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_! {: \9 {: }) z 原标题:郑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传播中华文明,其科技在当时极为先进 $ z5 Z: q) |$ g' B& E. i
# D$ q2 k; s2 N/ U | U, ^4 J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8 \- t/ ~/ Y. H
郑和原本姓马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 ; ]9 n. D7 j( a- H, I0 N. c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侯,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侯,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 M* o8 M" m! z x3 A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宦官,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 W* B1 X( Z; ^8 G0 T# g# T( D3 b 6 o( D) J% @# [3 V# C; X) A/ s
郑和
( |& L: S: x8 c7 O& V: A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 c: L' T0 w. u, P/ J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 M3 d }; ?" {, w 洪武四年(1371年),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洪武十五年(1382年),11岁,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宫刑迫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19岁的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永乐二年(1404年),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永乐五年九月十三(1407年10月13日)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永乐十一年(1413年)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1421年)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 ! n! \! t* w4 i7 v7 Q2 o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
1 u6 ~( b+ d1 y1 Z0 d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明史》记载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7 v, ^: Y8 L' P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 q2 E0 J. k! ]1 l2 A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0 n: D3 r3 P5 Q4 N8 L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 p- d( E! i3 o4 ?0 ^8 x4 J
8 O/ p' ~" Z5 U1 u9 L6 r8 f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1 w7 ]$ I7 ?+ E. g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 f8 I1 R4 @! s2 m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2 G6 T0 H: Y6 _5 J9 d& G9 D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击,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 F+ f" S: W' N6 v2 P9 P6 Q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 V; M& k) q3 ^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 ^: \/ e7 s) p0 j$ V \# Q. _) i
第一种是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朱棣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6 e4 d% D) n- d" G6 s, h8 v6 J) c4 ]
/ Z# H$ n$ ]6 p- }) z& L 郑和
& c. M- r0 k0 ?+ s5 Q; X2 w3 B" u 第二种是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 I) {9 I' {, X* _; n
第三种是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地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 b; O6 w: h L4 C/ m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5 ?; w* R: p7 S8 m/ E( E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 e" G* `/ n4 G m4 O5 r2 s% w9 V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 h( T I% Q; H i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 T k4 K( k! A. @8 W% w7 n7 q- Y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 W9 v& y: k6 f
# F. E" }7 B* e
瓦斯科·达·伽马 1 ~3 t w2 j6 _/ W @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诉他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3 u. ^& Q6 D7 @' P4 d) N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0 y6 r2 _7 m; ]# N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3 G* b& _+ S; u3 P! D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地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 _, `. x: Z: `2 W9 R0 ~2 _- I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取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8 b" z6 c O+ ~5 ?
/ s# J' |4 R; x+ ] 郑和
/ r8 S3 W7 u! N; ]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3 d5 R) W% \0 j/ V# O 郑和七下西洋简介 2 @& Q4 b/ ~4 M( h
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 [& v( L8 A, r9 V' q+ j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6 I$ P* U# `5 c0 |0 r- V, L3 y |# \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0 I o! ~+ u- g' n2 Y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 |5 r! X( n9 s% X* z2 M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 I: T E- K) G0 o* s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 * Y- a7 v2 }3 _6 [6 n9 o/ G2 S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8 l3 v2 M2 `( L7 }
4 B+ I# C) [' `/ |) e 郑和 5 \ f+ H/ g( s1 o2 I' O* r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 / y! g1 }4 \* w4 M! p6 q* k# u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马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马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 I0 P' f! z H& H0 b( j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2 i5 r! i. w1 o3 }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 {, d2 f* U5 P* P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 & }5 Y7 r: T! T" S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驾崩,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 N. x5 S4 C" f. E. }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D; j I: Q+ ?0 w: o: A s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 X6 f' ]" P* s% \9 s+ r2 k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编制 / N4 L% F' c E) |1 C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4 P, ^) t; _' \ P- P
2 V5 h5 `( c5 ^; \1 F" ~; Q 郑和下西洋与发展海外贸易 7 C6 ]( n9 C! x& p$ K# ~* |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2 l! t% R% I3 a! a& N% U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装备——宝船
. j# j5 k. J" h4 R" N! {5 h0 w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2 R. |% f" j6 \9 u) `. a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 E& M0 p$ o, ~- t* s9 I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3 [6 p/ z. d: W! R t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伊本•白图泰(ibnBattuta)(1304年——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质疑派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 }% T+ K: E4 M+ `1 F# ]4 C
郑和下西洋与航海技术 & z8 E; w# C& V0 K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天文航海技术。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2、地文航海技术。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3、《郑和航海图》。《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P4 c4 O8 G; C* u6 k
, E% R7 h: i' N. }# ^ 责任编辑: + A" _9 p e8 D; C+ a3 H2 }% h3 ~
9 W- i D) C8 N- N4 K
' K" d" ^# Q, k
/ \* w! n2 T0 L" G3 }" Z7 V&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