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青岛蓝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35.4亿元,约有各类市场主体5000余家。示范区围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海洋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海洋旅游和健康养生联动五大领域,着力构建高端研发机构和人才高度集聚、海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海洋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金融资本等要素活跃流动的蓝谷发展新生态。
( ^5 n( a/ {- A }) W9 e7 ]3 @2 G3 j$ d" b
1 x1 F, A- t& \* ?$ ~& m3 m4 Q) X& N! N2 S) L5 a/ n9 v
0 t" u+ {/ X3 t! Y4 l/ j
& C$ M. k# _& ^+ i/ C- l% q
- b" d/ G$ I W+ K f* A \3 @' S; Z6 ?4 M. N
一、主要措施
( [9 t3 W/ X% Z- G; z, ^0 D9 a/ w3 [. G) A" R7 s. ^* Q
* J# {/ e3 `5 P- \4 }( d
% m9 `9 v% g( N2 X/ u: p9 n6 q9 F+ c& G, d(一)发挥科研优势,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 ]/ V: G/ c; t8 R; v, p4 c7 s
) n6 W$ r/ `0 F: n
. @. Q2 c$ L2 B1 b5 i: m6 Q8 H一是集聚一批海洋科技创新高端要素。已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船重工725所、青岛航运发展研究院等27个“国字号”、“中字头”科研机构,以及若干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J6 b1 `, m" \7 D, K7 s! r' b# F
5 ^8 u# t: E7 A. V: ^% ^. S+ |0 \2 t1 F, Q- m( |5 Y/ q) W; y [
二是取得一批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占全国的1/3、世界的1/10,10MW级垂直轴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被认定为国内首套重大技术装备,“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填补国内行业空白,国内首套“环保水下清洗船底机器人系统”在远洋科考船体上正式使用,开工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内首艘、全球规模最大的300TEU集装箱智能商船将于2021年下水试航。
7 s: F8 X1 ^9 o4 _5 u: ~5 y
% I2 l; L6 G1 c: K
) \, {/ x3 c H. B* j0 V三是不断增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2020年,示范区完成技术合同交易374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9.5亿元,是2019年交易额的6倍。其中,海洋技术合同交易额占比61%。! @5 v9 b; H0 K2 v7 j& ~
% k0 m5 B, q" k: t7 b3 w
" o1 u* Z) Y' }" n4 d, T# ?
(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示范区运行管理/ i. K- E0 I$ Z0 u& R
. l5 N0 e5 L8 T
. H G! a8 M5 M0 Z- ?
一是开发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理事会决策、管理局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体制机制,完成机构法定化改革和职员化改革,实行法定机构体制和扁平化管理,最大限度精简内设机构、减少管理层级。内设机构由13个精简到8个,人员平均年龄由38岁下降至35岁,硕博比例从43.7%提升至64.8%。
0 W! q4 x" K5 v" V N; d9 }3 m+ K. H3 Y, }* J
1 N1 Z6 m% n0 z! o) m( Y; N二是科技发展模式创新。推行企业需求“发榜”、科技攻关“揭榜”和首席专家“挂帅”创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成立首个海洋创新创业联盟,内联区内入驻单位,外接区外优质资源,搭建立足示范区、辐射全省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
" j# c8 r K1 i1 S
/ u3 E6 z! _3 R) ]7 r. D9 @; B! G) V( V9 w
三是投融资模式创新。设立青岛蓝谷海洋创投基金、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蓝谷中心、金融超市,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直接股权投资支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并购、资本运作等服务。充分发挥海洋创新产业基金、海洋新动能产业基金、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检验检测产业投资基金等海洋产业基金作用,成功引进大型海洋养殖工船、东方海洋循环水养殖、百洋控股等一批上市公司和产业龙头项目。8 D; Y8 R# b. L' I& W
+ P6 i9 |1 I2 U" ~* V' Z( {+ e p6 Q" A5 i9 ?6 I) t9 B7 d3 K
(三)坚持开放引领,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1 a1 z' V8 K* d. J1 s/ s3 a5 k+ o3 }! g, v% Q& ~/ Q
4 H# E6 W- A. {. D% h! ]! Y; d每年举办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中国国际海洋创新创业大赛等50多个国际性论坛、峰会。其中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已连续举办五届,每两年一届的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吸引全球海洋领域顶尖专家共谋海洋科技发展。示范区将于2021年11月举办世界航运科技大会。
4 F- Z1 @) A6 P) w
w- f, s& ~$ \3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 C0 t' O; M$ [. v+ T/ l- K t9 P' W) H" x
/ T0 D7 i5 N+ A7 L @5 h3 a6 h+ m; m) X" ]
/ f: t1 M. Q; n% K( \5 f一是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持续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技术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力争成为海洋科研领域的“领跑者”。' q. Z$ g: I/ }
. F3 U: p: N) K+ ?$ ?+ `& e6 u( \' ^' V
二是加速成果孵化转化,建设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以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园区为支撑,推进孵化载体专业化发展,培育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的思路,打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B' U, D: u2 S! G, ? N1 g; G4 K: e
$ Z' f7 J6 T) k; q& h" A) h" Y
& d/ q: u/ M3 K6 B+ |. A3 M. @三是培育壮大新动能,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发挥重大科研平台的集聚效应,推动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对接,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领军企业,围绕海洋技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大数据等海洋新兴领域,打造3-5个高端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3 y+ i- c# Z" g5 D9 ^. {( A
' h, v, T' `' I+ c
6 z6 ?$ Q( Z8 @; ^" }2 C* u0 ]四是增强海洋意识,建设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打造一批高端海洋科普文化载体,加强海洋意识基础教育,促进海洋意识社会教育,提升全民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建设世界一流海洋高等院校和特色学科,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创新创业人才富集地区。; x3 v4 _7 t) j, k
+ \3 R/ Z- b8 C/ C7 A7 K
0 a, ~' W7 ]) ?) j) j, f五是深挖资源优势,建设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整合区内山、海、岛、泉、滩等深入挖掘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资源,实施蓝谷旅游产业发展行动,建立完善乡村旅游、滨海旅游、海岛旅游、山地旅游、温泉旅游、疗养养生旅游等差异互补的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体系。
8 r* j; g' f8 B3 G/ A% r2 ?4 D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0 F/ h) i. p# M6 r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