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 S# [2 B* b
$ H1 O3 ~9 M& D& Y a h L4 @报告时间:2023年10月30日(周一)全天
( r) C$ A, w# I7 \, ?' R腾讯会议:603-737-841+ v5 U5 K' j0 ]: B
报 告 人:史本伟、刘锋、胡刚、汪天祥、石勇、仲毅、吕文哲、田壮才、刘婧雅、杨阳、张晨西、陈天、邵帅、李彦平、刘超
0 V! w4 Z& S) ?8 g主办单位: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
- V0 u$ O3 K9 S8 B5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V( \+ ^7 ]0 o# {- m: t0 R
个人简介与报告简介:; }' U/ I5 A0 L
报告时间:2023年10月30日 上午9:00-12:00
" Q# n6 B: `! |( M0 w/ x @' V主 持 人:
+ N3 Y+ p. j( r' l5 _* J刘大海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中心主任、正高工
" G8 h7 ^8 v: j8 y# z; V韩广轩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_9 O% U) f6 S8 i
1.史本伟:潮滩底栖动物与沉积动力过程相互影响研究$ l4 t) T9 X& C: \8 \" V R
个人简介:史本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河口海岸学博士学位,2007年于吉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于长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2018年,南京大学博士后及助理研究员,2016-2017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2023 –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a# ^! E+ R( A; p, i7 Q2 @
报告简介:三角洲潮滩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研究潮滩的微观沉积动力过程和泥沙运动机制及生物作用是认识潮滩冲淤规律进而保护和利用潮滩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淤泥质潮间带高精度波浪和潮流数据获取技术的发展,基于现场观测的淤泥质潮滩冲淤微观动力机制的研究正在兴起。报告人从底床冲淤的微观动力(底部剪切应力)入手,主要是通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潮滩沉积物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与机制,以及生物过程与动力-沉积-地貌过程相互影响机制。本次报告以典型实例(潮滩沉积-动力-地貌与底栖动物相互作用)阐明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下的潮滩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对底栖动物的密度,丰度等产生重大影响。' q5 h5 g& V/ O/ Y4 c
2.刘锋:高强度人类活动驱动下珠江河口地貌格局演化过程/ a8 j; B: c+ W/ [9 ]
个人简介:刘锋,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动力-沉积-地貌、海岸工程泥沙、海滩动力地貌及生态修复技术、海洋工程环境灾害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基金等其他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Journal of Hydrology、Marine Geology、Geomorpholog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目前为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海岸河口分会理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发展咨询专家、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海洋牧场攻坚小组成员,担任Ocean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Hydrology等二十多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审稿专家。
0 A) M8 j- O/ c5 x, @报告简介:珠江河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具有“三江汇流、八口入海、网湾协同”典型特征,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河口之一,其演变关系到大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四十多年来,珠江流域及河口区域开展了包括水库建设、采砂、围垦及疏浚等一系列高强度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了河口地貌演变的自然过程。
# [1 T; z! [/ _以珠江伶仃洋、磨刀门等河口(湾)为主要研究靶区,基于40多年来不同时期河口地形、沉积物及遥感等数据,分析珠江河口滩槽格局演变过程,探究人类活动对河口地貌的影响作用,揭示珠江河口地貌自适应调整过程及其新格局。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河三角洲演变转型机制,而且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治理、水沙调控及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依据。% Z; D* v9 ]8 ~/ L
3.胡刚:多尺度陆架泥质沉积体沉积过程与环境响应
$ G! V+ H0 j0 R* u" J$ Z个人简介: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自工作以来共参与和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原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奖励2次,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奖二等奖3次,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4 b6 a1 [! M o9 V8 O
报告简介: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是当今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它是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包括地质尺度、轨道尺度直到千年或者更小的时间尺度)上开展不同空间的区域性研究,从而开展不同时空尺度下全球环境对比及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研究。而晚更新世(128-11.7 ka BP)和全新世(11.7 ka BP 至今)是距今最近的地质历史时期,其地质演化过程中的气候-环境变化是人类最为关注的,其研究深度也是最为详尽的。过去几十年间,人们试图用各种材料来恢复和重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与古气候,研究发现陆架砂质区和泥质区都存在保存良好的沉积记录,而泥质沉积更利于信息的保存。东海内陆架的泥质沉积具有沉积速率高、沉积体连续性好、记录的环境信息丰富等优点。基于以上认识,对我国内陆架泥质体开展多因子驱动下沉积发育旋回与环境演化研究,对于理解全球变化在东部陆架边缘海的区域性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开展古环境与古气候重建。5 a; a8 ^9 b! D. O/ ~ ^, u. G
4.汪天祥:北方河库氮磷污染过程与环境影响案例浅析! Y6 V% {" C- d9 H
个人简介:汪天祥,大连理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曾就职水利部珠江委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生态工程研究所(副总工,高级工程师)。主要聚焦海陆环境结构与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以北方河库为对象,围绕着水质监测与模拟、采集设备研发、流域氮磷环境过程研究、冰-水-底泥多介质迁移机制、GEE方向开展工作。在实际工程方面,围绕着流域水环境模拟与综合治理,尤其是珠三角区域的水环境治理规划、咨询方向开展工作。主持面上、青年、开放基金、横向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9 {( S" ^6 ]/ R. ]报告简介:河流与水库是流域污染输移的渠道与关键,陆域产生的各种类型污染物通过河道向下游输送至河口、近岸等终端,形成陆海污染输送链,水库是其中重要的调蓄节点。长期累积下河库底部形成了沉积物,改变了水体的水质变化过程。此外,北方地区冬季具有长达数月的冰封期,期间河库将结成冰盖,隔绝水气交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冰-水-沉积物’多介质共存格局,促使水质变化愈加复杂,成为监管的薄弱环节。本报以典型水库和河流为例,初步探索了北方特殊条件下的水库多介质污染过程与河流陆源污染输移过程,为北方河库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0 x: S6 o: e z# P2 _5.石勇:环山东半岛物质的离岸扩散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0 b8 N% ]8 L8 s! m+ ?' E+ t
个人简介:石勇,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近年来一直从事近岸物质的离岸扩散研究,相关研究在GRL、GPC和MG等主流期刊上发表。: Y7 U; g! D8 g
报告简介:受陆架锋的约束,大量陆源物质被限制在近岸地区;陆源水体通常富含营养盐、污染物和沉积物等,它们通过水体上层的离岸扩散对外陆架的初级生产力、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因而,探索近岸物质的离岸扩散过程及其主控因子,对认识气候变化下陆架海生态环境的演变具有指示意义。基于此,我们以环山东半岛的离岸扩散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记录解译、动力分析和遥感反演等手段,从多时间尺度上对环山东半岛的物质离岸扩散过程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冬季风暴对于物质的离岸扩散起到驱动作用,但离岸扩散通量受黄海暖流强度约束,气候变暖背景下离岸扩散通量将显著增大。0 T7 v6 U; o+ C# o y' J4 ~
6.仲毅:浅海温度锋面对近岸泥沙输运的阻碍效应
[" c4 A, n: Y个人简介:仲毅,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博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海沉积动力及生态耦合,主要基于现场观测、遥感反演、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近海泥沙及生态动力过程。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项目等项目,以第一或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相关成果发表在《Marine Ge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Ocean Dynamics》等期刊上。
' \2 q7 B3 [0 O" z报告简介:冷水团及其锋面系统广泛存在于全球陆架海中,对局地物理海洋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黄海冷水团是该海域夏半年最为显著的水文特征,并影响海洋环境影响。本研究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式建立了中国东部陆架海三维水动力、泥沙输运数值模型,以夏季冷水团为切入点,揭示了冷水团及其锋面对南黄海近岸泥沙分布和输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潮流是控制南黄海泥沙输运的主要动力,主要以潮泵输沙方式。冷水团温度锋面的斜压效应可以有效降低锋面附近流速,降低底应力,导致锋面海域悬沙浓度降低;而冷水团温度锋面在秋季向海回缩有利于近岸泥沙向海输运。; l3 o2 j( ?5 K
7.吕文哲:过去1500年渤海泥质区沉积环境演化及其沉积记录
2 z/ v" J' S6 A7 H4 S! ?个人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晚全新世海洋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发表SCI论文5篇,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青岛市博士后应用研究项目各一项。" }$ J8 l3 p, c8 J) Z
报告简介:陆架边缘海泥质区沉积物对于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具有物源广泛、沉积速率高、环境变化信息丰富等特点,是气候和环境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天然记录器;对中国陆架泥质区的研究是理解海陆相互作用的“钥匙”。本报告将对渤海中央泥质区钻孔沉积物中提取的气候记录进行介绍,并对其古气候意义进行展望。
; s/ a' e. z- G3 u$ u3 b. p报告时间:2023年10月30日 下午14:00-17:00: K9 w+ u; @, K8 m& a9 n
主 持 人:刘大海 正高级工程师|池 源 研究员# V5 i1 Z8 N; n9 M
8.田壮才:破碎内孤立波对斜坡海床作用过程研究
% O' d; V1 s8 W9 `' z个人简介:田壮才,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防控、人工智能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TOP期刊等累计发表论文30多篇,授权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发明专利共计10余项。《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编辑和青年编委,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海洋工程地质灾害防控分会理事,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国内外学术团体会员。
' V7 ^- {( O) R+ X \7 Q/ `3 x) r报告简介:内孤立波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是重要的海洋动力过程。本研究聚焦内孤立波破碎过程对海底的作用过程,通过研发一个新型剪切力测量装置,在水槽实验中测量斜坡上内孤立波诱发的压力变化,分析破碎内孤立波诱发的水平和垂向剪切力,并预估南海内孤立波诱发水平和垂直剪应力的量级;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不同破碎类型内孤立波诱发海床动力响应,分析斜坡海床不同位置的渗流特征,并评估斜坡海床可能发生的动力灾害。
* F! ]& n9 O& m4 j5 p# d" k: E4 b9.刘婧雅: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格局优化
' C9 l. ~1 m3 R( X个人简介:刘婧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主要从事资源生态、生态系统服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A 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三北工程建设水资源承载力与林草资源优化配置专题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博士后期间,获批国家博士后派出项目计划赴爱丁堡大学访问交流,发表多篇SCI论文。
: Q1 g+ \( }! r- ?) q6 u( D报告简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位于海陆交互地带,生态环境复杂,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冷热点区域识别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发展、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优化十分关键。基于自然要素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多种生态模型模拟产水(供给服务)、固碳(调节服务)、生物多样性(栖息地服务)、审美和科学研究价值(文化服务)。采用多准则决策方法,筛选出不同开发-保护情景下的蓝色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冷热点区域;结合不同冷热点地区的保护效率,提出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实现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效果,为决策者制定政策时提供参考。
. ?3 Y# o/ i! J9 @9 R10.杨阳:千年尺度台风强度变化与气候系统临界要素之间的关系初探
- B7 ?6 }6 p; f) }+ j9 z- H4 E个人简介:杨阳,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南京大学海洋地质专业博士毕业,江苏省双创博士,国家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派出计划获得者。担任海洋科学领域主流期刊Marine Geology客座编辑和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副主编。主要从事边缘海沉积过程、记录与环境演变研究,研究方向包括:风暴变化及其气候机制、气候突变期及人新世海洋变化、沉积物源汇过程、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Sedimentology、海洋学报、第四纪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
9 L' u" ?# z- x8 N报告简介:台风是大陆边缘最重要的极端事件之一,其未来变化备受关注。器测记录显示人为气候变暖在十年时间尺度上加强了台风强度。由于台风器测年限较短,对百年-千年时间尺度的台风强度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控制机制认识不足。我们重建了中国东部沿海两个沉积系统过去2000年的台风事件层的强度。结果显示,在1440-1530 yr BP,尽管温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东海岸台风强度发生了状态转变,其强度急剧下降了约30±8%。与人为气候变化的“温度-台风强度”范式不同,我们提出地球气候系统的临界要素(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和撒哈拉沙尘)的突变,通过触发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洋和大气状态的变化,可能导致了当时它们对台风强度的影响超过了温度。
% I4 g# D2 M7 A3 P1 v7 [. k( X5 ?11.张晨西:基于激光的复杂地质样品绿色高效前处理技术研究: n' X1 Q- U/ p
个人简介:张晨西,博士,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工程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地质全岩样品前处理技术及地质样品中元素、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以第一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等期刊发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5 l8 r- L7 G5 a1 V9 k报告简介:地质样品中的主微量元素含量以及同位素组成分析可为地球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因此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组成信息的获取是地球化学实验室日常最基本一项工作。传统的地质样品消解技术过程烦琐,且要消耗大量的酸、碱等化学试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风险。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可直接进样,避免了烦琐的湿化学消解流程,是一种绿的高效的分析手段。本报告将基于LA-ICP-MS平台介绍一种全岩地质样品快速前处理技术,以及该技术在土壤、海洋沉积物和铝土矿的主微量元素和硅同位素分析中的应用。" [ J, H" v3 O# S7 f5 G0 d( z
12.报告名称: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观测技术0 u; j0 q4 z' q) @" u% @3 p
个人简介:陈天,男,中国海洋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贾永刚教授。主要从事内孤立波与海底相互作用及孔隙压力原位观测装备研发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欧盟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山东省优秀研究生、青岛市千名优秀大学生等荣誉称号。+ A) o. E7 b% T" l- X7 S* k: y1 r
报告简介:海底沉积物的孔隙压力变化是海底地质灾害发育过程的关键参量,是国际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共同关心的热点与难点。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的不断累积会导致海床强度的降低,严重影响海洋工程结构物的稳定。报告首先介绍国内外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介绍自主研发的基于光纤光栅的海底沉积物孔隙压力原位长期监测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测量过程,并介绍了系统的实际应用和现场数据,该系统已在青岛鳌山湾近海、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近海、东营黄河三角洲潮滩和近海、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等地点应用。0 T- |9 Y- ]; p/ |' B
13.邵帅:滨海地区古河道识别及富水性评价研究
" n( w6 y% W8 [$ u' o z2 O个人简介:主要从事水文地球物理、海洋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包括:1)地下污染及修复过程监测技术与评估;2)海岸带水循环及污染质迁移演化;3)二氧化碳(海洋)地质封存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先后主持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自然资源部海岸带科学与综合管理重点实验室(筹)开放基金项目等。在研究中形成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理念,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作为编委编写行业标准《污染建设场地工程勘察标准》。目前为《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Radio Science》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Sustainability》客座编辑。% G0 O X; u: u2 X% x( V; b8 C+ F
报告简介:综合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数据、水化学数据和地层数据,通过电阻率模型进行正演模拟构建古河道的电学模型,并进行反演获得古河道的理论电阻率值剖面,可用于识别在咸水入侵区域不同地下水环境条件下古河道的结构和分布规律,并结合ERT数据综合解译古河道的赋存位置,可反映古河道在不同季节、不同咸水入侵程度时电阻率值的空间异质性,使得在咸水入侵区域对古河道识别结果更加准确。基于多源数据识别确定的古河道信息,评价古河道的富水性特征。
& }$ D8 e4 B8 L# s14.李彦平:海域三维空间资源认知与立体化管理& N8 D$ K: K0 P- A% H9 z- o6 k/ `4 X# n
个人简介:李彦平,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师,中国太平洋学会海域使用研究分会理事。主要从事海洋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海域使用管理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及自然资源部项目20余项,主持或参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山东省、烟台市、荣成市等海岸带规划编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副主编专著3部。4 ]3 Y# R* @% r6 O- y8 r
报告简介: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是近年来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重要变革,不仅能够解决线性基础设施选址难题,还能够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海域三维空间资源认知与立体化管理研究,能够为进一步优化海域空间资源配置,推动海域立体确权制度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报告将分析我国海域立体分层利用的背景与实践,解读海域立体分层利用与管理中面临的挑战,通过“空间主体解构—空间足迹探析”的方式,准确地描绘海域空间利用的三维立体特征,挖掘用海活动的时空行为规律及关键影响要素,从而为海域立体分层利用的空间冲突及协调管理提供一个结构化、可重复的认识框架。# \! f, V" Q- S4 y9 z
15.刘超:多重胁迫交互作用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响应
p L* u6 ~/ O个人简介:刘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环境下海岸带人-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与可持续发展、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与风险评价、滨海湿地碳储量空间模拟与分析等研究工作。参与科技部中国海洋蓝碳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并立项海洋碳汇分类学标准《海洋碳汇分类及代码》(排名第3)。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生态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压力影响分析与评价》《海岛评价理论与方法》学术专著2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作为课题组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 ]" N/ c$ Z& F5 `; n( w7 V
报告简介:海洋生态系统有着丰富且强大的服务功能,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巨大。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大规模围填海、近岸植被砍伐、污染物排海和过度渔业捕捞等活动的不断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海表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缺氧和海洋酸化等海洋气候变化致灾因子的危险(害)性不断加剧,全球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人为活动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在发生快速且大幅变化。然而,由于缺乏大范围和长期连续的近海海洋生态观测以及充分的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与评估,迄今为止人们还难以充分认识人类活动的影响和风险,无法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风险管理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充分的科学支撑。因此,在人类世背景下,科学量化人类活动对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影响,寻求有效削弱多重压力源的驱动因素的方案,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 M' K* F H0 ] \$ E- i X$ J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与交流!
# [% s1 U! A, `. [<ul><li id="26R1G29B">, m! T) r" k/ q# U! a5 x! X
9 t0 V- X0 x9 z5 |2 c1 I
, q, g/ S. J Y, J3 D- R- k) }<li id="26R1G29C">
% S: X" D0 E m
+ S. D( o8 Z& z* D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5 T% N" K( @1 e4 ~)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