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随母打游击,他建造了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复制链接]
) H% q4 |, z5 o5 Z( i' `9 y
. W9 s. K8 W- q" r, f1 `

“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

2 A6 F& h( a: W* {/ k4 T& u
1 r9 Q" v& i* @2 d& I) O8 c
6 P; }* l0 O. T e% o$ r0 G% x

这是国家海洋局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宏大战略目标。

) }. t* A* s. C/ l; `0 d2 o
: y3 k) @' R7 w+ H9 H, V g/ Y8 X
6 X( N$ } y- p+ C# I# S7 ]

南极这块神秘的大陆,拥有着多个世界之最:它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干燥、最荒凉、暴风雪最多、风力最强的地方。同时,它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并且对全球的气候环境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 R! @/ j6 w; T/ [5 m3 M
, \, L8 u* @/ E% S3 I0 D- T. r5 n
4 @ J8 i9 w0 L" G, x1 z! g

1978年,在西方主要大国纷纷探索南极大陆之时,中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 X) \0 X- [" J d8 s2 }: J
' O% {. p/ s# I6 `! \
( I( p8 B- P1 @8 r5 z. h4 `

1984年11月20日上午,黄浦江畔汽笛长鸣,新中国的首支南极考察编队——“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和中国海军“J121”号打捞船正式开始向南极远征。

6 h. ~# ]7 O7 ^) B3 ^1 n$ X
5 R1 y+ X. u: T. G8 ~
6 m i+ Z% n" ~, R" z
, b- [" T% @. b: B9 d: k' M5 |
) A4 ^$ f+ M5 n4 u
3 |! k* p: r% Z& S5 y' K# F2 b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太平洋南极洲考察队出发大会召开情况

, a: M* g4 {1 |& l' _
" t( P% t h/ t# B8 o7 ~/ n
& B M% [/ G8 A3 H8 ~7 c3 z

这是中国人首航南极,两条万吨级船要斜穿面积达1.7亿多平方千米的世界最大、最深的海洋,要成功战胜各种风暴气旋,其危险程度绝不亚于在黄河上凌空走钢丝。

# @/ ?4 o0 ]% W, M
! D+ B: K5 ]' `8 _' _
" S* H0 u6 T$ c. W" O

1985年1月24日,在航行65天后,“向阳红10”号乘风破浪,在西经69度15分成功驶入南极圈!

* y7 G3 a' Z' S1 Z( V' ~5 p
8 }/ x; n! Q. \
8 `1 n6 J" ~2 H; j& O

这是我们中国科考队员乘坐自己国家设计建造的船只、胜利完成首次挺进南极圈的壮举!它标志着中国人在人类南极考察史上填写了新的一页!

2 ?, H0 n" Q* D% ^% j) w# |
' q4 Q" |0 K4 h+ A& q% N
5 D0 X1 S9 ?* ~* |

“向阳红10”号船在南极建站和南大洋考察历时142天,总共航行26000海里,为南极长城站的建设运载了500多吨建站物质、设备和工具以及全部人员。

; J! I7 W# A4 A4 x& ~1 Y) ]6 _
0 U8 T5 ^4 J; O7 w
+ E/ r7 [* u; ~

在首次南大洋科学考察中,该船越过了南极圈,取得了极圈内的宝贵资料。在往返横渡太平洋过程中,该船进行了全程多学科的试航观测,取得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宝贵资料。另外,该船还开辟了通往南美洲最近的新航线,为提高我国海运事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重大贡献!

% q7 h. d. h7 o% T
% E5 \2 E9 S" p" P4 x
5 ~: V2 _% P0 ^1 q2 T" t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就是“向阳红10”号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

" A2 k% T) {4 u1 H
O6 ?, A; x5 h; g. z. q" @# `
- ]; R( ?- `) S7 {6 C+ j$ J% ] s
/ \7 s3 C/ P9 w: z' w( S
: B) D' Y% @2 S, X7 P3 J" X
% ]% _7 G# t5 |' j

张炳炎

, `+ [$ `7 t' {8 U
/ H" d/ j( p8 L- W1 J! T ^/ }
6 V1 h0 M( ~9 Q( r

张炳炎是我国著名的舰船工程专家,从业几十年来,他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为国家海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3 U ~( _: \! L
& z+ S$ M" T, u2 ^4 f: |
) _ ^( E% w8 G9 Z% }: m6 I5 n

胸怀理想,立志造船

: D/ [9 H. Y! o4 H
1 h1 u# h0 X& Z& ]9 O4 N. C8 F
' N+ S$ m8 |8 w3 j

1934年10月14日,张炳炎出生在山东省庆元县的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革命党员干部。

6 w* f# j, \ L G
3 C" C. w% j0 w4 k
" R( E% b6 L- s1 ~, C: A

张炳炎从小就生活在革命的队伍里,他四岁起就跟随母亲开始了游击生涯。他的母亲是个能干、性格刚强的人,对他管教很严。行军要走很远的路,但母亲从不许他撒娇哭闹。

" X0 t! h: ~; ~, b; k
& v; v/ H! |. @" ]! b0 c
) v7 w2 O5 J" S- `* k# }3 j

正是母亲的严厉管教和艰苦的游击生涯,造就了张炳炎自信、大胆、倔强的性格。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 j9 e$ l1 H' b. J0 [1 P+ H* e
7 u/ V# [0 J" I @6 E
! e3 _! i6 k$ o9 T/ V
$ H6 y" J | R' l- N/ ^
2 ~2 W: [& ?% i. Z/ h5 A4 _
4 g# `' d9 n1 s( {

张炳炎与父母

6 ?# c* g% O1 z/ [( h+ B
3 B, l! D& u0 O- Q, _
, Z/ _% k2 q- |1 o9 y" t$ b- q/ B! a+ P

新中国诞生时,张炳炎正在读中学。课下,同学们常在一起议论:“我们这一代应该学好科学技术,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战争留下的记忆,使张炳炎一度对制造飞机兴趣浓厚,但一个偶然事件却促使他下决心走上了造船之路。

% Z4 e5 ]! Q9 J! X) a* a
7 C. C9 n! X6 o: j" c
$ ] {% A8 R* g K; T$ M

1953年,张炳炎和父母回老家探亲,返程时需要乘船从武汉到重庆,可由于船票紧张,他们在武汉等了一个多星期,仍未买到票。

* q4 ?. U1 j' H! Y
Z" v7 E' l D6 s7 w& r9 S2 c; V
& M$ I' e8 X7 E. d

张炳炎望着滚滚长江里零星的几艘旧船,内心很受触动,他想到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帝国主义就是仗着坚船利炮侵入了中国。于是,他改变了学造飞机的初衷,立志造船。

! {7 C% a5 I" h. n+ K
( J( ~, n2 f0 a( b& _
* K1 T" T0 B; t3 g0 ?' C
: U4 g7 U4 d- l6 k3 ?8 F1 c
9 @# Z) U( t! b( h4 U* Z7 {
7 @/ B+ g; F$ U- T! o) v5 t. V7 p# A$ B

张炳炎

( {- ~3 l! X# @# ]" Z$ A
+ z/ v; L4 I0 X* h8 k9 M
2 U/ B2 T0 f* k3 d/ m, Z. x

他在高中毕业前的一篇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将来,我造的轮船和军舰要乘风破浪,航行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上,遨游世界,让中国有强大的海防。”

+ v# V8 }8 X4 o( g
& B4 n. w/ d% g. f. l7 e
+ H% n+ _7 p9 O2 d

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1954年,张炳炎为参加第一次全国大学秋季招生统考,提前半年从高中毕业,最终被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录取。

5 l M9 m/ |: f0 b
4 q' x" _/ t- k8 e# l0 M
" R/ W! l0 J. _' @" u

潜心研发,演绎传奇

2 E3 o5 r1 |/ F, F% m3 T
6 k, }& M8 k1 ?6 q& a) i. D
$ p+ d7 R1 C% S6 J: _

1955年,张炳炎被派往前苏联留学,在选择专业时,他在三个志愿栏里都郑重地写下了两个字:造船。

/ O5 V2 C" T' o
% |& v6 k6 p7 G a# `+ E
( n- x/ Q% G; L8 W) t/ R7 p

1960年,张炳炎从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顺利毕业,学成归来的他从此投身于造船事业,开始了50多年的舰船研究设计生涯。

& j/ `: G t2 p R' T
0 U5 }& p* g# [. L) M9 p
; M) s: A# A, V5 B
|+ y, q$ [# ~; T6 g5 Q/ x- O% a& Q
* o/ Z+ k* Y, c8 |
5 A" r; Y! ?9 J$ p! f$ A( X

1957年,张炳炎(中)在苏联留学时与同学合影

7 ?# {- o% ^8 _$ \
; f7 @/ {/ A4 v' n; t$ X& P
5 ~! V. a/ E" H

1971年,张炳炎开始参与设计我国万吨级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向阳红10”号上的实验室有近百间,仪器设备近9000台,还有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极高的平衡能力要求是远洋船设计时要面临的一个巨大技术难题。

5 n {$ H4 G {0 s2 q( z
9 W/ B- W& k: v
9 A' Q: h" I0 X4 n4 h, `

张炳炎认为,液压机组是平衡船舶的关键。“我当时想到,在船里建造两个上下相连的水舱,可以注几百吨水。风浪小时,水集中在上舱,重心高了,船身稍有倾斜,马上就能回复。风浪大了,将水放到下舱,重心低,船体就稳,摇摆就不会太厉害。”

; I, M! G T t Q4 ^
3 r! J2 X" B* b0 w+ D6 F6 ]' j/ J% @* `
4 z7 M: M! ] F( m. n7 l% l9 \5 Z

“向阳红10”号第一次到太平洋就遭遇到了12级风浪,当时风速达到64米/秒,海面上的涌浪高达12米以上,拍落到甲板上的水有齐腰深。但“向阳红10号”最后顺利闯过了这一关。

4 I3 J+ Q9 W# n' d. ^% w
* D7 H3 I/ m6 H
/ B& m' D- M6 ^+ T+ j
* f: T: m4 E( k* w) q
T* n/ \: Q4 D7 P
9 _2 \9 X8 q" X) H% U W7 L7 c! T9 i

张炳炎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试航时留影

+ Q% R& Q0 N' x; F( ~, G
. j: R% Y& @' i& F' S# w# m
: P# P. H5 w, I% p/ y7 X1 u2 v$ A* t

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艘基地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为建立南极长城站和胜利完成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重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0年,“向阳红10”号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设计一等奖,1985年,它又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U$ C/ T; O0 n" e6 C3 I
7 K# B: @: k! P3 A0 B
" [5 V* f# A `3 y9 w* H+ m

之后,张炳炎又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主持或参与了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700箱集装箱船、52000吨浮式生产储油船、“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研究设计工作……

* g6 B5 ` B. t
; Z) ^# g' Q& d+ p/ r. p( F
; [# p# R) n1 H+ C! _" N

在造船事业上,张炳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树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9 J t9 ^6 Q0 b9 P) A1 |8 i8 d
: N6 t$ P) |+ C* l i9 D
9 I6 g* m% @1 W9 i1 @" P" C* d9 z
2 _1 E; m( c7 ~& A& M' s" r+ K
6 `1 i6 q" Y+ [5 U ]; ?2 L/ u
# k" m, s' q3 E, p. [% K' g& n

1984年9月,张炳炎在首次自主研发的845TEU集装箱船准备出厂试航前与该船合影

, |- M% m* ?4 H0 H& d
/ ^1 ^* t( k% n# n5 m6 w8 U
7 a! {6 u/ i3 S! Y! s% C8 i
( J. y' ^. w% g' q9 f0 q6 X
, G0 M# j( u1 p3 y3 S: k- t5 `; o
( C% F$ n. u, V1 X

“中国海监83”号

0 T1 n0 }3 f* R7 {2 u( a
, d$ }5 I: s8 A6 M9 e+ ~8 E
& H- `( ?! J; |) B9 I
: g+ b1 t) U! C% A" m1 a
5 P }9 X1 b7 F; j9 C
& ]/ `) n. c' V, _

“海洋六号”

: h9 {' {! j# c
5 o) x$ W1 N- r, C u' z! v
8 c* W! G# C# t/ Q7 V
3 N/ a" f* x: I
- ^6 D& }" x7 r2 P- O
* u( J$ p( z* w6 h! l4 n+ }

“雪龙”号

, u& g8 a S; R$ M6 V3 F
7 I9 h/ C' ?! [! n2 n! Y& O
9 K- s) L( r j2 @ s

深入前线,不畏艰险

: i9 M+ s& K7 X* H' Y
" k m$ {- M* x& q- ]0 Z" c
( p5 l" u/ l X/ b7 e# o

作为舰船设计人员,特别是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人员,张炳炎经常需要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船舶。

1 L" X3 X( f* P. P8 Y+ J
" G- ^+ t, M. ^1 m7 _! Z
I" w7 H9 V. E% p% x5 V

1991年11月至1992年4月,为了切实掌握、满足改造南极考察船的需要,已年近花甲的张炳炎,带领着船舶专家小组,乘坐“极地”号考察船亲赴南极考察。

4 k: y4 [3 v5 W/ v& L5 P& B c
/ @' V8 S+ c/ q- h) {
. h( n: M. N8 J3 F/ c8 N. r! S) X

在129个日夜里,他顶着狂风恶浪,克服了晕船、呕吐,坚持在全航程、特别是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开展船舶各项科学调研工作,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的环境条件研究。

5 e4 t O' ~* {
r8 ~ Y0 W+ Z. Q# M
6 s' x, z( J$ q* ?* I- W
% ?7 s4 q$ ?# i
; N7 D4 V0 ]; \
: x" h3 Q9 e; r

张炳炎(左)在“雪龙”号上与船长交谈

$ M3 O0 _8 k3 s- R0 ?+ l
9 N; b8 G) ]' b5 E
" N! V9 Y5 V# c. H

当船驶进浮冰区后,他顶着南极刺骨的寒风,多次往返于船头与船尾之间,仔细观察浮冰对船的撞击情况。为了获取更多撞击的相关材料,他冒着生命危险把身体倾向船舷,摄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

R3 Q7 u2 `# x, ~, j6 \8 f
5 Q; c' Y( a& K. b; k0 w' h7 k- l! D
+ v ^8 |8 {, N/ z

南极考察返程时,按照张炳炎的年龄和职称,他完全可以直接乘飞机回国。但是,为了观察洋流走向,他坚持跟船同行,并坚定地说:“如果出现危险,遇险牺牲了,也是为了科学而献身,是值得的。”

6 R% @- ~* e( O2 j' h
) K2 c9 O. q1 H: }9 b
3 }3 D6 }0 z+ D a
; u3 Y G0 _3 S) o" G+ e1 W# Z4 B
7 g7 ]9 h `: A( G, W
3 K1 a5 y. M% B! t

1990年8月6日,张炳炎参观日本南极观察队

" b7 ?/ y) D; V t$ I* j: T* O. e
( \4 v4 }, n9 L& D7 i
+ t; ?# c( R' V" p" W8 d2 |

回国后,张炳炎结合考察提出了我国研制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完成了两项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填补了我国研究设计破冰船的空白。

3 H; ~+ v: m/ }, ~6 i& w" G- R
+ K4 x- h3 ]4 @$ w4 U
1 B' k: Y N E( g. I4 _$ _

2012年8月2日,张炳炎在上海逝世,享年79岁。

8 U" F9 V: L) s+ U
" [' T8 B" p# W# I& E5 e
8 _- H4 l. Z" B; i/ c0 u( E

从立志造船开始,张炳炎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造船事业上,他以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突破了无数的险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些属于他的夺目光彩,在今天仍像海上的灯塔,映照着后人前行的路。

2 ]1 F' ^" A$ r4 `! Z
: K( J* a. m9 A" @# U+ v
* \( z# M7 c* v: C7 _% J
8 G, E3 U( _5 m5 q: f( v; R3 T
2 M2 }$ \2 l: O; m: P# a w% D3 r2 s
" E$ {2 i4 ?$ t$ O

张炳炎

5 p) h: L1 ?: a8 u6 a: s% n7 K
6 V, v0 l% q# ~6 [. y8 @
7 L ?9 P: S$ W( W

(1934.10-2012.08)

+ |" F8 \" S7 a
+ X, j- ]$ I, |
6 d" h+ t, B6 Y( [) J* p

舰船工程专家

5 y1 m; E$ S# z1 m! z
. |) b( }" l% G
8 K! \- U% m9 n. Y- e

中国工程院院士

7 L7 B0 H0 V5 s, z- ^( |8 H
# x3 k" j+ e* ~9 w( L
* l( W; [* f) ~- h5 P

参考文献:

+ M v4 n% E# e# I# }5 x
7 j" [' |' h# w: N3 h
V# i9 Q1 ~- M2 n! b' a

1.《张炳炎:敢为天下先的中国造船泰斗》,人物周刊

8 H+ a3 `4 p* k# ^7 y3 i4 \$ n G
$ C& x$ [8 P4 G, S6 o7 ?
, f) F0 I+ h5 T- ^ m0 F

2. 《张炳炎:造船界永恒的灯塔》,中国船舶报

; I2 l9 _9 [' t* ?$ n9 p% C
! L6 H% F$ ^) t1 ?1 |& Z' v2 p
7 b* ~, ^' y% W9 O ], I7 f

3.《庆云骄傲-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唠庆云网

4 e% ?$ y9 p3 I+ `* u
7 W5 B* ^$ G) g4 n
! W ]. U% @& C4 I

4. 《张炳炎:碧海行舟勤为帆》,经济日报

2 R# @3 r6 {& f( ~+ F# N
+ e/ a' t9 w+ h1 |1 w7 {
4 c3 M7 v. S# G( z; X

5. 《从游击队员到中国首位科考船总师—张炳炎》,科普中国网

; @. i( [, f( [$ A, p
: B$ w. ~# U6 N! N
; K: f" F2 w6 k1 [! G. y

6. 本文图片来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中国工程院官网、经济日报等

0 y: ^# G: {: T+ l
( S8 x* x$ k& x/ Q
! g0 n7 E. g& b1 [+ w( T1 V) L
举报/反馈
?1 @( ~8 n" T# |1 H
- _+ ?! `# A3 ^4 j7 } A) n5 B+ `/ I! g, U, | 3 @# M | z; k 0 l" r6 a9 c" K* X. D5 ]; ]8 k U% y7 U; ?3 L! D8 L! E( W)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關錕嶺
活跃在4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