v( M4 S, i H23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为船形,长3米、宽1.9米、高0.9米,锚定方式为单锚系泊,工作水深60米以内、风力7级以下。测量项目有平均风速、风向、气温、气压、水温、流速、流向等,测量值由电子编码器编成摩尔斯电码(通用新闻码),经AM调制后送到2瓦晶体管发射机,工作频率27MHz,有效作用距离50公里,正点发报,每天24次,每次重复3遍。浮标用电源为10GN100型蓄电池和3号电池组合,可维持海上连续工作30天。岸站接收为人工抄报。浮标在青岛近海海区做海上试验,连续工作27天。
# Y4 ~& Q3 R4 o 1978年12月,中国研制成功HFB-1型海洋资料浮标,并于次年起在东海试运行。
: q; x$ G. }) k 1968年,国家海洋局委托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对H23浮标进行改进,1970年开始海上试验。主要性能是:7个测量项目采用传感器输出频率信号,通过控制部分处理变成摩尔斯电码输送到发报机,每3小时向岸站发报1次。程序控制采用无触点全晶体化方式,属国内首创。
2 e% H; X- o7 @( [ 1975年10月,国家海洋局制定《海洋仪器十年(1975~1985年)发展规划》,海洋浮标被列为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亦将其列为重点工程技术项目。当年,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开始研制HFB-1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增加相对湿度、深层水温及盐度3个测量要素。1978年12月研制成功,为中国第一台大型可使用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填补了国内空白。浮标体直径10米,厚圆盘形,中央是仪器舱,外圆是带导水孔的双圆环形浮力舱,三锚系泊。控制部分全部为分离器件,通信采用4兆和6兆频率,电码为不归零制摩尔斯电码,用10瓦单边带收,发报机为人工抄收,电源用GN500型碱性蓄电池,通信距离150公里,可持续工作4个月。1979年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试用,第一次布放在吕泗外海,第二次于1981年6月布放在崇明岛附近海域,均工作4个月,期间曾经历台风,浮标工作正常。 + s: b$ i# z T$ y: V, l
1985年12月,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改制成功HFB-1A型浮标站。1988年8月28日,由该所等7个单位共同研制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Ⅱ型海洋资料浮标”在黄海布放成功,实现了诸多海洋环境要素现场即时监测和监测数据快速传输,并于90年代正式投入应用。
( z8 |/ T- Q' F6 d# Y6 i/ g 来源:青岛市志(精编)卷一
3 j9 E3 B- {/ l! O% j( q 猜你喜欢7 a" |9 P$ L) {# e, v
9 N% _* L5 l* a# _* w
5 D$ Y$ y x) S' Q( R
+ {2 Q% k2 E. L) U. _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
6 j8 y2 e4 f `5 T, ] ↓↓↓
# F% |9 ~. G" k5 U. x8 n' Z
4 N- H( h5 h9 ]1 l. s " G+ y L1 {4 t% R; p& b7 L2 t
0 w% Y* A3 M1 K7 A8 J; F/ A, j+ ?
, w: t- M1 a6 ?. f: k: L: f n9 Y- z' c( y8 ^6 y! J) u; X) [1 P# S
! j! {* }& ^- Q h
# V' O& j6 x8 Q-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