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勘探技术发展 -我国海底勘探事业的成就和意义是什么

[复制链接]
- i9 m$ A+ U3 M
8 a& Y" F+ T+ g' f2 ~; K, f
- a; e; B9 P. g6 B( h0 M) O1 R
6 o: I5 @" b! j9 m6 N
  海洋科技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壮大海洋经济的要素,是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未来中国海洋科技中长期发展的重点是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发展海洋高技术,重点是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尤其是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 m/ G" n$ A- ]8 |: \; F5 D
  海洋科学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
B7 p+ Z5 a2 c+ \) L$ x
  2020年,中国的海洋科学主要在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地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和突破。
- t; M; c; M i! O, N8 a
  物理海洋学研究主要在全球海洋碳循环、海洋水动力机制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X) v5 ] U1 o+ L! N
  海洋生物学研究在2020年发现并命名5个深海生物新物种: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种)、海洋所镖毛鳞虫(新种)、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种)、海洋所异胸虾(新种)、海洋所长茎海绵(新种),还有1个西沙群岛新物种:石屿海泽甲。在海洋生物光合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首次对南极海冰生态系统特有的南极衣藻进行了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揭示了南极嗜冷绿藻基因组水平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中国海洋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在揭示复合物在天然类囊体膜上的结构状态及协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动态协作实现能量的传递及调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领域,中国建立了国际首个软体动物综合基因组数据库。
' T" n4 d2 s! {/ E
  大洋地质研究主要在南大洋生源硫循环以及深海反气旋帽观测方面取得新进展。
& c" W: Z$ {8 F2 N* y5 U& t8 n+ ^
  从海岸带到极地大洋开展调查考察
% w9 S# \9 E( m
  海洋调查集中体现一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2020年,中国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极地科学考察和大洋科学考察等方面取得进展。
- Y; Z5 h; Z: c, X
  中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包括海域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等。与美、日、英、澳等国相比,我国的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开展较晚。这些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了管辖海域1∶100万和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 b* q. U0 _/ H9 ` `/ q
  到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这是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首次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同年9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共同主编的《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管辖海域海洋基础图系实现了更新换代。未来中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将重点开展1∶25万和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获取更高精度基础资料。
* b: W$ C( s6 r! }% q1 {6 X ?
  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5月7日,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此次考察系“雪龙2”船首次单船执行环南极考察任务,行程3.6万余海里。此次考察顺利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开展了南大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成功回收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此外,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确保考察队员“零感染”,成功实施国际南极考察队员救援行动,顺利开展南极考察物资补给国际合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 N6 E* [9 P1 A' S
  2020年7月15日至9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圆满完成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综合环境调查和北极业务化观测体系构建等内容的相关科考任务。2021年7月12日至2021年9月28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北极生态环境等相关考察任务。
1 y: D% f% o* h& M
  2020年1月3日至4月10日,“大洋一号”船完成中国大洋第58航次任务,履行了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合同义务。2020年8月10日,“海洋地质六号”船完成中国大洋第64航次科考任务,在深海基础地质、资源与环境调查、新型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科考成果。
4 ]/ D, d# n$ N
  海洋高技术引擎作用凸显
) N& N5 s* ? f+ C3 t2 X* |8 d
  根据国家海洋行业标准,海洋高技术包括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海洋装备制造技术、海洋新材料技术、海洋高技术服务等领域。
; D% l9 c: T' X* W* E1 R) E
  ——海洋探测技术
9 _& M* v$ P: ~9 D. Q5 K
  在海底探测领域,2020年10月,中国成功研发了首款可同时探测海底地形、地貌与浅地层剖面的多元海底特性多波束一体化声学探测装备,该装备填补了中国海底特性多波束一体化声学探测装备领域空白,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 X! ~( J2 I7 d# h& O! m
  在极地探测领域,2020年11月,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牵头研发的我国首套极区中低层大气激光雷达探测系统,通过了技术暨业务试运行验收。
" X T! Y4 U. p1 U% T
  在潜水器海试方面,2020年11月10日,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深度达10909米,再次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的深度纪录。
* a6 `; d0 l7 Y* l" [& d2 l
  ——海洋开发技术
1 y- T" d4 ~; l, H; j
  2020年,中国主要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开采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
% [4 P1 v8 V# C }
  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对来自缺氧海域一株拟微小球藻和来自南极沉积物的一株希瓦氏菌,开展了产业化应用研究。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牡蛎新品种“海蛎1号”,成为农业农村部2020年审定通过的14个水产新品种之一。
* v! y: u+ J$ W- u4 Z% [, B0 P% W
  2020年3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9月,由中国自主建造的首批1500米深水中心管汇在天津正式交付,这是目前中国应用水深最大的中心管汇,其工艺复杂性、建造难度均属国内首次,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田水下生产系统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同期,中国海上首座大型稠油热采开发平台——旅大21-2平台在渤海顺利投产,填补了中国海上油田稠油规模化热采的技术空白。
" h" l% r! U6 I% q! Z0 Q% k F
  中国海洋风能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潮汐能利用技术较为成熟,居世界领先地位。波浪能发电技术基本成熟,正处于商业化发展进程。潮流能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项目“南海兆瓦级波浪能示范工程建设”首台500千瓦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在深圳正式交付,是我国单台装机功率最大的波浪能发电装置,设计图纸获法国船级社认证。
! A6 {6 p6 d' Y- t5 _) I& T
  ——海洋装备制造技术
/ t5 Y! s" h: P4 s# [; o& S# d
  在海洋探测装备制造技术方面,2020年6月,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9月,全国产化装备“OST15M型船载高精度自容式温盐深测量仪”在2020年西太平洋海域夏季调查航次中圆满完成海上试验任务,最大布放深度为5915米,突破国产高精度温盐深测量仪最大试验水深纪录。10月,“海洋地质勘探导航定位关键技术与国产装备研发”项目获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一等奖。
% y2 u2 o( i- J* e* u
  在海洋开发装备制造技术方面,2020年5月,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船用双燃料发动机正式面向全球市场发布。9月,中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4座2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在江苏盐城升顶,这是国内最大单罐容积LNG储罐项目。10月,中国自主建造的全球首个半潜式储油平台主体在山东烟台建造完成。
' b+ E" w. x; z5 b5 C7 _0 s
  在海洋观测装备制造技术方面,2020年8月,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案例保障”专项“海气界面观测浮标国产化技术研究”项目,完成了海气界面观测浮标的全系统国产化技术研究。9月,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科研人员在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台采用铱星通信方式的自动剖面漂流浮标,并成功传输数个剖面测量数据。
$ \+ @6 d0 ~2 M4 n) j
  ——海洋高技术服务
7 m' \, [9 \( S
  在海洋环境观测预报技术方面,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D卫星、海洋二号C卫星,研发出南极首个区域固定冰预报系统——普里兹湾固定冰预报系统。自主研发的高空大型气象探测无人机完成对台风“森拉克”外围云系的综合气象观测任务。中国首套极区中低层大气激光雷达探测系统通过技术暨业务试运行验收。
1 z, t; P+ }0 s% L
  在海洋信息技术方面,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东方红卫星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试验星前期在海洋场景的示范验证,形成完善的低轨卫星海洋应用系统设计和方案,共同打造自主可控的高中低轨卫星海洋应用联合增强网,全面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海洋神经网络系统”。
, L( z7 |/ h% m3 k g
  本文参考《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21)》
9 L! E' X1 T- u
- I% S: k3 v/ y( R4 N
7 x; `. u# x1 Y6 o5 c: ?
, A- Y: d# `" F/ ^- d2 i% v5 i* l. b
% W& R+ p. C# Z+ C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h5 _2 ]! T! z* C
' d O C( J% t) r2 i$ ?
6 C# n- M* r) a2 @" T7 U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9 t# G; J2 _/ R1 Y, m" B
1 e3 I1 P/ A$ `8 V
$ p# i C8 @6 U
举报/反馈
- E$ W' f6 L+ ]$ F# x+ ^
( x( Z- ?+ F. q3 f 8 z. K- {$ X* ` C0 t$ u( R4 y% W# `& G) v6 f3 s% K 8 b$ z5 l8 v1 @8 A: k : b2 N+ ~+ B3 [& X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