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W: }4 O7 N1 G" M
“大学四年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的学生比例仅11.5%;“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的学生比例也只有20.1%;“积极制止周围存在的有损于生态保护的现象”的学生比例为14.5%……
, F: U# \0 i7 @% \! `# c4 k0 l3 Z% L( k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坚,1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上,展示了这样一张大学生生态行为表现调查表。他与来自全国各地133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学术期刊的5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们,从线上到线下一同探讨生态文明与全球教育变革话题。
: C4 _* o6 ?- Z$ @ ' K [3 ~1 b/ c$ e0 _/ s4 `0 S2 s
从爱护公物不涂写,到节能减排不浪费,在吴坚教授援引的大学生生态行为表现调查数据中,也有不少生态教育成功之处。譬如,“绝对不参与学校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的学生比例高达95%,“支持学校组织‘熄灯一小时’活动”的学生比例也占80.5%。 0 k0 I' l5 h6 M7 {* ]$ D& ~3 n) j) P
不过吴坚认为,从教育方法上看,我国文明生态教育方法仍偏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实践更加不足。“理念引领行动,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才能使持续发展文明生态观内化为学生的生态情感和思想品质,并外化为学生自觉的文明生态行为。” 2 {/ @9 R. p& F/ {' d1 Z; D2 b9 k
; _1 I, `( B: [0 g' f& o) r# s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就在今年最后一个季度,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定为:到2025年,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同时,有关高校初步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升。 : n& k4 d) d& P0 \
这意味着,我国面向“3060”的“双碳”战略不止于建学科、开专业,更要进国民教育体系。方案也明确,到2030年,实现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的系统养成与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碳达峰、碳中和一流学科专业和研究机构。吴坚表示,这一指导性文件将牢固树立学生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作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也间接说明了筑牢理念的重要性。
/ r: G* }8 K) Y+ z( a% h4 Y1 z 4 ^# v3 u" C5 g* J
事实上,大国文明必含大国生态,也必含走向大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同时这也是全球教育变革的方向。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彭正梅认为,根据联合国2050年教育宣言,所有课程和教学法都牢固地建立在生态意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人类作为地球上众多生命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塑造者之一,“到2050年个人主义的自我文化已经成为过去,而将所有人类重新定位为生态圈内的人,嵌入生态系统之中。” . |. d1 a7 O$ Z ` x# r* k& K
跨学科地看,“双碳”既有前沿科技创新,也有优秀传统文化。在彭正梅教授“天下课程”的视野下,他引用《庄子》等经典中的“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认为“生态正义、生态美学”正是生态文明时代教育的多个维度之一。
2 G7 q- w% b3 B1 J9 K, Z# Y + r" i1 p" [2 u2 L' c
“人类和生态环境是无法割裂的,生态教育理念与我们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表示,与会专家学者应发挥比较教育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生态教育学科体系,使学生树立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共同构建一个清洁美丽、和谐宜居的地球家园。
2 u$ G& p* U' Z! U4 J) e' k& m+ Y+ e! ?' s6 X, M- o0 {
5 D& v$ e9 y% K' o# [- o) E8 r7 p! g- _
6 c9 \& x$ `+ i/ ?/ s- V
% B2 N4 E# H% M+ P7 p# F# j' A3 v+ `9 l! {, _9 f
7 ?6 R# h+ a' F& \ l B; q
" j( q9 n/ U p# Y* p; \$ ^) q# V9 P3 m6 Z
. w( X+ w8 y,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