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迅速推进到中试甚至推广阶段?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简称黄海所)获批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在全国布局10余个应用牵引基地,“体系化”搭建产研合作桥梁——
$ j* i$ d" [9 J, C: w5 x“1+N”的优势: / P6 I' A; K( Z
科技前沿“直通”产业基地
8 d7 p2 v1 B1 t. C6 S9 W1 A6 C阳春三月,在海南万宁林兰水产有限公司养殖车间,一群群体色鲜红、身带斑点的红瓜子斑([color=var(--weui-LINK)]红九棘鲈)格外显眼。就是在这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简称“黄海所”)联合企业于2023年在我国大陆地区首次突破了红瓜子斑苗种的人工繁育技术,结束了以往只能通过野外捕捞获得红瓜子斑商品鱼的历史。这是海洋渔业科技的成功,也是产研合作的硕果。其背后,更是黄海所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N”模式的有力探索和创新实践。1 q5 M4 D/ P7 {
" z9 \8 k3 y! u) d- E2 \! X/ m) a8 `
9 ^: o0 z F+ r8 F
所谓“1”,即黄海所在2022年11月获批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简称“海水养殖实验室”)。“海水养殖实验室前身是依托黄海所建设的一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在以唐启升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下,建设发展历经三代所领导、26年的科技创新沉淀。”海水养殖实验室副主任、黄海所副所长叶乃好说。所谓“N”,即海水养殖实验室创新性地在全国布局了10余个应用牵引基地,“前瞻性地保障实验室的最新科研成果能够直接应用到产业之中,支撑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5 e( l. I5 L3 U7 @& w9 H
8 R4 `! f. @) p7 n S2 t* N3 K& v6 F$ k9 Y
攻克红瓜子斑的人工繁育就是代表案例。近十年来,我国石斑鱼养殖产量逐年增加,养殖规模稳居海水鱼类第一方队。红瓜子斑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养殖前景,但一直未突破苗种人工繁育,主要依靠捕捞野生成鱼上市销售,因此实现红瓜子斑苗种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成为亟待攻克的产业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海水养殖实验室依托与海南万宁林兰水产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万宁鱼类种业研发基地,在海水养殖实验室主任陈松林院士团队的带领下,通过产学研合作,率先突破了红瓜子斑苗种人工繁育技术难关,2023年人工培育出大规格苗种2万余尾,经过11个月的养殖,目前最大个体达750克,达到上市规格。这为石斑鱼养殖业增添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新的养殖对象,为后续的红瓜子斑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C3 t7 x4 b7 `! ~
8 E. z# ]" L9 W: x; d0 U7 @+ L
% R: @. f9 p1 G7 ~7 b* ~
“我们在全国布局应用牵引基地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选龙头企业’,与我国主要海水养殖区域的海水种业和养殖龙头企业合作。”谈及海水养殖实验室的应用牵引基地布局原则,叶乃好如是说。作为我国成立时间最早的综合性海洋渔业研究机构,截至2023年,黄海所已获批国审海水鱼新品种10个,占我国海水鱼新品种总量的45%,新品种主养区平均覆盖率40%以上,创建的桑沟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成为世界样标。这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是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海水养殖实验室“挑选”龙头企业的底气。2 Y U! A' Z) s6 Q: p: L
5 @; L) x; f* R% E8 B
0 o* ~! B. S! P2 n$ m2 ]$ A但除此之外,这种海洋渔业科技合作的成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农业农村部系统的研究人员,往往自称为渔民,因为你常常挽着裤腿,与养殖户一起作业,衣袖上满是鱼腥味。”叶乃好把话题转到与渔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上。几十年来,黄海所作为产业型研究所,聚焦国家目标和产业需求,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和应用推广,跟全国众多渔业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毫无疑问,那些渔业龙头企业,更有支撑科技创新、产业突破的需求和实力。”通过与这些龙头企业建立应用牵引基地,借助技术研发、项目攻关、人才引育、平台共建等形式,一方面,海水养殖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转化应用,另一方面,企业的相关产业也借此实现提档升级。
0 o! C. d5 P8 ^% e; f3 g; r* O% |4 h9 P9 s; N
. }/ G, h7 C, v: P北至河北,南到海南,目前,海水养殖实验室已与海阳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潍坊邦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海南万宁林兰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围绕种业研发和生态养殖开展了全面合作,在山东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以及海南万宁等地区建成了11个应用牵引基地,重点开展优异种质资源挖掘、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养殖生态模式示范等工作。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加快海洋渔业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e+ F% G/ G- j9 e; Q3 T
% p$ ^- v4 h2 s9 U
$ C' r, k' `9 o/ } t1 L n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一个中间载体的问题。”叶乃好表示,目前,成果转化的中间载体有多种,例如院士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实验基地,但大多没有形成体系化。作为第一批入列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他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实实在在地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基于长期与渔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海水养殖实验室筛选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代表产业先进性且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体系化”布局应用牵引基地,搭建起产研合作桥梁。2 |4 \$ W1 j/ j e
; S4 U1 \7 q4 w9 }: \; q
$ A) K$ \8 H8 q/ R3 l* r% u“1+N”的创新布局,让科技前沿“直通”产业基地。未来,海水养殖实验室还将继续建立应用牵引基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围绕海水养殖产业中存在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攻关,让海水养殖实验室的理论和技术能够在应用牵引基地快速开花结果,切实推动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