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海洋碳汇分类标准编制启动!

[复制链接]
2023年9月7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召开了海洋行标《海洋碳汇分类及代码》 标准启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集美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国内知名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海洋碳汇分类的标准名称、草案、分类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i6 K4 U" G7 ~5 L

% X2 {4 I! i  ?6 X

% S; J9 r) j$ g1 N8 c0 J" p  B: ^1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5 ^8 Q  R. U$ O  S; a4 p$ J. C: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 H: e  H$ v  s4 a7 U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q8 b8 j( D) S% C7 d- z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海洋一所副所长王宗灵、科技处副处长曲凌云与30余名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参会,海洋一所海岸带中心主任刘大海正高级工程师主持会议。
' E( S5 d; Q  q) H) f2 ]8 t- A& o5 X9 b- _* |+ u7 h4 e
  王宗灵副所长现场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随后谈到探索构建海洋碳汇分类体系,深入推进碳汇信息分类编码工作,是积极响应“双碳”行动号召、实现深度可持续减排的现实路径。
3 s, p) B2 K2 R5 m* {, B+ Z4 N! C
) |  i' l9 H9 |; o( A  R
  会上,标准负责人刘大海正高级工程师对标准编制的背景作了简要介绍,自2009年《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发布以来,海洋碳汇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碳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碳汇涉及多个产业、技术领域,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实现信息表达、交换、集成和管理的前提。但当前学界对于海洋碳汇的分类编码尚无统一的标准,细化到三级分类有很大难度。正因如此,对海洋碳汇进行分类和编码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随后,《标准》编制组对标准的工作方案、进度安排进行了具体汇报。
& ?; f; j1 K( n- D! a) N) }
9 Y2 K( |" G( H( d. ~  q( h! ~
  与会专家就标准编制工作给予了充分指导,并组织展开了深入的交流讨论。讨论过程涉及海洋碳汇的定义、外延、海洋碳汇的分类思路等方面。专家指出,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关注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碳汇工作、针对国际履约(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的碳汇体系构建等方面,切实提升对海洋碳汇分类工作的科学认知。这些建议将为做好标准的后续编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

" Z, H4 n1 w& e( i) d1 F
! S/ V$ d' m1 }+ ?# ~( G  《标准》的编制工作由海洋一所牵头组织实施,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厦门大学、国家气候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作为我国首个碳汇分类标准,《标准》制定工作对开展海洋碳汇调查、监测、模拟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夯实海洋碳汇管理的科学基础,更好服务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科技力量。4 L  w7 H' Q/ m
; j/ c0 B9 Y2 S% R

6 f( \# g% a5 \- N; d6 Q# u5 O

: M$ v% s4 |) n6 k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源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d6 U  o/ U3 [4 s1 f2 N排版 | 数智海洋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1 O4 v# k1 D5 N! E) t" p

6 S" x. l8 \# a/ g该文章来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j86k6ro39i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