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l- c# D" W# G" N; q
; U- a! B' a0 A v- i/ n7 m. x% z7 c近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叶观琼以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y developing global blue carbon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的研究论文。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冯翠翠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香港大学许振赐助理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6 N5 H& N+ b' k0 t
论文接收次日收到Nature集团Nature Portfolio 和Springer Nature Communities邀稿在“Behind Paper”栏目分享该论文的研究经历。
2 p3 C! c% g2 x! Y5 ]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生态系统,因其较高的碳捕获和埋藏效率,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方案。但目前蓝碳长期的时空可持续发展状态并没有得到广泛综合的评估。
8 _! T# j }$ u* R0 g) R ^0 L
?; b5 v# V- e% d据此,叶观琼课题组与许振赐助理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曾江宁研究员、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所曾剑研究员等开展合作,聚焦典型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构建了由驱动力、资源禀赋和发展能力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蓝碳发展指数(Blue carbon development index, BCDI),并对全球沿海136个国家开展了长时间序列的评估。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全球蓝碳合作模式,探索全球蓝碳合作的可行性,并量化合作国家的利益分配。
9 t) `' \+ ]& s& C0 U; @0 r8 t& E/ X
! |4 c2 k T& n) u; D
6 K4 v" x' c2 ?( @+ j+ f, D( B$ u$ c9 W" ?! y. w E/ G- z, ^) ~
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全球蓝碳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美洲、亚洲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进步明显。全球合作情景模拟发现,与“一切照旧”情景相比,在全球深度合作的情景下,沿海国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2030年可增加296 万吨的年碳封存量,并产生超过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d$ ^' L2 {, D# [1 g: ~
9 O8 H5 Y' q! @+ T0 _此前,叶观琼课题组已针对当前海洋碳减排服务双碳目标的贡献研究不足的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国家尺度海洋碳减排潜力核算工作、省级尺度海洋蓝碳科技方案制定、市县级尺度海洋碳汇助力双碳目标达成的路径研究工作等;受邀加入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第41工作组“Ocean Intervention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受国际海事组织IMO全额资助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伦敦公约》框架下海洋碳减排措施环境影响评价的文件起草;作为主笔专家起草了国内首个省级海洋蓝碳科技支撑专项行动方案;当前正在开展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耦合影响的区域海洋碳减排能力模拟提升、蓝碳相关地方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9 d9 b# z9 B8 ?( [% v" x* l( g Q. k
该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第二完成单位为东海实验室,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厅等项目资助。
8 i- m6 }1 b4 p论文原文链接:
$ k3 g4 X& U: z. ?6 i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1870-x.epdf
/ H! O+ X; [7 k文:叶翠文- m2 C8 q, o$ F1 K4 [, M6 g9 g2 ^$ q. L4 K
排版编辑:刘雨婷
9 j e0 |- t5 }' O I5 R责任编辑:陈浩( H. e, D/ S1 ~" |* Z& W
审核:高楚清
1 R/ ^" r. d$ R+ g+ x- z0 j" U& G9 ~) z- Z0 D5 R9 @! n8 v
<ul><li id="257G1KOQ">
N: t6 e3 ]8 ^, A6 e& `4 t# N
' l3 k/ p# I7 T: I+ b1 ^+ M. ^
<li id="257G1KOR">
- m6 a5 e* Y( P# V9 S% [! }' R
" m# K0 W0 O9 z; ~& R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1 D$ m& J6 q! I( |+ ~% R' Y(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