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索 -深海探索者好用吗

[复制链接]
; ]& ]$ X1 w4 P, `
+ |, d5 s! @# }- I( F
! m4 }) \+ f, H2 L
/ e2 r" Z+ Q) Z6 Y3 j
从重庆九龙坡办学到西迁坚守,从长江内河到走向深蓝,八十载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交大船海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开创中国船海学科之先河,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或A+等级,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个奖项,并且培养出了一批船海领域的顶尖人才。
( C; c0 ?0 [& o8 p
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与国家同向同行
% O* ~6 c" Z% ?! x }
民族危难之时,开创船舶高等教育之先河。19世纪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华民族的海权意识逐渐觉醒,并且意识到敌我海上装备力量的巨大悬殊,有海无防则国门洞开的巨大风险。南洋公学在办学之初,创办者盛宣怀就提出要发展技术教育,培养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和造船家。
4 h! ^( F% g7 ] v( o# @# V
1943年,交通大学在战乱中接办内迁重庆的商船学校,由叶在馥、王公衡、辛一心、杨仁杰、杨俊生、王荣瑸、张文治、方文均、杨槱等学成归国的老一辈造船专家秉持兴办造船工程教育以图自强的朴素愿望创建了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造船工程系。自此,交通大学开始稳定地、规模化地培养船舶工业高等技术人才。1945年2月和7月,交通大学走出了造船工程系首届毕业生。
. h( L8 t+ Q+ P! s9 T/ c* w0 J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始终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防建设需要办学治学,并在机遇与磨难的双重磨砺中充实自身、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市工业专门学校、大连工学院造船系(科)先后并入交通大学,并于1955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培养大批毕业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为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 h9 b9 a. h6 |: Y: |4 s8 }
1970年学校划归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其后学校提出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着重加强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前沿科学研究,主要围绕加强海军建设、发展造船工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其后,船舶制造系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即便是在特殊时期,为国家船舶行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始终没有间断。
. v; U( v5 K# L, @( Q
: e$ h8 ?& E+ E1 j
- L. i1 I4 v2 S. r9 N# ]/ q2 d
. C6 A T+ ~+ h( _7 f7 G; _9 v
上图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成果。
4 i1 c2 e+ Z* P8 R8 V
在船舶制造系有诸多全国首个,为科研突破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基础。1953年王公衡教授利用徐汇校区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小型重力式船模试验池,虽然水池大小有限,测试仪器简单,仅能作为“船舶阻力”课的教学实验用,但它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教学科研意义重大。1958年在王公衡主持下,我国第一座双轨拖曳式船模试验池建成,这也成为船舶制造系第一个现代化的试验设施。1976年又建成我国首座空泡水筒实验室,同时船舶流体力学研究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潜艇结构设计规范等成果获得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承担的7103深潜救生艇、船舶取消首支架纵向下水新工艺等攻关任务在改革开放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 l# T! i3 {+ k+ {. d
) E& V. I t# k/ n, O& I, B
1 m. w( s2 r) D5 y* I
, B8 ?3 G2 I0 Y6 G8 K# k
上图为7103深潜救生艇。
* [8 {5 f: K: p3 P3 @8 @
从船舶到海洋工程拓展学科内涵
0 \1 N; A- K3 g
改革开放后,上海交大船海学科率先参与国际交流,不断拓宽学科方向。为顺应国际海洋开发的趋势和我国实际情况,学科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从船舶延伸拓展至海洋工程领域,1978年系名变更为船舶及海洋工程系,同时建立了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并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成为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的成员单位,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
1 u3 X G' b3 h! y) q
1981年,船舶设计制造、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三个专业成为全国造船类学科中首批被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其后,船舶结构力学、船舶流体力学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 @6 }( A9 y! I/ B
, w8 a7 b. o9 [
, p; A9 s$ t6 e5 B o8 q% W/ U
0 J0 E q( M' @& `4 g% S+ a
上图为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海洋石油981” 。
! p" t0 E! y* A& g8 t0 A2 E3 W
学科点的设立也使得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应运而生。1982年成立海洋工程跨系学科委员会,组织校内4个系7个专业近50名教师,与胜利油田科技人员共同奋战近10年,完成了“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研制,成果荣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7 i# K6 h) m& g6 k
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成立,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间,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入选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入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
, @& Q1 y( z/ T& p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相伴而生的,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建设。
( }+ r; a. {# k/ ^% m* C4 n
9 C6 U y% M( h5 Q- E
4 h5 q' G8 [9 Q' d- J
0 n3 V. o/ V7 q3 R: u8 J
上图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
1 Y" [! \% d8 |1 N0 F+ H/ b! ^2 ^
1985年7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建立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海洋工程水池、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结构动力加载系统、水下工程水池5个部分组成,其中海洋工程水池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其规模当时属世界第三、亚洲第一。1992年实验室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验收,1993年初正式批准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并对外开放。
p3 j; G6 b& F2 S
为适应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形势的需要,2004年11月海洋深水试验池的建设申请获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并于2008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水池规模、设备、性能均位居世界同类水池的前列,成为我国发展深海工程技术不可或缺的大型核心设施。
& s6 @0 G! A8 ^4 j) ]& P. F" Z
投身行业报国是当代船海学子第一选择
5 R h/ n, Q B( T. R
面向时代新要求,交大船海学科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与国同行”的价值导向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培养总师型和工程科学家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志向远大、责任为先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推进以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
2 A/ s" @% |2 Q
: A. v2 q: O0 ~5 ]
p. k ?; D) W1 { m, S! H
7 @% O# m' a( a
上图为海洋情怀·强国梦想院士分享会,徐芑南、曾恒一、朱英富三位院士与师生合影。
9 _1 ~( f1 M) H$ ~( d
贯彻落实OBE人才培养理念,推动一流本科建设点的内涵发展,2017年,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大教授领衔、大工程导向、大设施支撑、大情怀铸魂、大体系保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每年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投身行业报国仍是当代船海学子的第一选择,形成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L; p+ O2 ]6 f7 ?% ^& X) F1 }
学科顺应行业发展态势和技术变革趋势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以设计制造为主干、流体性能和结构安全为基础、智能控制和绿色动力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国内首批开展“卓越工程师”专项招生和培养,牵头论证和建设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标准和核心课程,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培基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互聘导师,共同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J; ~- [) s7 z: W6 {
近年新增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育才奖等各类市级荣誉30余项,本科生深造率保持在65%以上,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的比例超过八成,2017年研究生团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助力交大第五次捧杯,2018年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优秀学生创新成果在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殊荣。
. q& Y9 {* U& E2 z2 G1 ?
从近浅海到深远海,服务国家需求
2 T) u' B! J8 N6 h2 x2 O6 A% L6 D
交大船海学科紧跟海洋强国重大战略,作为学校“大海洋”行动计划的中坚力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应用和开发研究,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加强试验能力建设,服务科研需求。
9 F+ L; e4 N5 l2 U
主持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在一带一路港口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航道疏浚等工程中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主权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求解力学中强非线性问题的同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成功应用于海洋工程中许多强非线性问题的求解,理论预测了定常共振波,被国际同行誉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成为我国深海调查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参研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 \3 {$ y, ]. b6 q& C
/ [& O4 y1 z/ i p. v
2 t& s8 P$ i) u) K; x6 {" k
3 ~' j, ^% ~; J/ y
上图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的“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 。
( ]4 |# M* m/ U0 N! u9 @
面向未来,学科持续布局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思源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顺利完成深海试验,海洋平台实测技术实现了厘米级的精准对接,“曼塔号”新概念深海多金属结核原位集矿技术验证平台在西太平洋先驱多金属结核矿区圆满完成海试任务,氨动力双燃料发动机首型试验机成功点火为绿色动力船研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 o$ Y3 v! f) ]2 l: K1 M, b
船模拖曳水池、风洞循坏水槽、水声工程水池、动力装置与自动化实验室等一批研究设施陆续建成,2020年成立船海工程试验中心校级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校及全行业开展服务涉海学科在前沿科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的试验测试需求,服务第七代超深水平台、大型邮轮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3 A* b. B( [" H2 p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交大船海学科将在海洋科技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领域持续培养立志报国,勇于担当的卓越人才,瞄准引领绿色、智能、深海、极地等前沿科学技术的重大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为高端船舶与海洋装备创新研发提供更好支撑,持续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科技领域深耕精进,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 f! }: d3 m( X* I7 o
编辑:张鹏
, W2 m! F0 e4 X4 V
责任编辑:姜澎
& l$ z W g1 d7 T6 ~1 s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s6 v+ B4 a" C: ^% H
0 B2 x3 G( @. S) l. I
举报/反馈
( p, Y( y, E; a3 N% |5 i
4 Z% ?6 U" ~/ x0 M7 j0 B( y ; T6 i) c2 ~/ {# { ; {( \+ v$ H8 r9 b! N3 I! p 0 g$ l3 T( u$ A- n . c/ Z c! _, g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咖啡奶茶
活跃在4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