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喷发的现象,是地壳下面的岩浆冲出地壳时造成的。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极大,所以岩石在800°C以上的高温下会变成通红的炽热液体,随着温度的提高,岩浆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施放出有毒气体,好像水中的气泡一样,上升到岩浆表面破裂。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岩浆沸腾的样子。火山喷发的时候,岩浆从地下喷发出来,汇成一条沸腾的河流奔涌向前。直到岩浆逐渐冷却,形成玄武岩或者橄榄石。
4 \ g$ U+ O3 d7 b0 s; a! A$ J( e! m
( ^. g2 G" v9 Q1 y9 B& ~: S* s[img= 654px, 383px]hb.hainanu.edu.cn/__local/6/D0/7E/8844840277D9A569BD7E07ABC0D_DDFF8A6C_83A4D.png[/img]
. E6 U2 S7 D8 l8 j- j! @ ^7 ~
$ Y8 h( k6 P* K( L, U火山爆发的壮观及随之而来的风险常常引发媒体及公众的关注,但人们很容易忽略地球上约70%的火山活动是在海底发生的。海底火山的喷发虽远离人群,却增加了海上和航空交通的风险。
5 n- e. ^* Z; @$ R: j; F. S& L所谓海底火山,就是形成于浅海和大洋底部的各种火山。包括死火山和活火山。地球上的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处,而海底火山大多分布于大洋中脊与大洋边缘的岛弧处。板块内部有时也有一些火山活动,但数量非常少。海底火山可分3类,即边缘火山、洋脊火山和洋盆火山,它们在地理分布、岩性和成因上都有显著的差异。6 Y/ a2 A( i" ~) ^
' O$ c9 L* a. K/ K f _ - r6 B& d5 N+ N, p. Z3 b ~: W' _
海底火山喷发时,在水较浅、水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常有壮观的爆炸,这种爆炸性的海底火山爆发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来自地球深部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及一些挥发性物质,还有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及炽热的熔岩喷出,在空中冷凝为火山灰、火山弹、火山碎屑。
4 K% ~! Y' e. b8 L1 k3 [8 P- R4 D- {
% A' J: Q: ^' S" ?
# A* R" n7 O' V9 H) d( e: S( R( p2 f4 R5 |9 c; S( B% ? x( I
$ j0 U+ e# x- a" ]; k/ y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海水无法浇灭海底火山吗?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虽然我们将其称为海底火山,但是它本身其实和“火”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只是过去的人们不是很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加上岩浆的高温,才有了火山这个名字。海底火山喷出来的火并不是陆地上的明火,以水灭火的原理是把燃烧物与空气隔开,但火山岩浆的喷发是高压所致,不需要空气,因此海水对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只能降温而无法扑灭。
+ T, e$ Q; R$ @ j" N2 ]1 A( }- F/ \
- h1 K: p) z1 a- y& O/ a
. k: h- {1 g# B% R$ R. _! v0 P[img= 915px, 564px]hb.hainanu.edu.cn/__local/0/8C/6B/2464EF3DFBA2E1DC1BEF3D14E9B_185A2BAC_E1788.png[/img]
- c! ~4 c" j& A* H3 E% W
% G" E9 o4 Z" Y1 a, c海底火山起初只是沿洋底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向上增高。大部分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到达海面之前就被海水冷却,不再活动了。所以,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看到过海底火山爆发的景象。至多只是看到海底的熔岩泉不断冒出新的岩浆形成新的火成岩。美国一个潜水探险队的两个成员,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探索夏威夷群岛火山。在水面下100英尺的深度,他们拍摄到了不断从海底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河流,沿着火山的山坡向海底奔腾而下,而周围的海水温度被加热到100°C以上。如果没有先进的潜水设备,他们根本就不可能靠近海底的岩浆。
( f* Q. |* v! y# f/ J0 V- g8 H$ d- Y/ K* u4 B' {+ ?' J% z! g: E
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1796 年,太平洋北部阿留申群岛中间的海底,火山不断喷发,熔岩越积越多,几年后,一个面积30平方公里的火山岛就出现在海面上。在距离澳大利亚东岸约1600公里的太平洋上,有一个小岛,叫做法尔康岛。1915年这个小岛突然消失,但是,11 年后它又重新冒出了海面。原来这就是海底火山喷发和波浪作用造成的。
8 ]+ E; g/ G$ J
% h* l5 z" Q& D0 ?. }[img= 936px, 637px]hb.hainanu.edu.cn/__local/3/97/49/DCD6E79F3ECC0F2E58FC4C30B09_615E687E_1279C9.png[/img] : V) i6 E! @$ L5 r D' n* b7 G7 {
; r& }1 D7 `. }7 U- Z) e; ~
5 D* M# s" f) C) K3 T, \$ H
9 c% S) N( ~; I e( \$ F9 R# V( S9 A+ w
5 H8 S u% z. j, G+ p; N8 v5 a" }$ `$ H2 A" I' I$ T- t% B8 ]0 N" M
<hr> 参考资料:( F/ W3 B; J1 @' Y6 Y4 L8 I
[1]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地质大辞典(四)矿床地质、应用地质分册:地质出版社,2005
% s+ y' @, p5 i; ~9 U0 S+ D[2]于志刚.海洋地质:海洋出版社,2009
1 z4 D) S) y/ f$ J$ y/ u5 V9 j : @9 ?& T8 ?3 s9 h7 Z
投稿者:王佳丽 硕士研究生% H, ~( E% J: H3 H+ | j5 X6 d
审核导师:万 逸 研究员 曾姝 助理研究员$ i! q2 W: Q: m
) k, l% ]* ~% w& H' w* `$ b. ]7 Q8 O. ^5 L2 y
: X1 H! f" r+ [* f
4 x" `1 _- u- f b4 e& k
& Y4 I! Z1 C' n9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