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4两会丨关于海洋,全国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复制链接]
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叶聪走上首场“委员通道”:攀登深海科技高峰 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C( u3 j& J. i* G( \- v( `
“现在举行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我们在人民大会堂现场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4日14时,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委员通道”前人头攒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正式开启。3 S9 [/ F! e; r; s% g+ l
“大家好,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叶聪,来自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住苏全国政协委员叶聪第一批走上“委员通道”,首先向在场的媒体记者做自我介绍。% h" {- i& Y! C. |! _) O" Y% Z
“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使人深受鼓舞。您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载人深潜的最新进展?”人民日报记者向叶聪委员提问。
1 b/ F1 a2 R. O3 s* `“‘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能够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开展科考和作业的载人潜水器。”叶聪说,2020年,“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是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也实现了首次在万米海底的视频直播互动。
0 s6 L2 F* B% `8 j" s2022年到2023年,“奋斗者”号完成了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下潜的地点包括克马德克海沟、蒂阿曼蒂那海沟、瓦莱比海沟。这个航次,总共下潜63次,也刷新了单个航次下潜次数的纪录;同时,这个航次也开启了“奋斗者”号国际合作的新征程。
+ K$ \/ ]0 |. t“有多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了我们的下潜,就在现在,‘奋斗者’号正在爪哇海沟进行下潜作业,开展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叶聪介绍说,四年来,“奋斗者”号已累计完成了230次下潜,其中,深度超过万米的有25次,让32人下潜到了万米海底开展作业,持续刷新着万米下潜人次的纪录。同时,这些成功的下潜也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的数据和样品,为推动全球深渊科学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v  j4 a/ {/ e1 Z6 Z! y
“‘奋斗者’号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是新时代中国科创的最新成果,也是真实的展示。”叶聪表示,“奋斗者”号的一系列下潜,能够展示我们深潜技术的积累,这些成功来自我国自主研制的另外两台载人潜水器,他们分别是“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这三台潜水器到现在为止,累计下潜已经超过1100次,近三年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是由我们这三台载人潜水器完成的。”
2 ?9 Y% G% ^: |3 s& ?6 Y  B“面向未来,我们还会在两个方向继续攻关。”叶聪向大家介绍了未来的攻关计划——1 t% h6 q7 n+ Y' ]; @
一是开展谱系化工作。我们要实现对更多的海域,其他的深渊甚至极区冰下的海洋开展应用的延伸,展示更大规模的集群组网作业能力。”
+ h) u+ @6 X8 ]6 g另一个方向则是开展体系化的工作,构建一个从空天到水面,从水下直至海底的立体探测作业和开发装备体系,来提升对整个海洋系统的感知和管控。”
7 g. `3 T# x1 |2 o* R“作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我们要从‘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中继续总结经验,攀登深海科技高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了解、保护、开发海洋,不断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叶聪的回答铿锵有力。
; A& f2 {, b. M) j7 V1 D+ C& I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方思伟、余萍
/ `. z  g. R3 f2 b
全国政协委员姚建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 q: P! S  N4 n; G- e! P
; F; U, ]. y3 i1 z# A8 U/ O' |
粤港澳大湾区面朝中国海南海域,拥有独一无二的海洋生物发现、培育、研究天然禀赋。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家战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前沿研究、粤港澳融合发展和国际化合作等比较优势。央广网记者日前获悉,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广州市委会主委姚建明就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比较优势,打造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创业示范高地等话题提交相关建议。# m5 N) B3 W; B6 }" _- {! D& S
* C, R5 ]& s/ l; |2 m( }( n
7 k7 o. J6 r3 v4 v
姚建明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存在包括专项研发资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天然药源收集困难、政策支持力度仍待加大等问题,急需国家层面通盘谋划部署推动。  \  q0 U4 @. o0 g* M( D& W, u

* J' r  R2 I1 E* N  S
9 a, a. F+ P0 [
为此,姚建明提出了六方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国家层面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纲要,形成自上而下统一一致的支持态度,打消企业持续投入的顾虑。加速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相关法规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快海洋生物医药地方标准立项工作,鼓励通过招投标、行业协会牵头、龙头企业牵头等多种有偿方式,加速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针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药食同源目录增补、药源性海洋生物中药材标准修订和药典检验标准制定,为产业发展明确法规和政策边界。以粤港澳大湾区药品监管创新发展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药监局在调整审批事权、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优化审批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持续优化海洋生物药物审批和药品申报流程。
- [' L2 l6 D5 C! ^
9 |) g/ e# M6 L% T6 m
) \: i! b7 @; {0 G6 N5 M, t
二是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国家海洋生物医药重点研发计划资金,对基础性研发进行长期资金支持。鼓励引导行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开展海洋生物创新药物定向研发、订单式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研发。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早期项目引导基金,建议国家发改委、广东省等联合专业机构共同设立海洋生物医药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
1 t" J  i( ^1 B4 t1 X* A( ^/ g1 j
  H2 v8 e9 _. b' c
' T+ P: m) ?1 ^6 D/ F7 i8 B
三是加快平台建设。建设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平台,推动广东、山东等海洋生物医药强省签署“海洋生物医药”战略合作协议,共享基础研发科研数据和研究成果,推动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在海洋生物提取和合成方面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和大健康产业创新联盟。形成以上市许可持证人制度为核心特征的创新药物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探索科技人员长效激励机制的形成,构建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圈,丰富创新基础。
7 J' I( w) A; {4 J! O! L* V. M0 O$ i( O. f

( B7 Q  i0 D: d$ x四是培育产业人才。构建高效的海洋生物医药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回国创业海外科技人才的引进。鼓励国内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增设海洋生物医药跨学科专业。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海外海洋生物医药高端人才给予专项人才政策。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载体,吸纳全球优秀海洋生物医药人才。: m2 e! J3 w5 c& @" U% ]

4 {' g( b+ {# s* Q; X

$ A3 o, z$ v3 V; |' R! h五是发展海洋生物养殖。制定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国家优先开发物种目录,避免盲目开发,防止资源破坏。促进海洋中药材养殖业发展,放开作为“药食同源”资源使用,促进相关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产业的发展。
( ~  R& W* l; ~1 b- f. ^2 p/ D3 _( Q0 S, a
$ Z1 ^9 u* J8 y6 N) m
六是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推动部分与中药属性相近的海洋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保健产品研发和审批的制度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先行先试,成熟后可向全国推广。充分利用港澳在现代医学和海洋生物医药方面的领先成就和国际视野,建立三地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探索建立海洋生物医药产品注册审评的三地“互认机制”,实现大湾区区域范围内海洋生物医药药品和大健康产品的互认互通,推动国内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的国际注册。( E; o7 m. ~5 B/ A
  E) f8 A$ U6 n6 \
央广网记者:王琦 编辑:张圣琪

/ l: q3 }; ^- c+ J全国政协委员许亚南: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擦亮“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品牌4 W" A4 N0 W9 U  W
“浙江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与神奇北纬30度的交汇点,8000年前的余姚井头山遗址,实证宁波乃至浙江是中国海洋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全国政协委员许亚南表示,发挥宁波独特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以“宁波之窗”展示“中国之光”,对建设文化强国和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5 A: e2 v$ c$ ?  I& B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估计,海洋旅游业已占世界海洋经济份额的30%。许亚南认为,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是适应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举,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积极探索。其次,这是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发展宁波海洋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7 {- D/ c: \3 x# f& s' \# U+ c许亚南分析指出,宁波有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基础和优势:其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8000年的海洋文化发展史,2500年的海洋城市文明史,为宁波留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海洋文化遗产。浙江省海岸线长度、岛屿数量居全国首位,宁波海域面积8355平方公里,约占全省32%;海岸线总长1678公里,约占全省25%;海岛611个(其中无居民海岛592个),约占全省14%,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其二,海洋文化旅游发展地位突出。宁波是中国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国际性大通道相衔接的城市,被誉为记载海丝文明的“活化石”。拥有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与世界19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近250条航线。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有66个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关系城市)。作为国家重点旅游城市,建有国家首个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5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其三,海洋文化旅游品牌日渐丰富。宁波常年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活动和中国开渔节等海洋特色旅游节庆。2022年,成功举办首届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帆船、沙滩排球两项海洋运动在象山举行。花岙岛跻身浙江省十大海岛公园,渔山岛是驰名亚洲的海钓第一钓场。宁波海鲜、宁波小吃等宁波菜名扬海外,海洋民宿超过1000家。2023年,全市海洋文化旅游接待人次超过1500万人次。
; L$ C. _* Y* t5 ^4 z2 p' r数据显示,2022年宁波在12个滨海旅游城市中排名第七,海洋旅游产品品质不高、品牌影响不足,政策瓶颈仍需攻坚,综合实力亟待提升。为此,许亚南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c' f; T" Q  t2 e
一是支持宁波承办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等国际级、全国性海洋旅游节事活动。国家相关部委将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永久落户宁波,将国际知名帆船运动等体育赛事引入宁波,助推宁波借力高端节事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 \# k& V2 e1 x  L+ x二是支持宁波开展海洋旅游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北纬30度最美海岸带。国家相关部委简化优化游艇、游船航线审批手续,允许宁波先行开展无居民海岛旅游利用,在象山港-梅山湾、泛石浦港区域先行先试,保护性开发花岙岛、檀头山岛等近岸海岛,开拓海上旅游航线和海上运动、海上观光产品。( d$ |% z5 G* H/ u
三是支持宁波擦亮“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品牌。加快海洋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和转化,将井头山二期考古发掘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指导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翠屏山“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标杆产品和承载空间。
% [* s# A8 D0 f  }5 Z$ J
央广网记者:陈金莲
% y2 Z, l# N( k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建议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3 q) ]+ z" }7 t# ~: ^0 L
; M3 @$ v+ a! k/ H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在提案中呼吁: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 w9 v2 R3 L% U* B& Z

4 L; o* p( l2 V9 t! }9 y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海洋塑料垃圾的种类和来源多种多样,既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生的破损渔网渔具、绳索、泡沫塑料以及客货船等船舶非法弃置的垃圾,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使用并废弃的塑料袋、塑料瓶、塑料吸管和搅拌器、清洁护理用品及其容器、食品和用品的外包装、一次性餐具等,其中洗面奶、牙膏、洗衣液所包含的磨砂颗粒物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2 M6 d" T5 }! q( V“塑料垃圾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张海文说。例如,塑料垃圾会对鲸、海豹、海龟、鸟类和鱼类以及其他生物造成伤害,包括缠绕身躯、被误吞食、剥夺氧气和光照等,给海洋生物带来损害。塑料垃圾在海洋里会被分解为微塑料、有毒化学品、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转移到水体和沉积物中,并通过食物链在人类体内富集。海洋塑料污染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港口和航运业、旅游业、渔业等也带来负面影响。- |1 D7 T& B- p# ^
“联合国已开启谈判,将制定一个防治塑料污染的国际条约,涉及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对此,张海文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建立陆海统筹的塑料污染治理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例如,建立健全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监测监管机制等;完善生产监测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等;加强部门间统筹协调,压实各方责任。" k  `  P4 I7 {5 g* k# y6 y
在行业层面,尽快推动塑料相关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例如,关注塑料的循环利用、开发生物塑料和替代材料、应用生态设计,研发废塑料绿色循环利用新途径;从生产一次性使用塑料产品转向生产可重复利用塑料产品,引导形成可循环的消费方式;开展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行动。4 Y7 j5 f& T9 l
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倡导从我做起,培育全社会形成绿色减塑的健康消费和生活方式。例如,设立“减塑日”,举行科普教育宣传活动,增强民众减塑意识;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垃圾的形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全社会自觉行动起来,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b0 i! {6 q6 |
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宁晶
3 q: Z# X4 B/ G! N/ c; d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威海一号将实现海洋信息实时获取" x# Y; h, R9 h# W" w; _
! r  B( Z( y$ g7 K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今天接受采访时透露,二院25所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研制的“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已于2月3日成功发射入轨,近期将在完成星地通信技术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开展星间、星地融合技术试验,实现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实时回传。
5 k1 }$ I' U" v" Y“‘威海一号’的发射入轨验证,是我们激光通信技术在海洋信息应用领域的重要探索,二院将系统性构建高性能、高可靠的星间、星地高速通信产品谱系,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宋晓明说。
1 O3 @) s4 H! a& _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海洋数据大容量、实时性的传输需求不断提升。宋晓明介绍,面向海洋高精度遥感数据实时传输需求,二院25所与威海市政府、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结合各方优势,建设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致力于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发展。
1 g7 m0 _: z" w+ N2 F! k0 x7 E6 {他表示,近年来,海洋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渔船管控,一直是制约海滨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威海一号”激光通信终端,依托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监测数据的实时回传,“其通信容量可达传统微波方式的上百倍,相当于每秒可传输一部高清电影,成功将激光通信的应用拓展至海洋遥感与管控领域”。
3 O4 b- v, {1 u8 M' k  a  C
中国青年报记者:邱晨辉

% f0 x" Z: j: u/ t, z, m7 M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陈松蹊:正在构造西太平洋的科学数据集1 F1 W! \# b' H! L* A' p, p* k

# E# \! t9 V- C7 o5 S% T建议将统计学纳入现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招生专业中,加大对统计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N2 N/ d" U. ]/ E
数据是国家或企业的战略资源,只有掌握了数据,并通过分析让数据说话,数据才能真正产生价值。但目前,我国数据分析人才缺口非常大。5 n1 t/ A5 }1 P2 W! u3 X* a
数据分析人才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加大培养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在全国两会前夕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陈松蹊。
* Y! ~- m$ X5 @1 v/ M7 M/ U: e# Q谈统计学人才培养
: e+ Y+ m/ D) H建议将统计学纳入基础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 S0 [! L4 B. h2 S" a, r新京报:去年全国两会上,你提出“加强统计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建议。今年,你带来的《关于“加强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的提案》也和统计学人才相关。统计学为何重要?可以应用于哪些热门领域?
0 M: q# W( @, z陈松蹊:统计学是指导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的学科,是整个数据科学的基础,数据分析的基础是统计学。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商业决策,都离不开统计学的指导。
: T5 c2 E- {; x8 q( C" N3 I! Z统计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目前热门的人工智能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计算机科学,一个是统计学。随着国家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要实现数据的有效赋能,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人才。统计学正是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学科。
% m/ W7 z' e; |/ h新京报:你今年提案的背景是什么?目前我国数据分析人才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6 G- B( m+ f  l$ u$ v( O& P陈松蹊:近些年,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布局,拥有海量存储和强大算力。但是,数字中国建设不只是存储平台、计算平台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更多的是软实力建设,需要把收集的数据用起来,分析出门道,释放数据的生产力。
) T; p/ z% v( C; U3 E3 s目前,我国数据分析人才缺口非常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预计“十四五”期间需求总量将达到2000万人左右。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数据分析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
4 K4 [. \4 @, P/ V  L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统计学在数据分析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国120多个一级学科中,统计学是仅有的把数据作为唯一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数据分析人才培养的核心主干学科。但受到学位点数量和招生名额的限制,我国统计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还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 a# c/ g: `$ V' i) J+ j# H" B; C同时,统计学未被列入基础学科,这不利于吸引优秀高中生选择统计学专业,不利于国家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生成式AI等领域,也不利于培养能引领数据分析国际发展的战略科学家,不利于培养能带领企业创新发展、实现数据赋能的数据分析师。
$ e) s! L# l1 ^5 W师资严重短缺也是一大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数据分析人才,高校需要大量的统计与数据科学师资。从近10年统计学博士生的就业市场看,业界和学界对统计学博士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业界的薪酬待遇相对较高,一半以上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业界就业,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数据分析人才培养能力不足。比如北京大学,每年统计学博士毕业生也就十几个,最终可能只有一半到各个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 @# R* ?  v+ I/ n- V  \$ P/ r此外,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及调查总队、政府部门的统计专业机构、医疗卫生行业等均严重缺乏高层次专业统计分析人才,这非常不利于数字中国和数字政府建设。
/ s6 @3 s1 |3 ]: o% T& u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力度?
9 t' B, ^# f" A1 C- {! p陈松蹊:我建议,将统计学纳入现有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强基招生专业中,加大对统计学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明确将统计学纳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尽快在全国高校中遴选补充一批统计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补齐统计学基础研究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短板。7 V9 H4 a+ F9 X; l' I
将统计学纳入国家“101计划”,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系统性建设统计学教材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数字中国建设的统计与数据科学核心课程体系,并在全国高校中逐步推广。
) ?: n& E0 j2 g/ L# O  q加大统计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统计学“双一流”建设学科点;在经费投入、招生名额、推免比例、长江学者和教学名师评审等方面给予统计学以其他基础学科同样的政策倾斜。
% c- e/ }2 e. Z谈大气污染治理
6 u6 i* s( t' [/ ], m应采用剔除气象影响的空气质量评估方法: A$ a0 f7 I3 X9 A+ t9 ^# D# g% p% `
新京报:自2014年开始,你带领北京大学环境统计团队对中国大气污染进行统计学分析,近年来的研究得出了什么样的总体结论?
: E- N' G/ |" [5 d" c陈松蹊:我们主要是使用大数据统计方法提出了去除大气监测数据中的气象因素干扰的方法,获得时间上可比较的空气质量指标和“人努力-天帮忙”指数,其可以排除气象因素的干扰,及时衡量污染排放量,评估国家的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o% l) n0 [3 K5 a' a6 a
根据我们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周边1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长期跟踪测算,在去除气象因素影响后,2022年PM2.5均值浓度相较2013年锐减55.3%。3 C  U* O. N. s; o1 g4 N9 ~
新京报:你是去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新委员”,连续两年的提案都关注了大气污染治理问题。请介绍一下提案的内容。) T* _! N- A7 ~& Z' _
陈松蹊:去年,我提交了关于提高空气质量标准的提案。目前我国采用的是2012年起实行的空气质量等级,但这套标准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中给出的“过渡时期”的初级标准。
9 P& E- o' |: a' ?  F- z3 r在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的基础上,这一空气质量标准已经落后。中国目前使用的以PM2.5 75微克/立方米为空气质量“良”的上界值过于宽松,远高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公众看到空气质量是良,大多不会采取防护措施,不利于敏感人群的健康防护。我建议,在部署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同时,可以先将PM2.5空气质量“良”的上界水平从7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50微克/立方米。  ~$ l; d- B" A. n
今年,我将提交《关于采用剔除气象影响的空气质量评估方法的提案》。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空气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和效率。
/ e2 K% s% v/ H8 L6 W" }  [目前,国家对城市空气质量目标的考核指标是基于污染物原始观测浓度进行简单算数平均得出的,这种简单的评估方法忽略了空气质量受气象条件的显著影响。
. F  K! j. ^  s, }7 S6 ^北大环境统计团队提出了“人努力-天帮忙”指数,能科学有效地分解人为排放和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历年空气质量评估报告都明确显示,“天帮忙”(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a. U% p7 a4 ]1 L7 [! |' i/ W0 R
其次,发达国家已开始实施剔除气象影响的空气质量评估,但采用的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排放水平有较大年际变化的中国。
1 l7 b2 i% E4 ?( A- k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日益积累的环境数据与统计分析技术带来了机遇,气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尚未实现从科研到政策的有效转化。在政策制定层面,我建议采用剔除气象影响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绩效考核和空气质量达标评价,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通过确保评估结果与地方污染治理绩效紧密挂钩,维护政策公平性和稳定性,推动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q2 b; ?2 S" d; `" E; k
谈共享公共数据! G6 I% i4 f& \8 ~# E& c7 w
建议有序开放,使国内科研人员获取长时期历史数据& K2 y9 e  t3 ?3 I) |' I
新京报:今年上会,你还准备了什么提案?
6 }, G, [2 M: [9 O陈松蹊:我计划提交《关于“共享公共数据 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的提案》。
4 k  W( s3 s( x) L2 y0 j( b. P" T《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
/ r; `; L9 s2 j! d3 f2 x2 F4 I公共数据是指国家授权的公共管理或服务组织,收集、产生的涉及公共品并不含个人隐私的数据。公共数据具有公共性和非竞争性特征,通常包括各类地理空间、气象、大气环境、生态、流行病、经济、农业、交通、人口和社会数据等。
" L$ c0 F3 O, n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正在深刻改变科研生产力。公共数据作为重要的科技资源,是众多科技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气环境、统计学、医疗健康和经济管理学等,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卡脖子”问题中所必需的研究基础。. @8 D# x2 ?( {
但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获取公共数据上面临诸多困难。比如公共数据获取渠道不畅。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公共数据的可获取性得到了提升,一些数据的实时播报为通过网络实时下载数据提供了可能。但是网络下载无法获取历史数据,下载数据的通道并不稳定,数据格式时有变化,易造成数据缺失,研究成果的数据源容易被挑战。目前,一般科技工作者缺乏国内历史公共数据的有效获取途径,而提供公开下载的数据来源是科研发表的基本要求。
7 Y3 _6 {# H  {: b: ?3 e) n. l同时,由于国内公共数据获取困难,我国科学家大量使用国外的公开数据集进行科学研究。经常使用的数据集有英国生物银行基于大样本人群的遗传、生活环境和健康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自1951年的高分辨率全球气象再分析数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各国流行病数据等。过度依赖外部数据,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自立自强,且存在关键时刻数据获取中断的风险。
" P7 i: `: p+ D4 m  i- N还有一个问题是缺乏高质量的再分析科学数据集。观测数据普遍存在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延续性差、观测种类不全等缺陷。再分析数据使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将物理模型与多源观测数据进行融合,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优数据集。再分析数据的构造高度依赖稳定的数据源与职能机构有序公开的数据政策。目前,再分析数据是人工智能算法训练的数据基础,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就是基于欧洲气象中心公开的再分析数据集训练成功的。& v  g; q. C- P5 W( d, q, z' T
新京报: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开放公共数据?哪些可以优先开放?% I2 }2 ]8 r9 ]3 ^9 I
陈松蹊:我建议按照数据风险等级,有序开放共享公共数据。不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如高分辨率气象、大气环境、环保、生态、经济社会等可以优先考虑公开。对一些敏感数据,可以签署标准化协议,对数据的使用进行不同程度的规范,之后再对国内学者和企业开放。有序开放共享公共数据,能够使国内科研人员、企业及时获取长时期历史数据,提高我国大数据分析和数据赋能能力。
5 o+ r! V! M) B* y8 e( x我还建议,集中力量打造高质量再分析数据集。组建由领域与数据科学家组成的数据融合团队,发挥我国在数据同化方面的统计学基础优势,在一些关键科学领域构建高质量的再分析数据集,解决我国科研人员的数据需求,降低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实现科学数据自立自强。
2 d3 T' _, k6 @: t( \0 I8 b谈统计学和交叉学科研究前景
& b' d, |6 \* {0 w# G# O% o可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医疗诊断等方面发挥作用% A2 V2 h& W* i" F2 g
新京报:你致力于统计学与大气环境的交叉研究,你如何看待统计学和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未来前景?% N9 d9 L0 ~: b: b) ?9 o* a
陈松蹊:在数据时代,前景非常好。举例来说,当前气候变化备受关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权威性参考,对于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起到关键作用。报告的形成就用到了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化进行归因。最近,我们发现其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完善,我们团队成员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近20年,统计学向高维数据、超高维数据的统计分析发展,这些最新的结果可以应用于IPCC报告。: C% U5 O/ P% z0 U, v6 r. \1 V6 t
我们正在海洋方面开展交叉研究,构造西太平洋的科学数据集,包括温度、盐度、流速等。我们还在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等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统计学方法进行医疗诊断,用脑电波统计数据分析实现癫痫的自动诊断,把医生从读脑电数据的任务中解放出来。另外,在一些乡村地区,可能没有神经内科专家能解读脑电,我们的目标就是用人工智能学习最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读脑电的技术,让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得到高水平的分析。
1 l. @+ d; L* {
新京报记者:张璐
7 L3 u5 q1 F( g! ?
信息来源 | 智慧海洋圈子整理自央广网、新华日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 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