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龙年上班第一天!

[复制链接]
人勤春来早。正月初九,甲辰龙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探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
8 E" S6 g; e- R  K: M

$ c; X) O( d' v1 J9 f( Q2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2 ^: E! ?1 S* w9 S1 Y
2 o$ o2 X& e$ X
胡敦欣:深入研究海洋科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 E1 d, ]- m9 s& z4 [1 d科学家名片:胡敦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3 y" [* K. l( o9 r4 s
采访地点:青岛·山东省青岛市函谷关路7号
+ {; r( y( P6 f; I) [% L青岛汇泉湾畔,大红灯笼在春风中微微摇摆。% X+ z. X6 w; F) z  [' l1 k
正月初九早上8点,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早早开始了一天的阅读和思考。
1 F( g6 T2 c- \: ~; s7 c3 F: S上午9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骨干一行登门拜访,并带来好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项目的海上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4 s) Z6 D; ?) R  h3 J4 D& K$ y7 Q本航次,研究团队完成了4条断面、96个定点站位观测,共计280余项作业内容,维护并优化了近年来我国在西太平洋成功构建的深海科学观测网。
2 q: \6 K3 A8 t" g& K胡敦欣欣慰地点头赞许,脸上笑出了一朵花儿。
5 N9 E" i, T3 k8 G) F9 o# E+ M西太平洋邻近我国,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安全和气候变化预测至关重要。30多年来,胡敦欣团队在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化规律、暖池的热盐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次表层涡旋的垂直结构与动力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丰富了对西太平洋环流多尺度变化的认识。
0 u, R+ T! u) A. \9 M“研究过程中不断遇到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比如,西太平洋次表层涡旋的质量、热量、盐分输运作用如何,次表层涡旋撞击西边界流过程中三维流场和水文场怎样变化以及涡旋如何耗散,西太平洋复杂的涡流相互作用过程如何调控暖池的变异。”胡敦欣告诉《中国科学报》,“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深入认识西太平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物质能量输运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也是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 u) X% g5 k& U+ W: e" z6 B! E( L
胡敦欣告诉记者,2024年,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推进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国际合作计划的发展,并依托该平台在西太平洋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观测;结合已有的潜浮标观测、水文观测、遥感观测以及逐渐成熟的移动平台观测,综合利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西太平洋次表层涡旋与西边界流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物质能量输运效应与气候效应。
; v% ]  s# [" v' k$ Q
0 C5 L, I8 Y+ W& t6 P
% C7 k1 A- c* R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思辉,朱汉斌,廖洋,王昊昊,韩扬眉,叶满山,戚金葆  原题:龙年上班第一天,科学家们在干啥(有删减)。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