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院士蒋兴伟:星辰大海是征途

[复制链接]
海洋卫星这支队伍刚组建时很年轻,平均年龄仅31岁,大家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都特别能吃苦,真正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海洋卫星科研事业。; }, }7 n9 G; I6 Q7 c7 q-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l9 x/ @, C. ^
蒋兴伟

4 t  N! I9 J; W1 Z5 m. b/ }' c

: u( B) d; W# n7 P, ~

, Y- ]8 A  q" g% _/ y1 v0 u# n 4 z* O9 ~$ I) u
8 A" d7 O2 S* U5 S4 C6 r0 B
" ~& b  j6 p. e+ l6 F+ q
1 e  z+ L4 \* n0 x% s
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兴伟
$ A- y; H* h4 V

) ~, \2 T9 o* F# E! ~$ f1 T3 }
1997年6月30日

- R2 s$ o! F5 u5 R5 j- l* _/ ~# j
中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大门
, _6 Z0 @! d( e9 X
正式开启

* `' H! C" g6 [# t
) }5 j9 h5 m; ]6 E+ K/ m- W' B
作为科研急先锋
: ?- q0 c* ?- x
他带队鏖战7年
. r/ p# b) x  Q$ e9 T
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

, @0 Z: H' Y% z$ ^* g; d
终于

3 S! p8 n1 I. I$ Q( g4 S
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
% Q" ?/ Q) d  h( S4 y
发射成功

; }; s6 @! r( Z& K4 c3 q
* T/ U0 |: |3 x* j6 q
3 z, ^5 f# r! L+ R/ x! S
- v+ U3 w0 E! k" Q  {

- s% k/ t2 `- P  j) W
2019年1月,蒋兴伟(左五)在法国图卢兹验收海洋二号星载设备

* z0 z+ d9 A: b& P9 @& T
9 ?) ^+ y/ P$ {5 a) D% j  M/ W
海洋一号A

1 o" X8 G0 l* v
海洋二号A

7 U9 c, k0 I6 y# J3 Z
海洋一号C/D
4 b0 w9 k1 M/ S0 X! \
海洋二号B/C

  N5 \) z* E6 B9 o- T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

% o5 u) L, b6 R& U3 i  q6 Q& P/ H
...

+ e+ `* _: _3 O8 E+ ?4 o

0 c- \% ^4 m' s+ M
他和他的团队
8 |  c, @7 a% r! b% @
见证了

3 }8 ]( ^0 L5 a9 t
我国海洋卫星
7 X& k# q  w3 @# Q7 r" W
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
" K4 A- |7 T- M' G* U: n( c+ G8 E8 u
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
8 }8 \7 k0 q: v- I9 J
之跨越
* c8 `. E2 Z1 K

0 a6 ^0 B4 [, ?/ [# Q& c) h! X
也将青春

" g% y7 ?2 G) M- |
献给了祖国的

; E+ Q0 p6 O% P/ y" I. d" S% M6 V" v
海洋卫星科研事业

3 G2 \9 B2 Y, @4 d9 g2 M5 }8 c
2 `  ]# q" O0 y# N* Z) I6 z- k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 s( h! n4 w7 f4 u
蒋兴伟

3 h* s9 C6 o4 t' l6 N0 b  O" {; K

, E  d0 g) e4 e! i3 Z; E# B

3 U7 v$ Y$ n! U1 |7 w. d$ b# \( Q

- u/ j* e+ @6 P8 ]9 T9 B9 K* Z0 C. a9 O- p2 ~" f
星辰大海是征途
& a& N) {- V8 L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兴伟

0 N9 z' j; k7 o4 I* K+ P8 t0 L+ Z/ C“5、4、3、2、1……点火!”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将海洋二号C卫星顺利送入太空。, `! U' {2 r: u1 t% e, M' J/ D
* r7 R8 \' L9 x7 @% d
  对于蒋兴伟来说,这样的时刻并不陌生。早在18年前,他就见证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成功。那是2002年5月的一天,蒋兴伟当时的心情很难用“激动”“兴奋”等词来简单形容。许多人向他表示祝贺,也有不少人发现他的头发白了许多,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整个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 B1 E* c  M3 i% d$ `$ }* W: Y7 @( y
8 X/ Q2 W2 w6 O) [
  磨最好的刀,砍最好的柴; @4 V& ]. T1 @1 j

2 W3 Q# }8 l: i+ E5 P2 ~. L  1978年,蒋兴伟作为恢复高考后全国统考的第一批新生,考入了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现中国海洋大学),所学专业物理海洋。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前身)工作。6 D8 \# I2 p7 |) J7 g) l/ X0 g$ j+ e: W: g

* f3 \9 }0 [, X* `( H& f* y  蒋兴伟感慨自己的机缘好,那个年代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通常要有一年的见习期。但他一毕业就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与了渤海油平台海洋资料处理分析研究和产品开发项目。7 l( o5 [$ _( b
5 |: U: j: l9 a; D1 Y- M9 |
  这个项目完成后,他又作为课题组组长主持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海洋资料浮标网-浮标数据处理及软件开发。毕业后从事的这些项目与蒋兴伟所学的专业关系紧密。他将专业知识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积累了承担国家项目的经验,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他也认识到在大学中所学知识仍有局限,并由此萌生了读研究生的念头。
; O" H8 s, }: o7 `3 C $ I2 ?5 @6 |6 k" I5 |5 y
  1992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成立海洋遥测遥感研究室,蒋兴伟担任室主任。这时的他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如果再不去进一步学习深造,将不利于他所承担的科研工作。得知他想去读研究生,当时许多人感到不解,单位如此重用,职称、职务都不成问题,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1 {# i7 f. u4 J" O! s
! L9 R4 H# @7 b0 X4 o
  蒋兴伟却觉得,如果能有机会回到学校专心读书,将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最终他还是报考了母校,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与单位商定,毕业后不参加统一分配,而是定向回到原单位。在学校,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所有的学位必修课学分修满了,而后回到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
7 H$ M, e/ k/ o* E) j / [$ t/ z9 a  T! ?- X1 @7 l% g
  蒋兴伟后来能够跨学科领域主持建立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与他善于学习和持续不断的知识更新是分不开的。回到海洋遥测遥感研究室后,蒋兴伟又“啃”下了几本大部头的遥感专业书。他还善于从老专家那里汲取宝贵经验,经常与同龄人、青年人热切交流,并且注意密切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 ]7 q* q" |$ o  A4 U" r
2 A7 ^& O) K) ^$ u5 e  1996年5月,海洋卫星领导小组和海洋卫星总体部成立。时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蒋兴伟出任总体部主任,承担起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和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立项与建设任务,迎来了实现海洋人飞天梦想的新征程。
; y3 A: w% O( X" J
' W' o9 @9 Q$ @' [. z! _  为了海洋人的飞天梦
* T7 }) R) ]' ^
. @# G4 e3 c+ l3 L; ~  1997年6月30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关于海洋水色卫星立项研制的批复,开启了中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大门。
" q, \0 {& L% \1 }' e 7 _+ R1 y) ?4 N* h: p. X, X
  从事海洋工作的人无不为此欢欣鼓舞,蒋兴伟更是激动不已。一位老院士曾说:“我们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我们自己的海洋卫星。”现在,海洋卫星总体部交出了第一份答卷。; R: L6 D. N4 w. z0 j- Y
% |2 E; J, r1 b& X# ?& F1 ]
  自海洋卫星总体部成立以来,蒋兴伟被借调到总体部担任主任,主持海洋水色卫星的综合立项论证。经过8个月的奋斗,蒋兴伟带领团队完成了综合论证报告并通过了评审。就在这场紧张得喘不过气的攻坚战中,他在一次体检时发现17项指标中竟有9项不合格,可想而知当时肩负的压力之大。% `% i7 q& ]% T. ^- K

  W) _- p. E# Y) Y  从海洋水色卫星综合论证、立项通过,到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发射成功,这中间跨越了7年时间。对于开创海洋卫星事业来说,7年时间也许并不算长;但对蒋兴伟和他带领的团队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7年间,他们呕心沥血、焚膏继晷,每天工作10个小时、12个小时,甚至更长。
" P' O! ?: P( a3 Z0 O# i
0 j1 g% ^! _2 _0 i' v/ Y; f  带领一支团队完成如此复杂而高难度的创新工作,不仅需要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与精湛的业务水平,更需要敢于迎接挑战的无畏精神。
# J2 g$ p- D3 }+ S ) h  F$ D- T  V1 r0 W) i
  蒋兴伟是专家型的领导,既要负责行政管理,又要主持科研创新,他在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 N: v" S9 L+ A
0 u6 Y! c; f' w  w, r* s  2000年,蒋兴伟开始担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主任、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同年9月,蒋兴伟被任命为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全面负责系统研发与建设,按计划要在两年时间内建成地面应用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
5 D1 A" X. k* F% |" g( b ( [+ I0 g9 |2 K( B" h
  曾有记者问他,建设卫星地面系统工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他说,除了人才的因素外,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蒋兴伟带领大家一方面强强联合,另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加强计划节点控制与管理,配合充分的实验验证,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由北京、三亚地面接收站等7个分系统组成的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达到了满足业务化稳定、可靠运行的目标。
6 {7 D2 N  M3 [% o$ I% d$ }- Z
& g0 C  T( @+ L" h$ K3 u: k" @  除了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蒋兴伟还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作为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组织完成了神舟三号、神舟四号飞船主载荷的应用评价与研究,高质量地完成了试验任务。2017年,蒋兴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I6 P" V$ r, o) x/ v 9 r( f* g3 N, {
  不断壮大的海洋卫星家族
# e2 w; h5 \2 @4 T) b / |3 E( O$ \0 V  I2 Y
  谈到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发展,蒋兴伟很少说起自己在其中起的作用,总是反复强调团队精神。他说海洋卫星这支队伍刚组建时很年轻,平均年龄仅31岁,大家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都特别能吃苦,真正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海洋卫星科研事业。
$ S) W) k0 M" [: p# l# o: s6 R ) P# O% H/ b) g! \3 U
  从2002年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飞向太空,到2011年“海洋二号A”卫星再入苍穹,再到“海洋一号C/D”“海洋二号B/C”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CFOSAT)等海洋系列卫星,我国海洋卫星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应用服务的跨越。
' N  y5 q3 ]; E* t; A
4 ~1 Z8 f  {' c# Y2 f; \+ a) |  2018年,“海洋一号”新成员、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横空出世,并于当年9月7日成功发射升空。该星不仅可用于全球大洋水色水温环境业务化监测,也为地方省市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以及气象、农业、水利等行业提供数据服务。“它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开启了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新时代。”蒋兴伟说。
3 s& V; _4 _! G3 Q
# ]1 C. s3 ?0 M) Y  随着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3大系列海洋卫星逐步实现同时在轨运行,将为自然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海上安全等领域提供更多服务。9 h2 x  A" p' |( ^# K3 m
5 c$ N. K! p. a' v; R, i% h1 G
  每一颗海洋卫星,都意味着一个新高度,又是一个新起点。蒋兴伟矢志不渝开创事业,但一直保持着沉静、谦和、儒雅的性格,这或许正是“宁静以致远”。问起下一步的打算,他表示,未来将在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协同、整体联动、多网协同、辐射市县的卫星应用体系,加快卫星数据及应用技术的推广与共享服务,让海洋卫星家族壮大起来。- t' ^. o( G! N( {; c
$ N7 M% Q" l, \  S# t7 C  e3 j' Q

! ?2 `% R: ]; p# J7 H% K<hr/>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记者:王自堃4 N! R2 y* y, ]+ z0 e! y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前天 15: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