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长岛人去“闯海”——纪录片《长山列岛》编导手记

[复制链接]

9 A# N* W( m# s2 C3 ^7 G0 u.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人间有仙境,那一定是长岛的样子”
. P+ p7 z$ n  C拍摄纪录片《长山列岛》的过程中,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在很多人眼里,长岛是诗和远方,在我的眼里,那是我们奋斗的地方。历时一年的拍摄,我们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座岛屿,和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万物一起品尝着酸甜苦辣。
- ]" M' `" F/ w) M% R4 X$ t  r1 M" s% K. R8 p
! T, n/ _! }( |

. X6 U0 \$ }1 h, ]2 q4 r; a# n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要想表达长岛的生态之美,就一定要表现长岛人的劳作之美。第二集《耕海人家》就把镜头对准了近海腾退的牡蛎养殖户、长岛最后一条捕鲅鱼的“夫妻船”、喜获丰收的海带养殖户、为村集体坚持下海的“猛子”这些平凡而伟大的长岛人民。. A4 f5 h+ ^# T# m6 D

: k. M* }1 O2 i* }.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l' i; q# s" H- E, r
" c7 }0 k7 g. P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 Q- j; ^6 S/ L% ]( L
  去年9月,我们刚刚开机拍摄,长山列岛就遭遇了多年不见的大潮天气,港湾里的船都被冲到了码头的岸上,我和摄像半夜来到码头,蹚着海水拍摄渔民抢险的场面。就是在这种情景下,我们结识了牡蛎养殖户孔庆海。第二天,天刚放亮,我们就和孔庆海一起开船赶往他家的养殖区。一路上,我们看到养殖区被大风吹得一片狼藉,有个养殖户的三万多笼牡蛎被吹走,损失接近一百万,几乎颗粒无收。幸运的是,孔庆海家的情况比预想的好得多。他家只坏了四行架子,估计损失七八万。他和妻子积极进行了补救,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不管大灾、小灾,人们总会用辛苦劳作弥补损失,把丰收的希望留在未来。4 X6 Z& i2 w, d( O" E; L3 i
' Q7 O3 l$ b2 X/ d7 E( \. u* ?" S& e
. M5 O5 g0 G! d# R5 I; F

# Q5 v/ g: l4 N, C+ y* {& T, 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近几年,长岛实行近海岸养殖腾退政策,近海岸一公里内禁止养殖。为了保护长岛生态,长岛人就必须忍受割舍眼前利益的阵痛,孔庆海在近海锚地养殖的100多亩牡蛎也被拆除。尽管有很多不理解,他还是将养殖区搬到了离岸10公里之外的远海。近年来,长岛腾退近海养殖1.8万亩,修复清理海岸线89公里。在这里,“山、水、林、海、城”被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5 B( C% c8 e8 j6 p  M! _4 v
8 A  x3 e, C$ b) Q: o% X. \

; N$ d# M8 g3 [3 R$ Y
1 J: x0 E- V1 J2 Q" W( @3 e9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古以来,海岛人靠海吃海,童子学操舟,老人擅结网,处处闻渔号,村村有渔港,捕鱼几乎是他们生计的全部。但由于现代船舶和大型网具的过度使用,20世纪90年代后,渤海经济鱼类数量持续减少,出海捕鱼的渔民越来越少。大黑山岛的周树明和妻子是一对专捕鲅鱼的夫妻搭档,当地人称之为“夫妻船”。捕鱼近50年,他一直延续着海岛传统的捕捞方式。现在,最令他开心的是,那片熟悉的海又回来了。
4 o8 [* C% P, q3 w2 W) O" U$ @! X8 ^; Y6 P5 l: h; u: a: P% X
( Z5 s' ?1 n1 A" [. a; ~
, l  i* Y5 v9 ?3 S( o& z5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凌晨四点,海的东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捕鲅鱼的夫妻船已经发动马达,驶出渔港。和所有长岛的渔民一样,天亮就是他们出海劳作的冲锋号。我们摄制组坐上了老周夫妇这条不足十米的鲅鱼船,变得更深的吃水线,让有着近60年驾船经验的老周,也难免有些紧张。几公里长的“流网”,光下网就要两个小时,然后就是几个小时的漫长等待。这段时间,渔船停车,只是随着浪涌随波逐流,茫茫大海一叶扁舟,在大海面前,真正让人感觉到人类的渺小。收网整网,返回码头已经是晚上10点。劈波斩浪18个小时!晕船的同事已经吐得胆汁都没有了,不顾被海浪打湿的衣服,躺在了船头湿冷的一块小甲板上。记录下好画面的他们和捕到十几斤大鲅鱼的老周一样,心里是美滋滋的。  s0 V' d: c& G0 p* j% R' i
6 {% O# F* `" f, A$ g
$ X1 a$ N+ u& c1 j# }( J
$ E: e* r: j9 ?2 f# `/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开海是我们拍摄的重要节点。去年9月1日凌晨三点,大钦岛的渔船已经顶着一轮明月启动了马达。为了拍到月光下百舸争渡的场面,有一个摄像想尽量靠近水面寻找拍摄角度,但是周围太黑了,他并没有注意到脚下湿滑的海草,一下滑入海中,只听到“啊……”的一声,同事们闻声赶来,第一想法就是“救人!”,还没听清落水同事“别过来,滑!”的警告,我和另一个同事先后滑到了水中,没到脖子的海水已经有些刺骨,后面冲过来的同事扔下来一根绳子,落水摄像高举着没有进水的机器喊:“先保护机器!”还好,一切有惊无险,这才真正叫做“过命的兄弟”!3 f9 j6 W/ x8 D

! G3 @" ~" r/ k5 v2 M6 P% y
4 f- j) S1 }1 b6 P: ]; N

3 \! [5 O0 j$ R$ L+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钦岛,只有一个村子,近300户,800多人,同时也是乡政府驻地。“一岛、一村、一乡”,这是长岛因地制宜的特殊建制。同样因地制宜的是,小钦岛村海区没有包产到户,而是实行集体经济。吴世伦,是小钦岛的海珍品采捕人,当地人叫“猛子”。吴世伦多下一次海,村里就多一份收入。他承担着村集体共同富裕的希望。吴世伦春夏捞海胆冬季捕海参鲍鱼,在20米的深水中,一次潜水一个多小时。
) m0 K1 O4 y- c3 I* Z" e6 `! Y/ J( X' \
3 I% _. w7 ^6 n& v. e! P

% x, [4 d; Q4 V4 z& U2 ~3 l要想跟拍他在水下的画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虽然摄像王萌考取了潜水证,但是这么长时间在陌生的海域拍摄,还是第一次。准备复杂的硬件装备算是最容易克服的困难,最难的是如何拍到理想的画面。所以,每次下水拍摄前我们都提前出海“踩点”,为了找到合适的拍摄场景。: B( E: _# K9 B1 ]1 J* r

  l' h% u" C2 B3 K
5 W, J$ b9 {& M4 D3 W8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王萌冒着潜水病的危险,在水下寻找了一个星期,就为了找一块拍出来好看的礁石。这次我们拍摄了“猛子”捞海胆、捕海参鲍鱼、“水下森林”海带等美轮美奂的水下画面。吕芃台长称王萌是“山东广播电视台第一个水下摄影师”。, P) D+ z5 N6 b
* w5 c2 y9 j! x

3 T  p1 k6 o. M

% d! e9 X) ]+ {%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长山列岛,大海之上的这片神奇土地,洒满长岛人的汗水和泪水,灌溉出对故土饱含深情的故事,能用一年的时间记录下这一个历史片段,也是电视人的一件幸事!, T# A, Y0 s4 r* q/ P
9 p! Q! D- z. T4 t4 b6 j, D0 n" B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 l; \" K- x9 G, l  {$ ]* W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d2 I7 ]: ^: z  o5 g! ~2 h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