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海洋生物工程学家徐洵:致力求解深海生物之谜

[复制链接]
! s8 O7 d. h+ m, ~1 w0 Z
4 y, c: s4 O( m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工程学家 徐洵

: D* ~! ~( s3 J/ X3 e1 |

! [4 {1 T- V. t  b0 l
|徐|洵|
5 ]4 v/ i' z: W( \7 V0 `
她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了' k7 s. }- j5 Q6 S2 F& ?7 B0 ]! m
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
3 e, i8 u( |5 F' c6 b& ^她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2 v8 S. M# O! J2 F4 j/ i8 R
海洋基因工程菌
' ]# f$ x/ ?" C7 w  t; @. P8 z她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
4 Z7 C+ o: }" q4 ?  ]- X6 Y对虾白斑病病毒基因组密码" R. m2 T! b  S' {
……$ S6 I3 W' ~3 l1 l6 G$ [
她的科研生涯中从不缺少第一
, {( D. r% H" _' A4 N; J6 m( {7 N8 C$ s  f+ ?  n* V) a

0 @9 M8 p% W( W. |徐  洵
9 p6 q- _% S' b% u' l
3 q- t5 H+ z% ^' ], t7 U9 d
7 I8 ^" a; F% h6 k' v
1934年10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女,汉族,海洋生物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UCSD生物遗传中心客座教授。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海洋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
3 n( ~+ {; e2 C1 h- b$ s- t
: m5 K" d+ R* z3 V* Z/ U; h  g八十年代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九十年代初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现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首次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率先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地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国内外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班病病毒基因组密码,为病毒防治奠定基础。) q# R* \' W. r/ c) o: [2 S/ h
2 R6 W$ f) \4 O. ]  E! f5 E
近年又在国际首次报道了对虾天然免疫的分子基础(抗病毒因子和介导感染受体等)。2000年瞄准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海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支从事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大量研究成果确定了实验室在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深海生物基因研发基地。主编书籍有《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指南》和《DNA重组技术》等。9 F) S& i( {1 s6 X5 W0 p

' K" R0 a3 @& W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v9 J$ b$ F8 u# i/ f
& S/ L4 Y6 C! y* |6 z7 J# ^' K' `; B5 F

* P/ Y& M; E4 f* Q
% p  ]" t( M- `" L
“终身奉献海洋”
% f0 N5 B7 ~" Z# G  K
/ h7 v/ S" w; W; H) \) `+ P5 e

7 M1 q1 Q' L8 Z  F$ D# s' D0 A* ~- t: P2 R  [: o5 M

" Y, z" v6 D3 G2 ]/ a; p. f' Y. h! q

" Q- b2 B3 {3 A" o) C1 f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 A# D& e% l: C/ U

9 I# F' x, W" ]; h! S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获此殊荣。
9 r% ?' h$ ?  i. _$ C( Y& B * x& l8 l4 I8 F$ S5 D
3 g) ~9 f+ N7 m* r" r
# m; M# v: `; p8 r5 B
  “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徐洵说。深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海水体、沉积物、海底平原、海沟、冷泉、海山等构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巨大的生物基因资源宝库。9 O* V) T. e' U- s+ ~0 T! C
多年来,徐洵专注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带领科研团队创下了多个第一:利用DNA重组技术首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发现人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率先破解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斑病病毒基因组密码……
4 z4 X" a, J5 Q3 d& u; O  在祖国搞研究,才是我的追求* [3 R9 E# B, ~4 f: s; M( `4 l
  1934年10月,徐洵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家中兄妹6人,徐洵年纪最小。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中学时代,恰逢抗战胜利初期,局势动荡,徐洵凭借坚强的毅力,自学了大部分课程。中学毕业后,徐洵以华东地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当时,中国医科大学名师云集,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理念、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低调的处事风格,深深影响了徐洵,让她至今心怀感激。4 {8 s) N- o. |% O$ b2 I! D
  在中国医科大学,徐洵敲开了“科学殿堂”之门。1957年,徐洵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教研室助教,从事酶的活性在代谢调控中所起的作用研究。1978年,徐洵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这成为她科研生涯的转折点。
# D' P- H7 c  ~* c( U  M
; X  K- o8 m3 C% G4 |* ^6 O3 A
4 @# [5 a- d! Z# M* x7 @- d

4 y! T1 G  j% N. i, ~7 s# H# g! ~# O8 Z1 U& c0 V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生物工程学家 徐洵

1 {% R6 D( V& s/ |, `) n  Z% Q  3年后,徐洵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代表到美国10多所著名高校进行学习交流。这次访问,让徐洵遇到了科研道路上一位重要的良师益友杜立德(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物化学教授)。随后,杜立德两度邀请徐洵前往美国访学。在美国学习交流期间,徐洵利用DNA重组技术从海洋无脊椎动物体内首次克隆到高等动物重要功能蛋白的原始基因,在该蛋白质的进化上有了新发现,解决了分子进化中生物学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 Z2 M! d" g+ {9 f/ @* ~4 n  j1 B  徐洵的成功引起了美国众多科研机构的关注,纷纷向其发出邀请。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技术基础和仪器设备,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机会,但徐洵有着自己的答案。
8 V5 A) H! @2 W9 c6 }9 f2 r  “美国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在祖国搞研究,才是我的追求。”徐洵说。
! N! c; u% @# b- m4 `* Y  只要全身心投入,一定会有收获
$ e5 ?. ^& U2 E2 T: X  1990年底,徐洵千里迢迢回到祖国。在国外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这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国内海洋生物学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巨大差距。自此,她将目光转向用国际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解决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上。此后,徐洵来到海洋三所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开启了她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 |+ }7 }8 w' X( Q' H" Z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毛蚶污染问题造成甲型肝炎流行,徐洵领导的课题组建立了海洋环境中贝类受甲肝病毒污染的快速检测技术,成功解决了甲肝病毒检测难题,使检测时间由原来常规方法的6~8周缩短到1天。
3 A$ F" \5 X! R, \! B; n( ^  徐洵说:“我相信,做任何事只要全身心投入、认真执著、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收获。”) j" z7 i; x  [3 g" m) {% O
  彼时,对虾病害是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重大难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徐洵领导的实验小组于1999年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困扰对虾养殖业多年的病原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有效提高了我国对虾病毒研究水平。该研究成果于1999年、2000年被评为我国“十大基础研究新闻”和“十大科技新闻”。, m6 Y! W5 i0 _% a7 }3 L, ^

" L! ]/ Y  p! [( O0 s- m. a
7 x9 i6 h) Q( _" B- T9 p- d
6 E& g0 ~" w$ a; Z8 o
徐洵(右二)与青年科研人员在一起
+ S$ n2 y9 [6 F3 b8 Q, L! r' ^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建立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检测技术,并应用于我国东南沿海对虾养殖区。同时,徐洵带领研究团队还完成了“对虾天然免疫的分子基础”研究,首次从抗病对虾组织中发现了一批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对虾免疫相关基因,初步揭示了对虾免疫作用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对虾免疫抗病的分子机理,为对虾病害防治提供了新途径。; H3 u7 i8 K( f: J
  此外,在徐洵的指导下,科研团队还成功克隆了鱼的生长激素基因,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效表达基因工程菌,促使鱼类快速生长。
) i' [# G( g4 ]  k+ E  培育海洋人才,我义不容辞
  C0 z- C7 w) Z  在海洋三所,有一个大藏量、多种类的微生物“银行”——中国大洋微生物菌种库。库藏近2600份大洋生物样品、2.6万株海洋微生物菌种,面向全国开放共享,为深海微生物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深海微生物样品。' j0 w8 [) c2 p3 ^  o& n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徐洵积极推动我国深海大洋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工作。当时,国内海洋生物技术落后、资源和人力严重匮乏,她四处奔走、筹集经费、购置仪器……功夫不负有心人,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得以顺利创建,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深海基因资源研发的实验室。5 L" b. P: }- t4 J$ X! y
随后,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大洋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究开发中心先后建立。目前,该实验室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成为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特别是深海微生物学与深海基因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力量,在我国深海生物学研究、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为我国海洋基因资源权益维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b" l6 o6 ^) t* J
  徐洵说:“在有生之年,为培育海洋人才方面尽一点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3 l3 |' G6 S% `$ ^( `

5 G. c8 J/ i, Y1 d# c9 z5 B% ]7 `- N4 V! R
* ~3 r' r* l8 v1 e, R
徐洵(前排左四)与学生合影
7 a7 M  y& s) h3 O- D
  如今,徐洵创建的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被评为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一大批海洋人才脱颖而出。一方面,她积极倡导和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科技人员的视野和思路。另一方面,她鼓励和帮助新引进人才申请科研项目,压担子、促成长。在她的悉心培育下,该实验室现已成为拥有40多名高学历、高职称科研人员的创新团队。其中,3名科技人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 @% f7 X' C( B4 V- n
       “深海海底,将是地球的新世界’”
" W: M8 x4 V7 _8 D  深海微生物因生存环境极端特殊,在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多样性和代谢机制,嗜冷、嗜压、嗜热、嗜碱以及抗重金属等极端微生物资源丰富,是新结构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目前,深海极端微生物在医药卫生、生物技术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展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勘探和研究成为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热点。  s- w# `1 i$ u- r, k
  自2000年以来,徐洵指导科研团队开创了我国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的新领域,开展了对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极端微生物的筛选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极端酶的克隆表达和适应性等研究。: e* G0 m. e; w; r" A
  “随着新技术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深海蕴藏着巨大的‘宝藏’。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的药物和工业材料来源,具有十分可观的潜在经济价值。”徐洵说,“至今,人类探测的深海海底面积只占全球深海的10%,却已经展现出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深海海底,将是地球的一个‘新世界’”。9 c2 p) o; F% n
! J, ^" ?9 n* r, P" K

0 d& L: m0 }1 F9 \9 U5 b
$ [0 H4 {, C( u8 ^
徐洵(左三)考察蛟龙号与工作人员合影

4 k3 c9 p( z* D/ L, o( r; \. ?  在徐洵看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缺少配套的采样设备,很难探寻到高保真、高质量的深海生物样品,深海采样工具与生物培养设备对接技术尚不成熟,实验室模拟培养设备和船载培养设备还需进一步完善,缺乏深海原位微生物富集系统等。: W. c3 d$ }/ S+ M
  “当前,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徐洵认为,在我国海洋生物科技资源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研发科技资源,特别是生物样品资源合理共享,提高科技研发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7 s/ q* O/ Y% R+ ~" S. i

& V& q* c% \# K/ A. [! p% E' ~- g/ R; J6 ]4 o1 m5 b
<hr/>来源:i自然全媒体;中国工程院;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医科大学
5 ~; k! B6 `& T0 z8 t* x/ P3 {4 e& n2 o3 b* E! i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