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P. j; m. |+ H1 u# C1 ~9 z
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人民作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前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响应党中央号召、顺应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煤地质总局碳中和研究院于7月9日正式挂牌成立。总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平出席并致辞,与总局副局长、党委委员范宝营、王海宁、潘树仁一道为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1 ^7 j9 j a8 ~" P4 f2 _& v
+ p" q0 j9 M3 i; ?% `+ m! F1 g5 D
+ O9 d; k0 M) Y1 N0 c2 ]+ D
8 l. b1 _: N" z
3 O1 x5 L3 Q3 Y* M/ M, Y1 H2 l3 S, o$ w1 L% l. R
赵平表示,总局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下定决心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在传统能源勘探、绿色能源开发、战略资源保障、应急抢险救援等方面的独有优势,更好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使命,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展现央企的力量与作为,做出了成立“总局碳中和研究院”的决定。他希望研究院不断完善科技研发体制机制,深化碳中和应用科学研究,打造国际领先的“双碳”监测、分析评估、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研究及技术应用平台,助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抓住机遇,长足发展。
* z& Y/ _" p, Y1 s“十三五”以来,总局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开展绿色标准和节能技术应用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技研发和市场应用产业链。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青海省木里生态环境整治项目业已圆满完成覆土复绿工作,种草面积共计19785亩;贵州凯里鱼洞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源头+末端”的综合治理方法,在国内首创形成一套系统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水环境治理模式,成为国内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样板工程;煤基固废“减沉、处废、保水、防冲”一体化技术,为“三下”压煤开采、保水开采、冲击地压防治和老采空区地表承载力修复等方面探索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充分利用“新型浅层地源热泵技术”、中深层“取热不取水”技术,在江苏、浙江、西藏、云南等地开展了多个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项目,积极推行煤改地源热泵在河北、陕西、内蒙古等北方农村的规模化应用,引领北方地区供暖方式变革,将“河北工程大学”打造成为“无烟校区”示范工程;施工完成全国首口大口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井,参与建成全国首座非补燃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g. B3 `2 Z4 y0 E
3 |8 ~5 |3 h8 ?. S6 v
据了解,碳中和研究院将围绕五大重点方向开展研发工作。
* S' q# C/ K$ I; d5 G★以地热能为主的绿色低碳能源勘查开发。重点开展中深层地热能和干热岩的勘查与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取热不取水”地热能清洁利用技术成果推广和转化。+ k, ^& S4 t$ ?9 |
★碳排放监测与检测。依托总局煤炭煤质检测中心、航空遥感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利用地面监测、遥感、化验测试等手段开展碳排放监测检测技术研究,建立碳排放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6 Z; L& N4 }2 j★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依托总局在煤层气领域的勘查开发技术和地下空间储能库钻井工艺技术,开展二氧化碳驱替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开展煤矿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和储能、储气、碳封存技术研发与应用。$ X( @9 N, H( X& v
★煤系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重点开展煤中锂等能源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同时开展煤系气、煤系石墨、稀土等共伴生矿物的勘查与低碳利用技术研究。
2 o i2 U3 x( \( p1 f★矿山生态修复及其装备研发制造。重点开展煤基固废“减沉、处废、保水、防冲”一体化技术和矿井水减排、回灌、封存技术攻关和相关装备的研发制造。, n5 ], I0 ~% b- [
$ i+ w! y% f! }" `$ W, x总局总助级相关领导、首席专家组成员,勘研总院、江苏研究院、江苏局、广西局、水文局、航测局、中煤地生态等7家前期参与单位的相关领导,总局总部相关部室负责人参加揭牌仪式。
/ P! X" |0 N' W& K( I' ?4 r新华网、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矿业报、中煤地质报等媒体现场采访报道。+ n3 O# H% k# {7 n5 [
c" b# M" |. { ^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7 N/ i, [$ K" z! P+ o& K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