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s8 Q3 T5 z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地震海啸主题相关的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为地震海啸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
$ g6 T6 `1 [$ w5 h2 L6 V, ^ 1.【期刊论文】筑牢地震安全屏障 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纪念印度洋地震海啸16周年 # A/ P! S: S! m9 \( g
期刊:《防灾博览》 | 2021 年第 001 期
, i& \: w1 i7 \& l; Z* c/ u 摘要: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55秒,一场8.9级巨震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邻近海域发生,影响范围绵延1600公里。地震引发了大规模海啸,波及印度洋沿岸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近30万人罹难,是20世纪以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0 H% ]$ z+ t+ H& Z3 ~" L# k/ i$ j2 S
关键词:减轻地震灾害;巨震;海啸;安全屏障;自然灾害;苏门答腊岛;邻近海域;印度尼西亚
0 e7 R8 `# u7 G' @5 P. e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overview-disaster-prevention_thesis/0201288899326.html
$ {5 s9 a) W2 ~6 e- U$ O0 n& k --------------------------------------------------------------------------------------------------- ) |0 z4 {: U# \: W
2.【期刊论文】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的影响 5 g- V+ r/ N6 _% s) \
期刊:《地震学报》 | 2021 年第 003 期 1 E9 q5 w0 f# k1 o$ r
摘要:基于北美沿岸和内陆地震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记录,并结合沿岸台站附近布设的DART系统记录的海底压力数据以及预测潮汐数据,利用时频分析和极化分析方法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MW9.0大地震所激发的海啸对地震背景噪声所产生的影响予以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海啸对高频噪声(1.3—1.5 Hz)以及短周期双频微地动噪声(0.18—0.4 Hz)的影响较小,但海啸显著增强了长周期双频微地动(0.1—0.15 Hz)、单频微地动(0.05—0.08 Hz)以及地球背景自由振荡(0.004—0.007 Hz)的振幅,且随着噪声频率的降低,这种振幅增强的影响更明显,影响的持续时间也更长;海啸到达近岸时,对附近台站的各频段噪声均有影响,成为各频段噪声的主控能量来源,且其位置在后续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这表明海啸对噪声特征的影响与海啸传播特性有关,即海啸在传播过程中因受水深、海底地形以及近岸地形的反射、衍射等的影响,能量聚集区域随时间而变化,并非均匀地传播到海岸,从而导致了不同频带噪声主极化方向随时间的变化. . Q l4 d1 ~: \( m; v( v
关键词:海啸;2011年日本MW9.0地震;地震背景噪声;地球背景自由振荡;微地动
2 Z. }, s' x. o3 O7 Z3 ~7 V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cta-seismologica-sinica_thesis/0201290684910.html
# d6 P3 W) ~3 Y* v2 x! N) P --------------------------------------------------------------------------------------------------- 9 K- j( r8 \6 C1 ]: H+ ?, T
3.【期刊论文】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 ' W2 @( H8 r B& C. N
期刊:《地震地质》 | 2020 年第 006 期
8 O. N' `/ t" V6 t5 V+ w/ `( Q 摘要:2019年11月14日16时17分(UTC),印尼马鲁古附近海域发生了MW7.1地震,并引发小规模海啸.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构造特征,评估其引发海啸的危险性,文中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震源机制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内容.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马鲁古海地震是一次浅源、以高倾角右旋斜向逆冲为主的地震事件,余震呈SSW-NNE向带状分布,推测此次地震是在马鲁古海东、西两侧哈马黑拉弧-桑义赫弧碰撞所产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以挤压破裂为主的地震事件.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倾角发震断层近垂直倾滑的逆冲过程中,海底地形产生了同震垂直位移,使得震源上方的水体突然抬升,从而产生了小规模的局地海啸;震源周边大部分潮位站记录的海啸首波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幅度都较为一致,说明结合W震相反演所得的地震断层面的几何参数能够用于海啸早期预警,可有效地预测海啸地震产生的海啸波高,并对于认识海啸成灾过程及灾害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 ^3 f7 x1 y. O7 p! a) x
关键词:马鲁古海地震;海啸;弧-弧碰撞;震源机制;数值模拟
$ S) [$ c' G* i+ O* m7 Y5 x, D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seismology-geology_thesis/0201288424618.html 8 r ?2 n" W0 G, Y# K4 A$ L6 w
--------------------------------------------------------------------------------------------------- ; g7 C8 E! [) N; q) z' P4 {
4.【期刊论文】印度洋区域地震海啸数值预报系统的建立
) I) C* E2 r7 Z* t 期刊:《海洋预报》 | 2020 年第 006 期
; }/ t7 [5 M$ x9 t 摘要:建立了印度洋区域地震海啸数值预报系统,主要包括海啸源计算模块、海啸传播计算模块和预警分析模块.借助GPU并行加速技术和GMT绘图软件,系统能够在1 min内产出海啸传播时间和最大波幅图以及印度洋岸段危险警示图,还可以针对重点城市和港口做定点预报.筛选了2004年以来发生在印度洋区域的4次震级Mw8.0以上地震海啸事件对预报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2个验潮站的海啸传播时间计算误差约为15min,44个站点波幅计算误差不超过30%,危险性分析准确率可达86%. 9 d3 I$ J2 V* Y; t4 c/ J& G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区域;海啸数值预报;定量海啸预警
: L) m2 _8 j; ?* e, {2 b0 n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marine-forecasts_thesis/0201288425181.html
* P9 @% B( z' h# h: y, K --------------------------------------------------------------------------------------------------- $ f5 {) c& m: K: x
5.【期刊论文】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 K. j, C4 ^3 j1 Z( `4 _9 ^5 h
期刊:《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9 年第 009 期 / K9 ?( ]- p N5 G9 ~& S: |
摘要:基于Okada模型和非线性浅水波模型,结合高精度多层嵌套网格针对我国浙江沿海的温州和台州地区建立了越洋-近海-局部的精细化地震海啸波流实时预警系统,近岸的分辨率为900 m.该预警系统包括了并行化的数值计算模块,基于Python 2D绘图库的计算结果可视化处理模块,以及通过Python语言将所有经过数值计算的图形与动画产品集成在一个网页上的产品集成模块.一旦地震发生,该系统可根据地震的震源参数信息在10 min内完成数值计算、可视化处理,以及产品集成.选取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海啸结合实测数值对该系统进行模拟验证,进一步应用该系统模拟计算了日本南海海槽和琉球海沟潜在极端海啸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该预警系统可有效地提高地震海啸实时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度,为海啸的预警、减灾,以及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R) n9 b5 k. ^7 D2 |% {8 a7 B" R2 H 关键词:地震海啸;预警系统;精细化预报;数值模拟 # x7 g& k: q) O- I, {( A6 n3 k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acta-oceanologica-sinica_thesis/0201273307622.html
2 F1 e6 K! ] r3 Q8 j ---------------------------------------------------------------------------------------------------
3 J) q" `8 A8 ^ 6.【学位论文】地震-海啸多灾害作用下近海桥梁的抗灾性能研究
: e) ]9 Q: j9 P# F 目录 ' j! P: ~3 L& y3 s+ v
著录项 : q' _" h. c; N( d6 \- V7 m
学科:土木工程 * n2 T& ], v5 x0 e
授予学位:硕士
/ i6 Y# l3 ?9 d6 X 年度:2020 6 C9 d F# w" B; b3 Q- [' K f. `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3 X) o$ r* T Q2 U/ H 中图分类:建筑结构
: M" ?- v4 s( f* R( M( n; T- U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681256.html / e& ^, ~/ ~# `, p" |) N7 Y( {
---------------------------------------------------------------------------------------------------
; h/ t, q% a. Q7 Q7 a) T$ K2 Q% [ 7.【学位论文】地震--海啸连续作用下RC框架结构易损性及经济损失研究 8 V* V+ K1 J' B# E1 b. N* ]
目录 * @6 L6 x- g& E! L
封面
/ l" ?( m6 o& P( f 中文摘要
: S/ z( r5 N1 C+ u4 C. X; w0 }$ l 英文摘要
+ m* \5 r3 s0 l6 e: u6 ] 目录
W) d2 M5 {& B 第1 章绪 论
: W0 {0 [* ?0 ^ h5 a+ o3 s2 M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4 s: B) T( k( V+ A0 v 1.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6 J7 H1 y9 ]6 N& O F0 m9 M. ~ 1.2.1国内研究现状
+ x0 j) A9 ~! N; T. W5 S 1.2.2 国外研究现状4 A! |6 ?5 z/ ?. J" u* V2 M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p8 N# |& V8 s. A
1.3 课题来源& Z: a/ ~3 ?5 r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y0 f9 ~' Z( X; ~. }: C& E" R9 Q5 G
第2 章地震海啸作用下结构非线性反应分析
7 Q. f& }0 E( y1 m$ p G( Q: e2 S 2.1 引言
( x- G* l0 H" s: A; A, r5 @% y 2.2 结构模型及地震动挑选) `& T. `7 d* t" i6 S
2.2.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3 Z& O4 `8 _' c; g
2.2.2 OpenSees 有限元模型建立
) \. Z+ ^9 z8 r5 i4 T! S 2.2.3 地震动数据挑选
; k" s, l) |- z- \ 2.3 海啸作用力模型及推覆分析方法9 z- i& w' A* S, u% v5 C* ~6 Z
2.3.1 海啸作用力计算公式0 t6 R+ T: m: n' {: g( {8 L: D
2.3.2 海啸推覆分析方法
/ F* ?5 x( F2 }- R0 n 2.3.3 侧向力模式研究
j5 N. u, G) h# `. O( i 2.4地震海啸作用下结构反应分析
( ]0 @, b( ~" Z, n# z 2.4.1 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X/ s# S8 |/ u& v; n$ D9 G 2.4.2 海啸淹没深度的影响# G5 {, O" t" O& Z5 s) b4 z7 C
2.4.3 海啸流速的影响/ _. f' b2 A# _4 W. D
2.4.4 结构开洞的影响
3 |' C' J6 t$ K1 L. M; b 2.5 本章小结
2 Y& P1 g: G2 t 第3 章地震海啸作用下结构的联合易损性分析" s& N$ \( y% a' c7 B
3.1 引言; s) Y" q" W2 q+ r! K
3.2结构易损性分析# `$ J; z. n9 m) |' M% K
3.2.1 增量动力分析
( e# q. ]6 v8 ^ 3.2.2 结构破坏状态划分
5 R$ |! Y& m; \! s# O+ W5 _4 U 3.2.3 联合易损性分析理论* a/ i4 P& n$ y, L2 A& l
3.3 RC 框架结构联合易损性分析
g2 W2 t5 u7 H; N* }( R% b 3.3.1 基于谱加速度和流速的联合易损性分析, e Y, N2 B+ l/ }$ n
3.3.2 基于谱加速度和淹没深度的联合易损性分析
+ Y' m! o3 u x9 C4 Z( Y+ R' B* Z 3.4 本章小结# I+ H) i4 ]6 R3 A0 C6 k" Y# `
第4 章地震海啸作用下结构的经济损失评估+ Y* ^( @0 g% \+ E Z) V+ X- N) P
4.1 引言) b# p& B/ d( X" z' q2 w
4.2 PACT 软件计算流程- `5 G4 F3 G! m. ^# S2 ]3 F- B
4.2.1 计算方法
& d* G6 x/ J5 R3 r1 \ 4.2.2 建筑信息 g J d4 |! `2 N( S
4.2.3 人口模型, ^5 y- `, m# X& ^8 t5 ~9 c* M$ v
4.2.4 构件易损性分组9 n* y6 _' d3 D! v# Z' R' c
4.2.5 结构响应参数& T4 X+ b6 e& f, z* z
4.3地震海啸连续作用下损失评估$ R, U: N; [- X1 ^" C1 I6 \
4.3.1 修复费用9 i! w: X+ i+ [5 [# \1 S3 v4 a6 o
4.3.2 修复时间2 W+ ?. e. C" @' Z& }1 p2 K$ S
4.3.3 人员伤亡& _! L7 d7 w2 g3 U
4.4本章小结6 h, ?8 F( }6 T) k' f: A
结 论 ~7 c! ]! y6 n# g4 \: U& N, s# k
参考文献. | n) X- E' [8 G
附 录6 K$ U6 i, L' ^
声明, Q2 ?3 k) T v% }& `1 ^/ Y( u
致 谢 : B) v, l/ F7 h
著录项 1 h: g" A2 F- \: x
学科:土木工程
; q, d% ?+ ^3 Q! D3 u" v" `- P# Y+ u 授予学位:硕士
/ Z- M$ v1 ^* _* e; S0 b 年度:2019 8 j7 k; T u K: R' h1 R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7 \- }0 n/ j" I7 z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5679159.html
" Y1 A# k1 H& |, x --------------------------------------------------------------------------------------------------- 8 V6 t/ a8 i) y1 K5 |8 L( T' H7 M
8.【学位论文】近海桥梁在地震海啸多灾害作用下的结构性能研究
$ T6 g) z' g2 z4 o 目录
3 \3 |, x4 y9 t( ?1 A7 \ 封面
+ W. Q3 s2 J' f, g- h7 e) S) F 中文摘要
4 t( i! y! `6 Y2 m% r 英文摘要9 f! S) g1 b4 e4 t5 @/ j1 s
目录
) n( p0 R1 l" n: z0 a5 N+ k) @ 第1章 绪 论/ W9 g5 O: G) K+ y6 v: U! Q5 q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H) R6 U& R0 s+ \
1.2 课题来源
* m! L" D+ t$ j8 T0 p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2 x" D. d+ t* R( b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i# a2 [; ^1 ^! } 第2章 近海桥梁建模及地震作用损伤分析2 w! ?. H' p$ M, M" l3 e+ M
2.1 引言
: v- T# U7 M, P [ 2.2 基于OpenSees的近海桥梁有限元建模
4 _; j: b! z2 K6 y 2.3损伤状态判定准则及损伤指标
( I8 M- M% x: Z! e 2.4 地震作用损伤分析! m9 Y |" H, s+ ~3 o
2.5 本章小结
5 k! r4 J7 p; q. b% l 第3章 海啸荷载的确定及海啸作用损伤分析
! R* l2 P0 u* z' S1 [ 3.1 引言
/ O0 [7 O, K7 k4 W& S 3.2 海啸荷载的确定
: W( f; `; k6 d) J 3.3 海啸分级+ D" `0 O. R) S# z/ M3 ~% T7 J
3.4 海啸作用的施加) m8 b! q! Q1 O0 t8 y
3.5 海啸作用损伤分析' M# @ u' a9 L1 T, ^2 }2 [3 ^1 L
3.6 本章小结9 r9 D/ C; }0 @4 F- G
第4章 地震海啸接续作用桥梁损伤分析! p5 [" z3 ?7 K1 Q
4.1 引言
# G$ z0 u2 O0 a' L4 k8 }2 O- Z: n 4.2 地震海啸接续作用工况介绍
3 V! J3 l! ~: F0 p x# n w) |! n 4.3 地震海啸接续作用工损伤分析8 ^# C' }' d' T7 T
4.4 本章小结
$ T& H5 o5 e. v4 X% ]# { 结论
2 A& D2 Z# o; |% m/ Q, t 参考文献
G% a" v! Q- b 声明- r7 c' ^! A7 d6 R3 T
致谢
( v3 w" ?6 h# l( j: _8 e% M 著录项 ; B; f& ?& p+ U9 G! v
学科: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 D6 a* d! i# n, ?* c- V& z6 V
授予学位:硕士
3 z+ `* o% {' n$ q+ k- Y 年度:2016
8 p& w G7 ~$ z6 V& w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7 W4 ?6 Z" j& W) K6 n# z2 a, W% v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2127735.html 1 w6 Q! D n1 o& e# S, U4 f
--------------------------------------------------------------------------------------------------- 1 l' W; K. y; C) X1 d5 l0 {' d5 t. w
9.【学位论文】中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 ) \* T* ?/ B4 s
目录 & D! F8 T( k& w% k: l
封面
7 K4 O6 p. w' N 声明% R+ n% ?+ u- G V& s. c- c
中文摘要
: P* g" ~6 N0 f: } 英文摘要
) z" a, u* O8 i+ c4 @ 目录
: g4 i; ^( M7 q0 e4 c9 T6 q 第一章 绪 论
; t! B1 V- G! x# E I4 K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0 d; W/ w1 L& Y' z6 t) b5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y/ j, f1 d5 r/ w7 P+ p/ H 1.3 本文研究的章节安排及主要思路
( X( ^1 H2 h1 @4 s0 G 第二章 PTHA关键参数确定
, X) Q$ c3 d2 v 2.1 引言
$ `* a4 z9 W, m5 w* l; U 2.2 震源参数确定
' M3 v z7 ]9 F. i" [6 B( @: k 2.3 我国局地海啸源分布
; x) Y. z. B/ Z3 n# F 2.4 局地海啸源影响范围确定: z$ Q7 z6 {; }9 ] \, m
2.5 小结2 Y7 _4 }( I9 y' w5 T2 R6 U
第三章 PTHA关键方法研究) S; Z0 i7 s9 I7 o, F
3.1 引言9 f! h, a n7 V8 S
3.2 PSHA方法6 i8 s" F: j2 T3 ?* H/ I" B
3.3 传统PTHA方法. C0 `, f( v. ~
3.4 基于蒙特卡洛技术的PTHA方法
5 C U& Z( Y) g! A 3.5 两种方法对比5 y! w, w" o& U3 i1 A' i4 n: {" U
3.6 小结2 Y: i0 c0 w# Z3 }& i
第四章 PTHA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 c" |+ p1 K0 ]9 m d* b" O
4.1 引言
V* f2 w& H4 a* n8 y/ ` 4.2 数据源的差异性
# u8 V ~' M5 i5 ~- v 4.3 数据误差的敏感性
) V1 i" C5 ` d& n) I. ^ 4.4 小结1 d# m! O7 }( I; l
第五章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图编制
) v% w2 e) R* { 5.1 引言/ q/ H/ f% d- i1 C
5.2 地震海啸危险性图编制
7 c: e1 Q _9 B1 o. T: v# j2 G4 U 5.3 地震海啸危险性图分析, F S5 K7 W; M& H' d
5.4 小结& x6 R. X0 r0 ^7 i' A1 t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M1 ?, M" S% [
6.1 全文总结
8 g- P0 I: f$ M! J: M+ Z 6.2 研究展望+ ]6 U' J; d* s! s2 P+ U7 |
参考文献- V9 X2 [" V9 j/ Q( u( F
致谢
. d" J: M3 k$ U) c9 }2 Z) ~4 V. o& r 作者简介5 X% y5 l/ m, K, [; x' W# h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6 V+ B6 s1 |! F/ A# r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k5 ]$ f1 T) b 著录项 ( N% Y7 D7 z- K6 D2 h8 Z. L/ P
学科:土木工程
6 X7 r/ }! x! [- M _& E c 授予学位:硕士
" r7 P! w' F! v1 ?# V Q 年度:2015 3 Q2 p, n9 _7 h6 F: H( d# v. T* s$ e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 n$ a2 \' P( q/ _
中图分类:地震学;海啸 ' b+ x. |- O0 `2 E5 q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203377.html
" \. P; \. E: w; B0 n2 n, p4 y --------------------------------------------------------------------------------------------------- 8 e; F% U+ M; s$ |+ O# L
10.【学位论文】日本国《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研究 0 ]4 m) g) F4 \4 ` |' x. \$ Y
目录 7 Q% U e4 O0 t+ T
封面
) b8 B' `/ |6 z/ z' g4 L' T 声明/ t6 ~# a; D( N/ f! }" T2 N2 H
目录
" g- k- s' D2 W, T8 Q 中文摘要
% Y w9 Y; k B/ I8 k9 @ 英文摘要, F4 I' n6 |' V/ D8 x5 S9 o3 V( H
绪论8 c) y0 e* q: `9 C) U a
(一)研究缘由9 ~: `& b r* B
(二)概念界定
7 k N4 c6 V2 f. {( ?-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0 S+ Z9 g8 L6 C5 m
(四)研究理论基础
" q* c0 }9 Y( t. r* s7 a2 o (五)研究方案
# G' m# ^: r5 g. K; L2 z2 k9 E 一、《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的出台背景: R1 k% h4 o- t" R7 N! a! k
(一)日本自然灾害情况* [" X/ y/ ]0 [6 E& |& L9 e
(二)日本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5 f: i$ P; `- p, s
(三)日本国学校自然灾害教育有待加强
4 s/ V/ ^6 y% [# F% V6 G' `4 w( T/ J 二、《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的核心内容! j* V* V8 R. ^' j) M0 D
(一)制定防灾指南的目的和重点1 s! Q" |3 Y( w5 A
(二)学校在制定防灾指南时的注意点2 f/ _& a4 c9 x% E; Y; s4 B0 F
(三)应对防灾的阶段和制定指南的要点
8 F, E) J3 {' Z( F/ m (四)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定防灾指南要点" _( x3 P4 m& h' N0 ~) S
三、《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的实施个案
$ S$ k" J7 Q' f/ ?8 f (一)栃木县依据指南进行的实践及效果% n0 V& g( t8 |$ ? W r* o! H f
(二)神奈川县依据指南进行的实践及效果" R; t% O0 G4 X. ?0 x) [
(三)静冈县依据指南进行的实践及效果+ H2 t# b+ H' O' b/ }1 [- K. P
(四)三县学校防灾指南实施比较% m9 k; E' T c4 H% k8 h# Y
四、《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的特征分析- O) `8 N" v% g% \$ W
(一)“日本学校防灾指南”的实施价值7 I+ S Y N& U( C$ D3 J9 }
(二)“日本学校防灾指南”的结构特征, n0 ^ ]9 }0 Y6 t5 K
(三)“日本学校防灾指南”的内容特征
* E/ m6 s/ {* t) }; g (四)日本学校防灾教育的国别比较5 f9 {- S, G' L. J
五、《学校制定防灾指南的参考:以地震、海啸为重心》对我国的启示
" f0 k5 R) N+ E" y4 H, I (一)我国在学校防灾教育方面的具体做法. h/ p( n7 B/ v! }0 W
(二)我国学校防灾教育的展望5 d/ r$ Y# T2 I, |. o' g3 |7 Y9 ?
结语9 n- ]- \: ]: S
参考文献
( K6 ]& V8 K) u1 t: @, B* j1 K 致谢 ) z. w9 f* |% c H2 ?0 B8 R
著录项 ! e& l; D* x! y9 l3 I- q6 F' R' F# L
学科:教育学原理
. y5 m0 _" d; V$ B! @3 \2 C3 v 授予学位:硕士
& _1 @2 C/ Q0 T T' i 年度:2015 ! W) |4 u! k* z& W6 a3 E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 `) ]; y# i" M6 ^& l5 R. ^ 链接: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1322387.html
8 v- @# r, S* i
, a6 _# f/ I: g2 p7 ~* I) @5 I% r8 s
! P& v% x% x; M/ b" ]/ o
# f9 V, r$ l L- K- M# i( N# C) J" e! R6 H, V$ f; f3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