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振华(1922-2003),江苏丹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海洋学家。1944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生物系和物理系,获双学士学位。1949年之前后,曾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台湾大学、国立山东大学,以及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历时五十余年。因从事高教科研成绩显著,荣获国家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景振华一生毫无保留地贡献给新中国海洋事业。他协助赫崇本先生创建了我国海洋教学基地,也是我国海流科学的奠基人:世界最早一部海流专著《海流原理》于1966年问世,比国外相同著作还早2年;发展了上升流的数值计算方法,用解析解方法,给出海面升高的压强梯度项;并修正上混合层理论;以及由他牵头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海洋工具书《海洋常用表》,自1954年问世以来,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成了我国每一位海洋科研工作者案头必备的第一工具书。
景振华,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后随父母定居于江苏省丹阳县。1928~1933年,就读于他舅父所办的丹阳正则小学,毕业后,就读于丹阳县立初级中学。在此期间,由于他父亲经常让中共地下党在家中秘密开会,随以“通共”嫌犯被捕,家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只好靠母亲到小学教书,养活全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跟随被保释出狱的父亲和辞去小学教职的母亲一起逃至武汉,继之又逃到四川,到江津战区教师服务团附设中学公费读书。1940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读书。
由于童年和青年的种种遭遇,使他成为一位有强烈正义感的青年。1945年,抗日战争最艰苦时刻,参加中缅印战区(C-B-I Theatre)中国远征军,充当美军译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反对蒋介石统治,曾多次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散发传单,上街游行。1946年参加反对“美蒋商约”、“美沈崇事件”的游行;后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迫使国民党政府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他们再次上街支持这一正义行动,受到当时在重庆与会的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
1947年,景振华去国立台湾大学任教。在地下党领导下,他发起组织“台大助教会”,并当选为主席;不断揭露蒋介石反动统治罪行,要求释放被捕教师,驱逐反动日籍教师和增加教职工待遇等活动,因此被国民党当局解聘并准备秘密逮捕。在中共党员协助下,离开台湾、回到大陆,隐居家乡教书;又因特务追踪,为了躲避、来到上海。
不久,其父亲景亮钧被国民党反动派以“匪(指共产党)嫌”罪名逮捕并杀害,他也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时,国立山东大学植物系主任曾呈奎(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著名藻类学家)邀请他到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为躲避特务监视,他只身来到青岛,并终生定居于此。
赫崇本(1908-1985),新中国海洋教育事业的奠基人。1949年从美国归来,1951年3月被任命为山东大学物理海洋研究所所长,景振华立即被赫崇本遴选为该所助教,当时这个研究所连挂名的成员在内也只有5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当时教育部令将厦门大学海洋系迁至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建成我国以发展物理海洋学为主的海洋学系。景振华当然成为赫先生最得力助手的不二人选。
在赫的领导和景的协助下,他们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为新中国海洋教学基地建立贡献出自己一切。
厦大海洋系师生按规定日期,在原系主任唐世凤教授带领下,2名助教和两个班学生(18人)前往青岛。南北方的结合,有居住问题、生活问题,更多的则是职务和教课的安排。稍一不慎,就会蹦出不和谐的音符。当时,赫崇本先生忙于抓建系“大政方针”,其余一切都由他的第一助手景振华亲力亲为,如亲自到车站接人、亲自与学校房产科商讨宿舍分配等。
对于领导和课程安排,景经过再三权衡,建议赫先生聘请唐世风为系副主任,继续讲授他在厦大开设的“潮信推算”、“普通海洋学”课程;他的助教江克平先生讲授“海洋调查”一课,带来的学生施正铿,则担任学生会主席,从而完成水乳交融的交接过程。
为了办好海洋学系,必须先筹建一个海水分析实验室,并兼有能分析海洋沉积化学组成的仪器和设备。为此,他们不断向全国订购仪器,购买试剂、药品,亲自设计制作实验台、试剂橱等。景振华通过摸索,设计了一套能筛选海洋沉积颗粒粗细的铜筛,并根据土壤分析化学实验需要,还编制了一组分析海洋沉积组成的材料,为日后物理和化学分析作准备。
到笔者1955年入学时,这个实验室已经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海水化学分析实验室和海洋沉积组成分析室,可以提供30个学生同时做15个实验;并且,还为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提供标准海水和水色计,以及成功地从海水滴定的硝酸银中回收纯银等,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为了教学和研究需要,没有一个像样的海洋图书和期刊室是不行的。为此,赫先生与景振华又亲去北京的“法文书店”(后改称“国际书店”)购置现有书刊外,还着重委托书店在国外购买历次国际海洋调查报告、各研究所及大学的学术论文汇编和过期的著名海洋学杂志,以及大部头的海洋、海流图集等。
到笔者上学时,这里已经林林总总汇集了上百种海洋书籍和期刊,供教师和高年级学生阅读。
按教育部要求,需制订一份以学习前苏联为原则的海洋系教育计划。为此,赫先生与景振华便以苏联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的教学计划为基础,兼顾美、英海洋研究所培养人才的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着手制订我国第一个海洋系教育计划,即后来称之为“一基、二翼、三箭”的基本模式。
所谓“一基”,即基础理论,强调数学和物理是海洋学的基础,要聘请最好的老师讲授这两门课程;“二翼”,就是“海洋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与海洋实践并重”,两者不准偏废。只有两翼齐飞,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合格人才;“三箭”,就是开设波浪、潮汐、海流三个专业性极强的课程。以后数十年,虽专业一再改名,教育计划不断修改,但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大框架。正是由于这个教育计划大方向正确,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质量海洋科技应用与研究人才。
以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为例,海洋系120名学生成为海洋调查的中坚,在长达2年的海上艰苦卓绝的工作中,没有一个逃兵。以当时的仪器和设备而言,观测质量至今评论仍是第一流的。
为了使学生们能了解海洋,赫崇本先生开讲《海洋学通论》,由景振华编写《海洋学实习讲义》,并担任实习指导及课程辅导老师,后来干脆由景代赫老讲课。
新中国第一代海洋学界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管秉贤、任允武,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的陈上及,以及山东海洋学院的陈宗镛和施正铿等。
由于景振华在创建山东大学海洋系时,协助赫老贡献甚多且卓有成效,随被学校提升为6级讲师(是当时讲师最高级别),且给予大会表扬。
1953年至1957年的四年时间内,景振华先后为海洋系、水产系、物理系开设“海洋学通论”、“高等海洋学”、“潮汐学”、“动力气象学”和“海流学”等课程。除“动力气象学”之外,其他四门都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讲述的海洋课程。他以丰富的海洋学知识、悬河的口才和缜密的思维讲授这些课程,令每一个听课学生为之倾倒!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景原来是学习生物和物理的,对海洋科学,可谓半路出家。加之,解放以前,旧中国对海洋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连个海洋科普读物都没有。他仅以赫先生从美国带回来的几本英文讲稿为学习、参考材料,经昼夜钻研,几年之间就能涵盖大义,融会贯通,获海洋系第一才子之称,实属不易。
在1957-1958年的“整风”、“反右”运动中,以他的个性,注定“在劫难逃”。即使如此,在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他仍然兢兢业业从事“海流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开出“海洋环流”、为研究生开出“海流动力理论”和“海洋湍流理论”等课程。讲课前,认真备课,博闻强记,上课不看讲稿,仍然行云流水,书写章节分明,从无赘词。即使讲解高深、难懂的内容,也能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博得学生广泛好评。
除讲授专业课外,他还为青年教师开讲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学物理方法等基础课程,以及用英语讲授研究生课程等。
景振华在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不仅要上课,还要参加为“右派”设置的各种改造性劳动。研究条件差,且无时间保证。即使如此,他还利用有限时间(主要是晚间)努力笔耕,我国第一部有关海流生成机制、运动和变化的专著《海流原理》,于1966年正式问世,全书67万余字。
该书从湍流动力学观点,全面系统论述风生及热盐环流的生成机制、动量,能量守恒及时空分布,较国际上同类专著《Ocean Currents》(德G.Neumann所著)尚早两年。书中引用的国外文献中的公式,他都要一一推导,发现有误的都要在书中加以更正。
1981年与笔者一次谈话中,他说,重要更正至少有30处之多;并且,他还能准确复述出错误出处和形式。至今,该书仍是研究海流的最经典参考书。
1981年,在景振华带领下,作者和沈积钧一同作为国家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的Oregan州立大学研究该州西海岸著名的上升流。在数值计算时,我们为压强梯度项如何处理而大伤脑筋,工作一度陷入停顿。景则表现出超人的智慧,他摒弃美国学者不当的铅直流速假设,率先提出:先计算水平压强梯度力再计算上升流的新理论方法,成功地给出水平压强梯度力的“解析”积分形式。
仅一年时间,我们就完成了Oregan州西海岸上升流数值计算,给出了上升流沿海岸的垂向分布、上升流流速量值等特征参数;并且,还首次发现了近岸“射流”的存在。尽管当时受到美方一位著名海流学家强烈质疑和否定,但几年之后,就是这位学者在上升流文章中不断提到“射流”的生成和“理论”根据,却只字未提景等人的名字。
后来根据景的思想和推导结果,写成论文“Nonlinear models of coastal Upwelling and coastal jets in stratified seas”,即“分层海洋中沿岸上升流和近岸射流的非线性模型”一文,首先刊载于著名的《Elsevier Oceanography Series》第39卷(1984年在美国出版)上;然后,转载于国内英文版《海洋与湖沼学报》”上。
1995年夏季,当作者于海南岛东部著名“琼东上升流”区观测到远离海岸流速增大的现象时,才由衷感叹景先生的雄厚理论基础,以及对现实的巨大指导意义。现在该方法,已经被那些攻读海流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们,广泛应用于上升流数值计算中。由此表明,对于一个具有敏锐头脑的学者来说,实践是滋生创造性思想最好的温床。
为了纠正近代知名海流理论专家涅勒(P.P.Niiler)在研究海洋上混合层底部时,忽视有热量进出这一不合理观点,景振华与赵进平和沈国瑾合作发表论文,提出有热量进出混合层底部的新见解,并写成论文“Study on deepening of surface mixed layer”,即“海表混合层的深化研究”一文,收录于纪念著名海洋学家Padayoshi Sasaki逝世的特刊《Progres recent dans les sciences de la mer》(1984年在法国出版)上。
此外,为了在计算三维风生及热盐环流时能够考虑到湍流粘滞系量的变化,他从理论和方法上,结合大气与海洋提出了一个新见解和新公式,并用来计算黑潮流区的风生及密度合成流速,获得成功。
景振华具有精湛的数理基础,同时也是非常注重实践的人。在1952年制定教学大纲时,明确“海洋调查方法”为物理海洋学基础课程,并且身体力行推动这门课程发展。先后写出文章有:
(1)“颠倒温度计”(1950),文中改正了Sverdrup校正颠倒温度计读数公式中的失误;
(2)“浅海海洋盐度、温度和深度调查值的精确度”(1955),第一次就我国浅海特点,提出计算精度的要求;
(3)“海洋温、盐和深度调查精确度研究”(1978)和“海水条件密度σt查算仪”(1978);
(4)“普适动力计算”(1978),文中建立深、浅海普遍适用的动力计算公式,以代替知名Helland-Hansen公式;
(5)“浅海海水密度计算精确度研究”(1980年)和“海水密度计算仪”(1982)。
这些文章从理论上研究出有效进行动力计算,所必需的海水密度计算值精度,创造出两种不用查表即可计算出满足动力计算要求的海水密度值计算仪;在当时计算机不普及的情况下,可以使密度计算速度提高3倍以上。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以景振华为首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海洋工具书《海洋常用表》(1954年山东大学出版)的问世,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一个海洋工作者都是案头必备的第一工具书;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海洋法规《海洋调查规范》制定的主要依据。
景振华是海洋界公认的老一辈海流理论大家,为什么他对“温度表”、对海水密度计算的“精度”、对动力计算“零面选取”等“雕虫小技”,还如此关怀且研究独具匠心呢?他的回答很精辟:“当今很多青年人只关心计算机计算结果,我最关心的是我用的资料是否可靠。”今天,作者在这里重复他这句话,是否会对目前某些浮躁的研究学风有一定的“振聋发聩”作用呢!
4.既搞科普创作、又做各种讲演,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景振华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同时,还亲力亲为搞科普创作,下机关、学校、工厂做演讲、报告等。早在1978年,他就写了“海洋物理”一书,阐明海洋和海水物理性质,声、光、电磁传播等海洋物理现象。特别是对海洋中波浪、潮汐、海流等动力现象和热力现象,能用浅显的道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告诉读者。其中最著名的比喻就有:家庭做饭,火从锅底上烧,因此饭做的熟;太阳加热海洋,是从上面“烧”,只能热很薄一层。从而使读者浮想联翩,海水上下层水交换和赤道与极地之间海水对流是如何进行的。他的这一形象比喻,已经被收集在美籍华人的研究生讲义中。
早年,他曾被邀到青岛市的一些机关和工厂,作过“学习苏联五年计划成就”讲演,多次专场报告,受众达数万人。上一个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响应“科技兴国”号召,应邀为青岛市党、政、军领导干部及党校学员,作“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专题讲座;还多次受邀为中学生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讲演报告等,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其实,早在解放初期,景振华就在积极参加各项政治运动。因组织、编写、宣传美帝细菌战的罪恶(先后听报告人数达2万多人),获山东省及青岛市爱国卫生模范、全国科普积极分子称号,荣获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同时,他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是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学会副理事长、《辞海》编委兼海洋分科主编,以及《海洋科学基础理论丛书》、《海洋与湖沼学报》、《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物理等分科编委;曾任联合国IOC北太平洋计划下属JECSS领导小组成员、执行主席及论文集编委。
他还曾任青岛市第六和第七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常委,九三学社青岛海洋大学主委;参加九三学社全国代表大会,荣获胡耀邦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99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个人先进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自然科学人物总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和“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文献中。
中国有句俗话,叫“人过五十不学艺”。可是,1981年在美国Oregan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景先生已是60岁。我们几个同行人看他年纪大了,专门为他买了辆“豪华”自行车,花了6个美金,让他骑着上、下班。由于当时学校配备的计算机都放在办公室内(注:那时还没有手提电脑),很多情况下半夜三更我们才回出租屋,可他从不比我们早回一步。
他的敬业精神是无可比拟的,即使在他身患癌症之后,仍然每日伏案写作,欲在有生之年完成另一部专著《海洋环流原理(海流动力学理论)》,将更加系统、全面地论述海流动力学及热力学,以推动和发展海洋环流理论研究。
2003年羊年春节,笔者去给他拜年,半年未见,景老师已大不如前了:老先生枯枯瘦瘦,活象一根不开花的梅枝,常年哮喘,肺气肿胀,加上癌细胞的折磨,斜斜的半躺在椅子中,吸着氧气,张着嘴巴急促气喘,胸口一起一伏,喉结上下挪动。他说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体会到空气的重要。即使如此,坐在轮椅上的景老,手中仍然捧着带夹的稿纸,稍一舒缓,就要写上几句。
世事逆料,人生多难,生活多艰。一个心比天高的人竟被小小病菌折磨得气息奄奄,终究未能完成这部巨著,御风而去,留给他和我们的都是永久的遗憾!
他去世时,一副挽联,可作为他辛勤耕耘一生的写照:
五十载耕耘 桃红李艳菊秀荷香 一代宗师 言传身教成佳话;八十年历程 阳光雨韵电闪雷鸣 寸心高洁 碧水清风皆华文。注:该文作者在写就“中国海洋教育奠基人之一—景振华”传记手稿基础上,按照平台宗旨,做了些调整、校正,以及修改和补充,并授权平台推送,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