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牧场”建设面临重大机遇2 j) z9 G2 d8 c) `$ b0 H. Z
7 E+ N% n0 S: p" G9 O3 Z(上)1 }4 u! f; v- Z- M5 r! `5 v
8 k: i1 m) u( Z* q% o本文来源王诗成专著《经略蔚蓝》"蓝色牧场"
, |; O9 m0 T; D' [& t0 x) N' g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促进海洋生态建设、保障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在新时期正面临着重大机遇。
5 g# g+ s$ D( k/ d“海洋牧场”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底播增殖”手段,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让鱼、虾、贝、藻资源在自然海域里生长。
: }2 ~ g% P+ c/ j7 [5 k2 x建设海洋牧场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这种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的一场重大产业革命。
5 ^4 a2 f% }9 C- K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世界海洋发达国家都一直探索研究海洋牧场建设,日本、美国、俄罗斯、挪威、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瑞典、韩国等均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振兴海洋渔业经济的战略对策,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不断加大资金和科技力量投入,开展人工育苗放流,恢复渔场基础生产力,收到了明显成效。4 I9 |) U3 @# _# f8 V
日本在1971年海洋开发审议会上第一次提出海洋牧场的构想,设立了国家栽培渔业中心,1977-1987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将栽培渔业经费列入每年的政府预算,与大路、桥梁一样,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仅每年投到人工鱼礁的资金就达58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2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
7 ]7 f6 }3 n9 o, T9 ~& l韩国在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在庆尚南道统营市首先建设了核心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初步成功。
3 _) ]7 L. E7 a! R美国在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 e5 ^% i1 Z5 x% X; T
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发端于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中科院资深院士曾呈奎老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向国家建议在我国实施“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在一些湖泊和沿海地区开展了小批量小范围的人工增殖放流鱼种,以恢复某些物种的资源种群数量和增加渔货产量。8 W5 {% ], Z% U/ E- L0 E. A
200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把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沿海沿湖地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增殖放流的支持力度。广东、海南、辽宁等省积极开展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渔礁和人工増殖资源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 q! ?! L- O" K1 F: o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的渔业资源修复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山东在1983年乳山湾人工放流增殖对虾试验成功后,省政府决定在山东南部沿海实行为期3年的较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开发性试验,3年间,共投放20毫米以上大规格虾苗20多亿尾,安排18000多条船从事回捕生产,回捕对虾达5200吨,为投放前的7.6倍;直接投入与产出之比为1∶10。农业部在青岛市召开了全国对虾增殖经验交流会,在全国推广山东的增殖开发与管理技术。从2005年起,山东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将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双向推进。5年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海洋增殖放流资金2.90亿元,增殖放流种类高达20个,苗种95.5亿单位。已审批鱼礁项目用海面积2136公顷,累计投放各类礁体226.60万空方。5年回捕放流资源18万吨,实现产值49.2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17,渔民人均增收10929元。/ y* @6 n, z! _0 R- s6 {$ d J
尽管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离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建设差距更大。
) J0 o% u: }8 s1 I海洋牧场建设的最大瓶颈在“认识”。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涉及融资和投入政策问题,涉及科技与管理等诸多问题。但制约海洋牧场建设的瓶颈点在“认识”,尤其是“决策层”的“认识”。当务之急是把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上升到科学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和发展海洋低碳优势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的高度上来,并形成上下共识,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列为重大生物工程建设,海上战略粮食基地建设,并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专项率先启动。 (2011年2月22日)
; e: K9 A0 C) C7 q(下)
5 l, W/ Z. C2 B7 s# K& i& D8 w$ K. @! a g% W! J% z/ ]
2010年5月,国家将山东、浙江、广东三省作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正式启动,这为我国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认为,山东省应充分利用约1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率先建设“半岛国家海洋牧场”,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和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优势产业,为建设国家重要的蓝色粮仓和蓝色食品基地提供示范。9 F& ^% h# v5 h
近年来,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山东省传统捕捞业面临困境,有“黄金渔场”之称的山东半岛近海渔场已经形不成鱼汛。从山东的海洋资源修复情况看,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设施落后,技术含量不高,机制不活,离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建设相差甚远。如果能顺利推进半岛海洋牧场建设,16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将可能重现昔日“黄金渔场”的盛景。
7 a2 w/ M1 v" K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半岛的岸、滩、湾、岛、海五要素,由岸向海进行立体布局。
4 _* r! n {& R2 c) Q& G首先,实施多品种、大规模的渔业资源修复工程。要按照海洋功能区划的要求,科学分析区域海域的生态容量,高起点规划,合理布局,把渤海和黄海近海建成海上大牧场、活鱼库。
" P& C a. n* `& x# y其次,实施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争取5年内在渤海、黄海建设一批能形成规模的“生态型鱼礁”、“渔获型鱼礁”、“休闲垂钓型鱼礁”和“海珍品型鱼礁”,为海洋生物营造栖息、繁殖场所。( N& e% j! d+ N6 `
再次,实施深水网箱养鱼工程和建设海床生态工程。重点发展抗风浪特大型网箱,进行名优经济鱼类养殖。全面推广贝藻间养和立体养殖,建设海床生态增殖区和海底藻场,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环境。
& g0 P6 a0 c% L) r8 `此外,还应实施严格休渔和禁渔工程。进一步加大海湾生态环境整治与保护力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实施限额捕捞、渔船强制报废以及休渔、禁渔制度,促进近海渔业资源恢复。
% l; v+ v4 s- l& A4 v7 [7 g, B: g通过10年的建设,使山东省有条件的半岛沿岸20%海床敷设人工鱼礁,近海渔场全面人工放流增殖,增殖品种扩大到30个以上,深水特大型抗风浪网箱发展到5000个以上,科技含量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山东半岛海洋牧场产业连同海洋生物产业增加值将突破5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最大、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z: g: } w! k7 F8 r
为了更好地推进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笔者认为,一是要坚持高标准制定“半岛国家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在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省的规划中要凸显海洋牧场建设的作用和地位。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立体利用、发展空间、扶持政策等诸多方面突出海洋牧场建设专项需要,积极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工程的有效开展。
( ], A) f% k) ~+ t& `, E二是要坚持立体利用和深度开发。山东省有约16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如果立体利用、深度开发成连片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其发展潜力巨大。要继续加大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力度,以建设近海渔业增殖功能区、人工鱼礁区、海底藻场、种质资源保护区、休渔区为主要内容,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建设,将山东半岛沿海渔业水域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工程。通过牧场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效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大幅度增加近海渔业资源,促进海洋资源的科学利用。
! ]" k3 J- ]# O; @: {1 r" z+ y: l I三是坚持科教先行,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现代国家海洋牧场建设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要针对海洋生物技术、深海养殖技术、海洋立体利用技术、渔业增殖品种选优改良技术、人工鱼礁建造技术、人工放流及增殖管理等关键技术,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力争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引进借鉴国外发展海洋牧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高海洋牧场的技术含量。学习引进挪威等发达国家的深水抗风浪养鱼网箱、人工鱼礁设施,不断提升现代设施渔业建设的科技水平。$ [4 F( f* `3 O) w
四是坚持金融改革和创新,建立灵活的融资渠道。拓展海洋牧场开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吸引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以海洋生态补偿金为主体,建立国家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基金。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激发社会投资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性。
; {4 B3 a; d1 a! t2 y五是坚持整合管理资源,强化海洋牧场和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转变重放流、轻保护的观念。在近海保护一条洄游产卵鲅鱼,可产6000万至1亿粒鱼卵,正常成活率为10%以上。由此可见,每增殖投入1元可获得高达20元的产出,得益于加强了放流海域的渔政管理,有效地保护了渔业资源。适应海洋捕捞零增长的形势,海洋捕捞要积极试行限额捕捞制度,严格落实各项休渔禁渔的资源繁保制度,建立有利于资源养护的保护体系,提升捕捞渔货鲜活度和增殖放流实效。
( W0 o! H/ Y4 A9 S9 R" Q5 R(2011年3月22日) 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