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各方努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自2021年以来已消除“不健康”状态。: D2 G* t9 Y% ~8 x
; b, f! d7 L0 U5 u6 k: O! E J1 P7 s6 Q! C; x; ?) V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表示,2022年以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深入落实《“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年,全国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整体质量改善。0 d; i( F' f/ S |: ^8 X
4 s! Z% J* d' D4 _
8 I" A; _4 `) o4 F 海洋生态系统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家底”如何?近年来,围绕海洋生态保护,我国进行了哪些努力?科技在海洋保护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0 W6 @$ n. ^" c' h v6 Z$ z
4 U( J% N7 [( k: Y( \# P$ \# b t
■ 广西北海银滩
4 R' N5 @% c3 U9 @: N6 a + L% Z9 B1 `; k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
2 a, Q0 f. @+ U) u
, l! m$ Q# u1 `0 u! z/ Q' L4 {. D# [3 F5 M7 S
& Y9 f2 A6 F( Z. U& E1 y
9 Y5 [$ N, k2 N2 F' U
! O0 s" N& f% G4 u* B “通过各方努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总体稳中趋好。”胡松琴说,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2022年,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4%,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自2021年以来已消除“不健康”状态。
/ ?# I J% p* O( O" T0 p
6 T* x5 \- J! n% h1 W9 d% z8 s2 x) b- R1 W! v6 a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水浴场水质、海洋渔业水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点海域,总体年均优良水质面积比例为63%,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5 J$ w( Y) `$ }4 w
! p6 d+ R) d9 g9 o+ q
7 d& j5 k4 W( X. y, a
“海湾是我国近岸最有代表性的地理单元之一。”在山东省荣成市举行的2023海洋保护大会上,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综合治理室主任于永海说,“十四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以“美丽海湾”为统领,全面推进国家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5 }- K0 k2 \4 `# v% c
8 Z3 ]1 A$ b$ D \
6 G; H T& {" V7 R 其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就把“蓝色海湾”整治列为重大海洋工程之一。
5 p0 J6 p3 c% ~0 m8 ~
8 p4 Q1 M7 L5 [- y, E- ^7 c- N, r2 G) Q- s) k! d: e9 P) B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实施了58个“蓝色海湾”整治项目、24个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61个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8 c- T$ E) \# X( o+ F) l6 S* t& E/ N5 @1 p7 c: L8 a" s
* L0 _9 |# H( n; m6 {
自2010年以来,中央投入生态修复资金超270亿元,完成整治修复岸线1500公里、滨海湿地3万公顷、海堤生态化建设72公里。 {3 W* E4 D7 d" [: b# a- D% s
% y" s, M2 M; ]3 b6 E/ f, g* w8 v) |0 q& \" ?
“沿海地区加快推动‘一湾一策’海湾综合治理,统筹实施陆海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亲海环境整治等举措,系统提升了海湾生态环境质量。”胡松琴说。
! R% H, Y! q! d3 g; M. N
$ e5 `- X, ]* O6 i6 m- D
+ I1 [5 {' {7 x0 v6 t$ n/ o 2022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283个海湾中,144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超过85%,90个海湾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较2021年有显著提升。
9 b/ Z1 x1 z0 c" Z9 y8 r
P j4 @, j( x( D! {6 ]- d科技助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修复, D* W, D* \3 I* M( B3 O& u" _
0 f. X9 `, N: x/ Y
; C; x% Z8 c) Z1 S; l8 p: c' E, T+ s) m" ~2 e! ?' c' n. l
科技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支撑。10多年来,我国实施了大量的海洋生态保护、沿海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6 H! u! g1 A# X% V" J
" y+ C+ j. Y+ ^/ k8 j+ N) h
4 M, W1 y' ]- o4 c2 Q( X- ^
以浙江省宁波市的梅山湾为例,梅山湾位于北纬37度黄金海岸带,岸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与周边水系形成独特而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强化生物治理,浙江宁波梅山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当地不仅建立了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还积极保护湾内水位和盐度,为湾内生物营造稳定的生存环境。此外,当地还强化数字化管理,建设赤潮大数据预警平台。如今湾内已聚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宁波大学、宁波海洋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多家科研院所,生态保护研究课题立项30余项,形成了“科技借力、科学治理”的生态保护新形态。不久前,浙江梅山湾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名单。
* g+ ]% b# V& B7 L( m
5 H6 q+ `; f+ x) T- w- K+ l/ i; S■ 浙江宁波梅山湾
% t, W3 r5 ]5 ?. K $ o, E; h# ^# j! X6 a) e& D! ?( r6 b
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支撑下,我国围绕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野外现场观测技术开展研究,重点关注遥感、无人机、在线监测及遥感技术对地形地貌、水文动力、生态物种与植被等要素的监测;围绕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及大型围填海工程的环境影响数值模拟技术开展研究,重点关注波浪、潮流、泥沙、水质及生态模型研发与应用;围绕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实验模拟技术、海岸和海洋动力因素同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结构相关作用等开展研究,重点关注生态型防护结构的研制与开发等。
7 ~7 O% m) z4 f. I+ O# f
/ Y& { a, W+ B6 {( F5 B. ?$ j( r1 E, Q, M
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治理周期长、技术难度高,对整治修复方案设计的水平要求很高。“稍有不慎不仅会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引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二次损伤。”于永海说,未来,我国还应不断完善各类型整治修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支撑能力。
( ~7 H, m8 H, s7 e @6 I6 L$ ?
( y/ P" T) t- f, t5 ]让公众享受到水清滩净的美好环境
; H1 o, z# q6 |4 v+ F6 }0 X2 K$ g; M, `7 v
: G4 L# U+ t' I' q# v
7 i' `* K9 ^6 r! \& c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美丽海湾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建设美丽海湾的根本目的是,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突出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改善海湾生态环境质量,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让公众享受到“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好环境。
7 b- X5 b6 I+ v4 D. ~4 Q) Y' L
4 p2 A- V% ^6 T9 T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的山东威海桑沟湾,是我国最东端、日出最早的海湾。多年前,桑沟湾沿岸及腹地曾是工厂企业、生活区域集中的地区,海湾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抓好桑沟湾综合整治工作,荣成市重点实施“清养殖、拆散乱、控源头、修生态、护文化、提质效、促转型”七大行动,近岸2000米的海上养殖点全部清退,并拆除小加工厂、小养殖场、小冷藏厂600多家,地上建筑物70多万平方米。; h) }7 u; F' _+ D
9 @- a7 R A, X' ^& o9 N5 A7 j
8 q& ], \$ O6 s, i2 x3 t 荣成市还推行河湖湾“三长合一”管理模式,搭建智慧环保综合管控平台,实施“蓝色海湾”“净滩行动”等专项整治,建立“近岸水体—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治理体系,抓好源头管控,严防入湾排污等。
5 n7 [9 Y- c, x
8 t+ E* I. F% A' z, S( D$ v0 V4 U! C' Y+ Q2 i+ V3 J1 F! ]0 Y. V
“我们着力保护海洋生态,持续推进海岸带修复和保护,陆海统筹抓好各领域的综合整治,全市近岸海水水质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过95%。”山东省威海市副市长、荣成市委书记徐明说,每年冬天,有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与荣成人共享“天之尽头、天鹅海岸”之美。
: q" s* J" \* _; p1 a9 H
. Y5 n$ E. l. e# i4 O
* I' B! X7 Y# d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海阔潮平。位于北戴河新区的七里海潟湖滩净湾美,浅滩植被错落生长,色彩绚丽。烟波浩渺的水面上,形态不一的“微地形岛”隐约可见,不时有海鸟起飞、降落、觅食,生态之美跃然入画。
1 j4 A- V8 E" ^" q7 F0 B" C8 ]; N
3 |! |( ]) M3 O: J' H: O 秦皇岛七里海潟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潟湖,在19世纪中期,其面积达2000公顷。这里连陆接海,不仅是城市吐故纳新的“绿肺”,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活化石”文昌鱼在渤海的主要栖息地。1978年,围堤和挡潮闸的修建改变了七里海水动力条件,加之围堰养殖、稻田开发等农渔业的兴起,七里海湖面逐渐萎缩,水域面积仅余286公顷。
7 w' s) A6 t2 @; o, [6 R
# _; X* v* k/ \( k( f
$ Y/ l3 w ]; E) s 2016年至2021年,秦皇岛依托“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七里海潟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修复岸线、退养还海,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提升,使七里海潟湖重现“七里碧海斜阳远,群鸟畅谈桂月长”的景象。( A' |4 E5 N% _0 |* k; x2 C- Q. Y1 f
THE END% O. S9 q8 j( ^% O% T+ \
6 N8 u+ I8 O3 n# }
d: x: r- D6 [7 X2 [+ K来源 | 科技日报
5 ^7 @6 E* F0 u0 _/ ^; w, I9 C4 V2 }8 y/ m. F0 B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