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潘伟——将救助飞行视为最崇高的事业

[复制链接]

. u( S9 |8 f2 u, s$ Y
% M4 j3 H+ i; A9 W8 l( O; W0 u
7 H5 ]# k6 d8 M( k/ T( i| 潘 | 伟 |
7 v: E/ \" ]# H9 t. y( ^  {  i9 f5 u7 r2 ~2 {3 e9 w0 B# ^( A
[color=rgba(0, 0, 0, 0.9)]头戴一顶大头盔,身着蓝色连体飞行服,坐在直升机驾驶舱内的潘伟脸朝右侧微转,神情中充满坚毅,肩章上鲜艳的黄色四道杠显示出他的机长身份,也代表着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这是潘伟的微信头像,也是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7 _( K: y* g3 [9 K, o1 n% X

. t8 |& h7 n3 t. H) V0 M4 F6 z# O# ~- q  I- w+ d+ W" N3 H3 ?, \% |, N
他曾是直升机队大队长  42岁由军官变身学生学习救助飞行
) D& v0 x. x4 w5 T# Y7 @

( y+ m- c, _0 ^/ e5 W* ]面对香港教官“你不适合飞行,改行吧!”的判定5 Y8 i' h+ b' c9 c* n
他逐词学习,最终把上千页的英文资料全部翻译成了中文
) l( Q) h  F7 p3 E/ w  k6 E他说:“我们在飞机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着头、挥着手,盼着我们,想到他们在风浪中渴求活下去的眼神,我觉得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7 q0 ]. W0 N- Z4 [
: h  Q, V! M/ O7 ^
400余次驾机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救助500余名遇险群众,创造了我国救人脱险的最高纪录
" Z: `0 D, x! ~% `本期海洋人物,我们一起走近我国首批自主培养的飞行教员机长——潘伟
" r1 H+ I: Q7 F" s) I* [
3 c/ N4 @& N4 T- JPan wei6 r  |/ p% `8 K% f

7 m' V# o! g$ [* M; m1 g  _, a& Q7 |9 O  G; {( C) t
2003年,从空军转业的潘伟放弃了商业公司的高薪聘请,来到交通部救助打捞局,2005年调至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任救助机长。作为我国首批自主培养的飞行教员机长,10余年里,潘伟不仅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驾机成功救助500余名遇险群众,演绎了一幕幕绝境中拯救生命的奇迹,也见证了我国海上救助飞行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 m* m! w. h9 N3 O: r; i) g! C( B

& ^; }7 y8 R: ?; R$ f8 D“十几年来,这支队伍无数次在危急关头‘逆风而飞’,在惊涛骇浪中奋力挽救了数千个生命以及背后数千个家庭。可以说,我们做到了不辱使命,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此后,潘伟任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简称部救捞局)总工程师,虽然已离开飞行救助一线多年,但谈起救助飞行队的故事时他依然饱含深情。 6 T5 E, m3 Y1 x5 q
1 T! o: Z1 |+ q8 t' r$ }+ ?
7 K: l$ O4 Z. ^% @- k  w
潘伟先后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授予的“海上特别勇敢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交通运输部授予的“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L# x3 j0 p" Y" a5 e
( Q# U! |* X% G6 a
9 T5 R7 K5 c2 i7 f5 Q
在2009年“全国海洋宣传日”上,国家海洋局评选出新中国成立60年“十大海洋人物”,展示建国60年来为海洋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海洋人。潘伟就是其中之一。

( }: Z0 `9 S+ _8 o, j6 r9 m9 t) L  J& B, G# K( _$ D+ L
& i6 |$ J( d! ?8 U
[color=rgba(0, 0, 0, 0.9)]
2 N: |2 [% X4 l5 B9 R2 ][color=rgba(0, 0, 0, 0.9)]风大,浪高。蔚蓝色的大海发起狂来,瞬间就变成了吞噬生命的“死神”。但偏偏有这样的勇者,为了遇险者生还,他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在风口浪尖上“舞蹈”。“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的了。”一句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消解了他人心中所有的疑惑。
/ m2 z0 C/ `0 e4 s01
2 f# v$ x5 O! `; G* {“我们天天都在演大片”[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烟台市长岛县砣矶岛居民王维利对2016年3月12日这天终生难忘。怀胎十月的她突然羊水破裂、胎儿被脐带绕颈。岛上的医疗条件有限,超过9级的海风阻挡了出海的船只,情势危急!
/ Y5 t2 F) `# b+ `% C+ h[color=rgba(0, 0, 0, 0.9)]“叮铃铃……”在与长岛县隔海相望的蓬莱市,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值班电话急促响起。换装、登机、起飞……潘伟和机组成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砣矶岛施救。如今,两周岁的女儿活泼可爱,王维利心中只有感恩。“听见直升机的声音,命就有救了,本来早就给孩子起好了名字,我们又给她改名叫张知恩,要她永远记着知恩图报。”4 L% m( ]! L- w6 C1 i: i
[color=rgba(0, 0, 0, 0.9)]这样的救助,对潘伟来说只是“常规操作”。更为惊心动魄的,则是救援大风浪中的遇险者。方圆7.7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湾,是我国航运最繁忙的海区,但海况却极端恶劣。
) ~$ _( p4 F: ]& \, |, f; ^) c$ o# K/ g4 f
2022年9月4日,“琼昌渔20318”突遇强风,船舱进水,12人遇险。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副队长、运行主管、教员机长许凡带着机组成员前往现场救援,救生员正通过绞车到海水中救人。[color=rgba(0, 0, 0, 0.9)]2005年10月21日,时任救助机长的潘伟迎来了在飞行队的第一次救助任务。在烟台开发区夹河口海域,一艘渔船像树叶般在风浪中颠簸,眼看就要倾覆,两名渔民危在旦夕。10级的狂风中,直升机被吹得不停摇摆,救生员在空中荡起了摆幅达十几米的“秋千”。好不容易登船,钢索却被渔船桅杆缠住,直升机随时可能被拽入大海。切断钢索,这是常规的处理方法,代价则是救生员和两名渔民的生命。
- Y/ \, Y- g1 l5 Y0 J9 @2 c- Y: I! Z( `
/ y& I7 {* U6 E6 E1 r" }. N
[color=rgba(0, 0, 0, 0.9)]“不能切,再放钢索!”“将绞车内的钢索全部放出!”……潘伟不停地发出指令,并让绞车手引导他操纵直升机逆时针绕着小船解开钢索。在钢索解开的一刹那,救生员和渔民一个翻滚跳到船外,迅速被直升机吊起。
! Z9 `1 T$ [0 t# s- C- E) |[color=rgba(0, 0, 0, 0.9)]2005年11月底,正在上海高东机场值班的潘伟接到救援指令,一艘工程船前一天夜里在江苏启东东部水域翻沉,8人遇险。机组迅速备航出发,抵达事发海域后即刻展开搜寻,“当时天气很冷,水面温度只有零上几摄氏度,我们到达现场时已经距离事发时间过去10个小时了,整个机组都觉得找到生还者的希望极其渺茫。”潘伟回忆道,但为了不放弃任何一丝可能,作为副驾驶的潘伟和机长商定,搜寻至油量最低值时再返航。就在搜寻时间还剩最后5分钟的时刻,潘伟突然发现前方隐约有个目标,待直升机飞过去时,他看到水中有个人向上挥了一下手。“那人还活着!”潘伟激动地喊出来,随后直升机悬停,救生员顺着钢索滑下,几经周折终于将遇险者从生死边缘救回。
7 s, r  l" r& o- o5 m[color=rgba(0, 0, 0, 0.9)]“救活了一条人命啊!”潘伟感叹地说,之后整个机组兴奋了好多天,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这项事业了不起从而也想着要加快提升专业能力,能去救更多的人。
  h! p; E! ?0 P! ^" g) w- c1 S& K8 p[color=rgba(0, 0, 0, 0.9)]海上救助飞行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难度、高标准等特点,用潘伟的话说,每一次救援都像是踩在刀刃上。
, a; C" y% A0 p+ C  j  k  @# z4 p
0 c/ c) m- w9 n( p2006年1月21日,当年春运开始的第8天,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绞车手、救生员曹煜在辽宁兴城菊花岛附近,成功救助20名遇险人员。[color=rgba(0, 0, 0, 0.9)]每次看完救助过程的视频记录,潘伟都爱开这样的玩笑:“我们天天都在演大片儿,美国大片是电脑特技做的,他们只能是逼真,我们却是真的。”# u+ U5 U: f  w: G  U  [/ ]

& Y  N/ E( W1 ^" y% I[color=rgba(0, 0, 0, 0.9)]而救援队员们的双耳因长时间受强噪音的影响,经常嗡嗡作响,有时他们一天要从早飞到晚,最多一天要完成5起任务,双手因长时间紧张劳作而不停地颤抖。
1 l/ r+ P- l0 s[color=rgba(0, 0, 0, 0.9)]自2005年以来,潘伟已在海上营救500余人,创造了我国救人脱险的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救人第一人”。7 M! S& N8 [+ {/ N
02
7 h7 U& H8 `- z/ t, T" ~2 d8 W; Q“化险为夷,绝不是靠侥幸”“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句誓言,牢牢地刻在潘伟和同事们心间。然而,很多人心中却有这样的疑问:如果你们连命都没有了,又怎么能救别人?[color=rgba(0, 0, 0, 0.9)]“自己安全,又能把人救出来,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潘伟多次给出同样的回答,“生死就在一线间,这个事业需要这种精神,支撑我们在每一次危难时刻千方百计地把人救出来。”
" {, G, Q3 ]  q; [4 A
2 o8 x- p0 W9 k' H3 u3 j& @5 P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救助遇险人员。交通运输部供图[color=rgba(0, 0, 0, 0.9)]2007年4月30日,在威海东南海域,一渔民重度昏迷。将近300海里的距离,远远超出直升机昼间110海里的救助范围。经过仔细测算,潘伟和队员们决定冒险一试。一路艰险,直升机到达救助海域时只剩10分钟的作业油量。由于登船空间小,船体剧烈摇摆,救生员几次都没有成功。这时,直升机可供作业的油量只剩最后一分钟。: f, [  ]4 s( ?! O# D
[color=rgba(0, 0, 0, 0.9)]潘伟急中生智,让渔船停船、减速,利用船头还没随风调向的瞬间登船,用救生套直接将伤员救上来。不等救生员完全进舱,潘伟就操纵直升机迅速调整方向,顶风返航。
( ?% J, n/ e2 u( t0 [) S  F[color=rgba(0, 0, 0, 0.9)]“飞机落地时油料几乎耗尽,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后怕。”每每说起这次经历,潘伟的心情都难以平复。“很多时候可以化险为夷,绝不是靠侥幸,而是靠科学的办法和团队的合作。”
5 Q* r- q% ]" s[color=rgba(0, 0, 0, 0.9)]“恶劣条件下,既要保证有效救助遇险人员,又得保证机组安全,就必须练就过硬的看家本领。”从一名空军飞行员成长为北海第一救助飞行教员机长、飞行队队长,潘伟投入了满腔的热情。2003年,潘伟从空军运输部队转业,进入救捞系统。为掌握救助直升机驾驶技术,他的床上、桌上、卫生间曾贴满专业英语词汇纸条。在他的努力下,包括3个飞行救助基地和24个临时起降点在内的覆盖渤海湾海域的陆岛空中救援网络初步建立。他还先后培养了5名机长、4名副驾驶。
. r+ R5 p! C0 D3 [  e9 o1 l9 F: \
& D" t9 j! |, W% ]' z$ w1 e
[color=rgba(0, 0, 0, 0.9)]2013年5月27日,在山东烟台芝罘湾同三轮渡码头,获救的被困渔民走下直升机。

7 X$ h. W$ g7 S; W# X5 u  x2 C1 @& W' z[color=rgba(0, 0, 0, 0.9)]“当初做这样的职业选择,不能说怎么高尚、怎么超前,我是个普通人,只是在特殊的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面对越来越多的荣誉,潘伟出奇地淡定:“我的思想也在慢慢进化,那些被救助的人们也感动着我,让我不再有什么抱怨。”. n8 q3 u! f$ D8 I) b' Q
039 |) `7 k# G& I5 {
“他是一个温情的男子汉”[color=rgba(0, 0, 0, 0.9)]每一年,除去在外开会的时间,潘伟有300多天坚持在机场值班。远在东北老家的父母年事已高,但潘伟却不能守在身边尽孝。救助任务繁忙,他和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很有限。父母打他手机,不是不在服务区就是无人接听。- v8 C- L- x  f( j
[color=rgba(0, 0, 0, 0.9)]为了让潘伟安心工作,妻子吕桂荣提前办理了退休。“干这一行真是不容易,我为他担心了半辈子,有时候天还没亮,救助电话就打过来了,他穿上衣服就走。他走后我肯定睡不着,等他执行完任务落地了,心里才踏实。”5 b, v- w5 r* ~% w
[color=rgba(0, 0, 0, 0.9)]潘伟坦言,这些年自己是救了不少人,可是也对不起不少人。“尤其是对父母、对妻子、对女儿,都心怀愧疚。”6 o3 ]5 j$ o5 I; m7 v
[color=rgba(0, 0, 0, 0.9)]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潘伟与队员们却是朝夕相伴、亲如兄弟。每年初冬和来年初春,是黄海、渤海海域的事故高发期。多少次,潘伟和队员们顾不上吃饭,带几块饼干、几瓶水就出发了;多少次,他们从早飞到晚,一天最多曾完成5起救助任务。严寒时节,强大的寒流将他们全身冻透、手脚僵硬。而到了盛夏,他们又要穿上厚厚的防浸服,在座舱内忍受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
+ q8 ?& ]$ Z' T1 ?. p' A* r% ~% a' H# N. _5 y1 I6 M
[color=rgba(0, 0, 0, 0.9)]“飞行救助是团队作战,我们一起出去,就要一起回来。”潘伟说,个人的力量再大,没有队员们的支持也做不成事。“我们就是一个整体,目标是一致的,感情是深厚的,谁也离不开谁。”
3 {, w7 a3 W+ u3 h; Z5 s[color=rgba(0, 0, 0, 0.9)]每次跟潘伟执行任务,救生员王浩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我们在一起,说是生死兄弟一点都不为过,一起痛过,一起笑过,他是个温情的男子汉,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替别人着想。”
7 L0 f8 ^; G0 g[color=rgba(0, 0, 0, 0.9)]潘伟希望自己能写一本书,把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悟记下来。“海上飞行救助在国内还是个新生事物,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我多付出些,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就能缩短这支队伍成熟的时间。”6 B& X( K" v5 v! Q) p9 }* }
[color=rgba(0, 0, 0, 0.9)]渤海湾每天有上万条船舶穿梭。天气突变时,交通运输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就要准备工作,潘伟会立即带领救助队员出发。他是机长,主要任务是控制飞机悬停在海面上,救助队员拉一条钢索滑下,带上遇险者升空,每一次营救都是一场生死赌博。“我们在飞机上能看到的,都是船上的人仰着头、挥着手,盼着我们,想到他们在风浪中渴求活下去的眼神,我觉得就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将他们救起来。当我将濒临绝境的遇险者一次次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时候,我会感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特别值得,因为世界上没有比救人生命再崇高的事情了!”潘伟说,“想到他们的眼神,我觉得自己不能不去。”) X% H6 V4 i: B
[color=rgba(0, 0, 0, 0.9)]丹东抗洪救灾任务中,他带领整个机组千里驰援,在峡谷地区驾机绕飞穿云,3天之内飞行20架次,解救遇险群众38人,其中包括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从东营海域一艘即将沉没的货轮上营救14名被困船员时,面对风速较大、气流不稳的情况,他在难船30米上空稳稳地控制住直升机,果断采用高空引导绳实施救助,连续飞行长达7小时,终将遇险人员全部救起,救助任务飞行时间之长、救助人数之多,在当时创造了我国海上飞行救助的纪录……% P4 z/ ~% O0 ^5 z) n
9 n0 ~* d  M; S" m- ]
          2013年1月6日,北海救助飞行队6日成功救起一海上作业断臂渔民。
[color=rgba(0, 0, 0, 0.9)]! h' v- k) b$ }  }( [" {+ c/ N2 y% x$ u
04
: ?/ @$ y4 A  B8 n& ^( P( h+ M和中国海上救捞事业一起成长[color=rgba(0, 0, 0, 0.9)]1979年,潘伟由高中被选进空军飞行学校,一路走上部队直升机队大队长的岗位。2003年,中国启动发展海上人命救助事业,时任交通部救捞局局长的宋家慧将潘伟从部队挖了过来。2004年8月,潘伟来到东海救助飞行队,跟着香港政府飞行队的机长学习救助飞行,42岁时,由军官变身学生。
, q0 n- j& a, D, h9 U- a3 ?9 B[color=rgba(0, 0, 0, 0.9)]3个多月过去了,老师找他谈话:“你不适合飞行,改行吧!”如同一记闷棍打在潘伟头上,他脑子一片空白,本能地反问:“为什么?”“你能力不行!”老师严肃地说。潘伟血涌上头,浑身颤抖,跑回宿舍,觉得没脸见人。闷在屋里30天,他找到了教官认为他“能力不行”的症结。和救助飞行有关的资料全是英文的,他却一个字都看不懂。他决定从“直升机”这个英文单词学起,用数码相机把不认识的英语拍回来后再翻译,终于把上千页的英文资料,全部翻译成了中文。在多次向教官恳求后,教官终于重新收他为学员。2005年5月,潘伟获得了救助飞行副驾驶员的证书。2007年下半年,终于拿到救助机长的证书。3 B  |$ ^; t; w& t8 A
8 o: Z1 Z( V/ ~# Q
[color=rgba(0, 0, 0, 0.9)]潘伟记得,自己转业之初来到救捞系统工作时,救助飞行队刚组建不久,仅有两架刚从美国引进的S76C+中型救助直升机,机场200米的跑道无法满足救助直升机滑跑所需的长度要求,从国外请来的飞行教练一看跑道的长度就不干了:“200米太短了,不安全!”9 u6 d3 h* }" f5 U
[color=rgba(0, 0, 0, 0.9)]“当时飞行队没有驾驶技术过硬的救助机长,也没有机务、航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的两名飞行员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之前是开战斗机的。”潘伟说,救助直升机需要适应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超低空飞行并执行救助任务,配有专用救助器材,技术要求高,整个运行系统也非常复杂。于是部救捞局想通过当时国内通用航空托管公司代管,可这家公司主要负责陆路运输,并不懂海上救助。随后,他们又找到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简称香港飞行队),双方商定,内地的救助飞行队向香港学习。而他本人也主动提出申请调离机关前往一线,直接承担救助值班任务。
& ]" a( W+ Z% Q3 e# j' m[color=rgba(0, 0, 0, 0.9)]作为海上救助打捞的“国家队”,中国救捞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专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遇到各种急难险重的救助任务时,当其他救援力量束手无策时,我们这支队伍能够冲得上去,救得下来,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潘伟说。+ X' J% x* e1 P6 q+ D
[color=rgba(0, 0, 0, 0.9)]对于飞行救助安全,潘伟总结出三点经验,一是坚持对标国际先进;二是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三是强化实战训练。因为飞行运控管理不同于一般管理,标准要求高、程序性要求严。救捞系统擅长船舶管理,对于飞行队的管理,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注重学习香港飞行队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了20多部规章制度,全面推广安全管理体系(SMS),同时还自我加压,积极向民航管理靠拢,主动要求纳入民航管理体系,接受民航的规范、检查和考核。”他说。
0 @# w% P# g) b3 ][color=rgba(0, 0, 0, 0.9)]多年来,救助飞行队依托严格、科学的训练程序,在能力建设上不断突破,完成了从昼间简单气象条件到昼间复杂气象条件救助的转变,初步具备夜间简单气象条件救助能力;“舰载机”技术形成应急能力,并成功应用到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应急保障任务中,把飞行救助由近海推进到了远海。
. c; A# a! n8 T$ X' K) K7 f0 j% U+ K4 q+ }4 h% Y, ?) Z6 m
[color=rgba(0, 0, 0, 0.9)]2012年8月4日,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成功救助24名被洪水围困人员。
9 U0 ^$ M, I" `9 F6 j1 ~. f+ S
[color=rgba(0, 0, 0, 0.9)]在致力于海上人命救助的同时,救助飞行队还创造性地在全国沿海建立了陆岛救援网络,发挥海岛在重大救助中的跳板作用。实施沿海空中巡航救助联动,探索性地开展森林防火、医疗救助、高速公路救援和港口应急救援,以及在汶川地震、辽宁与湛江抗洪抢险和重大政治、军事保障任务中,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和顽强作风经受住了一次次检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7 J- r' _* b3 B9 QEND
图文来源:
1.
劳动者之歌——潘伟[EB/OL].海大救捞,2018-10-03
2
.
2014感动中国候选人物 | 潘伟:海上救助队长[EB/OL].感动中国,
2015-02-03
3.王楠.
在风口浪尖“舞蹈”,从绝境中挽救生命,他将救助飞行视为最崇高的事业[N]. 中国交通报,2018-12-13
编辑:德 福   校对:李维杉   审核:采 悠

( x& S, v) E; X1 o" D! W) G

$ a+ I2 l3 S4 p# u: e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3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