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的根本宗旨是为从事海洋技术及其装备研究的单位和研究人员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交流海洋技术的学术与应用研究成果,探讨海洋技术发展新趋势及发展目标;探讨开展合作的方式,共同设计承担海洋技术领域的重要科技项目,交流海洋技术类专业建设经验。
' y( J# Z7 R# q1 p# b$ m& S+ M大会分设《海洋传感器与海洋观测技术》《新概念潜水器技术》《水下光学与智能视觉技术》《海洋“双碳”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极地海洋技术》《水下动力推进与能源供给技术》《海洋能源安全与装备技术》《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船舶海洋高端装备技术》《海洋能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评估技术》十三个会场邀请到海洋领域的专家们出席会议并做专题报告。( J3 U8 L% ?$ k0 T: l* X
第六分会场 极地海洋技术
/ d" S# M; k( R' [, ]2 Z+ l召集人:孙波 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孙宏斌 教授(太原理工大学),
Q6 r/ R ^* L1 u: V9 h$ F8 ~陈立奇 教授(集美大学),
5 {/ J" C; G S8 t7 V& k9 M程晓 教授(中山大学)! W$ }. ~" \* A3 {
) \: z9 d: e& @* I( J( K; j9 s; I" b
联系人:王杭州 副教授,hangzhouwang@zju.edu.cn" S5 P# }* W8 I& d- x5 G
分会场内容介绍. j: W- w( B6 a5 L0 |: t* V* E
考虑到两极在全球气候系统、海洋物理化学过程、以及生物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极地海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本分会场召集集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的多位海洋领域知名专家开展专题报告。重点围绕极区海洋大气化学、极区物理海洋、罗斯海生物生态系统、极地海冰以及清洁能源等研究展开研讨。重点解决海洋大气化学观测、流量观测、海洋生物习性、海冰遥感等方面的技术研究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主要技术议题:极区海洋大气化学观测工程技术、浮标/潜标观测技术、生物观测技术、遥感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数值模拟技术。
2 J) j. \# z( G N邀请报告及报告人简介
% D4 q/ Q: n5 KPart.
0 n8 m2 `6 _# M _) t. V* q8 e17 d; h: d, c; d# k0 l; }- s
报告专家:陈立奇 教授(召集人)
3 y, l- A9 ~3 E6 N6 V* @7 g U W
' W H8 L2 \* Y, [* n$ [9 m报告题目:极区海洋大气化学及其观测工程技术进展5 E, E6 p" H; m2 F2 ~
& L. F# z% {& {5 L. t5 ^6 w
- t2 \" b& h9 y- w e# c
专家简介:陈立奇,男,挪威极地科学院(NVP)院士,集美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院名誉院长、讲座教授,中国极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极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极地研究》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和中国极地考察工作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出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首席科学家。
( h& F5 ^; E' ~8 f/ [
3 O0 u! Z$ u. a6 @先后主持和实施了国家科技专项、国家社会公益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极地考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等。在国际著名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气候变化》以及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杂志发表论文近300篇,编著18部,1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其中特等奖一项、一等奖6项)。
1 c3 J! S w5 h; n; jPart.
4 b0 M+ |9 S4 Q; m- i3 t7 ?2
( m. {7 ~3 T* t8 Z5 ]. Q7 k( F4 }5 `: J: t报告专家:赵进平 教授. R( i! L2 K, I0 B1 I
报告题目:基于潜标观测的跨越莫恩海脊的流量研究
3 M* A: o/ N+ s i7 V
s; [9 I+ A9 O) D! Y& {: \# u: I# n S
专家简介:赵进平,男,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际海洋物理科学联合会(IAPSO)中国委员会秘书长。0 ~5 o) _4 O1 |6 L# N6 i: p4 z* ^
1984年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成为考察队中学历最高的考察队员。1995年参加中国民间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靠滑雪和狗拉雪橇到达北极点。1999年参加我国政府组织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2003年参加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担任海洋组组长。是我国最主要的北极科学家之一,研究成果主要有:发现了北极涛动核心区,定义并确定了北极涛动的空间变化,首创了北极涛动空间变化指数。首次在冬季进行了人造光源的实验,开创了对光在海冰中侧向衰减的研究,第一次给出了光的侧向衰减系数。这些重要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此外,在北极次表层暖水、北极中层水增暖、北极环极边界流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正在构建北极海、冰、气能量转换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等的支持。
/ I. x, H+ o J8 B( jPart.
5 ^! D$ `. X- K0 f32 |% t* S4 F% ~2 D! v2 X+ _ A" k7 m% K
报告专家:周朦 教授
A* g2 U% |0 f报告题目:罗斯海生物种群习性研究及监测
3 I: T u! @& q* ~0 D3 V4 V: L( G3 K7 N! A3 B; v, n
) ], j/ {" P9 G; ?. _+ K8 S( Q专家简介:周朦,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中任何有趣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海洋过程,气候变化,及相关的数学理论与观察方法。曾获1992年美国海军和科学基金会南极工作勋章,2007年欧盟居里夫人人才奖,2009年法国科学基金会优秀领队奖。曾参加和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了12次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航次、8次亚北极海的科学考察航次,10余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等海域的科学考察航次、和2次中国973计划南海陆坡项目航次;参加、组织和主持多个美国、欧洲和中国大型综合项目,例如美国东边界流项目、南大洋JGOFS、东北太平洋GLOBEC、南大洋GLOBEC、南大洋自然铁和生物结构演变项目、南大洋磷虾和鲸鱼耦合研究项目、挪威陆架浮游生物习性项目、挪威陆坡资源和气候项目、法国地中海观测系统计划、法国自然铁和碳通量项目、及中国973计划南海陆坡生态系统项目。0 F$ m! ^. } E' M5 t: \
在海洋学科的主要科学贡献包括:1)揭示物理海洋表层对中深层海洋的驱动过程,2)平流、对流和混合与营养盐输运和生态系统响应过程,3)生物聚集过程、习性及其数学理论,4)陆坡和陆架区生物种群的输运过程,5)生物种群动力学的数学理论。) b! z% ~( N* X7 j% t
Part.
) Z5 t; p2 z) X; z8 c' K4
/ V4 I0 |; J& L+ X6 W+ u报告专家:程晓 教授(召集人)
5 @' Q- _& F3 R. h& S6 d5 e! a报告题目:极地冰雪遥感
7 i3 U; {* i* a b. r# ^: b
( a5 |6 H$ m7 Y
2 ^9 U; H C" Y: Z) J专家简介:程晓,男,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先后参加中国第16、22、24和32次南极科学考察,10余次进入北极地区考察,是我国极地遥感领域的领军人才。
- x6 z8 H* ^2 V$ D3 v& l! L长期致力于极地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包括南极冰架-海冰-区域气候系统相互作用机制、极地海冰关键参数反演技术和极地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等,在PNAS、RSE等地学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1 v7 L$ ~0 `; kPart.
) ^+ n1 O* }( f56 R6 V( o, q/ [+ Z& ^
报告专家:孙宏斌 教授(召集人)
! v5 M4 `3 s$ q报告题目:极地清洁能源利用关键挑战与技术思路
. n& J( v7 F! g8 }: s, T0 m' C
9 h$ U) x7 j3 L+ @; ~! x; w8 i) A$ k
, ^. f) u N7 R [% @ x7 Y5 W专家简介:孙宏斌,男,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精品课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负责人。曾任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召集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电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A5 d* g! W+ H/ `/ C
主要从事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2),201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1)。先后入选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IEEE Fellow、IET Fellow,曾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入选“北京高校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事迹宣讲团”,入选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曾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和3)。, n* L+ f, j1 [. X& p, D
Part.
* z/ |' e2 n: E6
' |- r# @% D% y: P报告专家:雷瑞波 研究员
7 M1 [6 u1 J1 U* `, M* s报告题目:北极多学科漂流观测关键技术
% M3 O8 u$ h& N% ^( I- o( O
. b& W& S1 T# x8 b! f, M* Q
$ o! z! A' B3 j专家简介:雷瑞波,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极地海冰物理过程观测技术和机制研究,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7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并获得浦东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22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以第一作者在JGR,TC等等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目前担任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冰冻圈工作组副主席,MOSAiC气候多学科漂流冰站计划中方协调人,海洋学会海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8 r5 @% F2 n6 G' ?7 h$ VPart.3 W% k2 x+ H& \9 A! G# e& J* R
7
5 V9 K5 e0 s# S- t0 e报告专家:庞小平 教授
L1 A7 D! M: _3 n5 K: G报告题目:基于深度学习的极地海冰关键参数遥感反演与变化预测
6 w4 x- Q) q0 A r
$ m c, U" n( w6 Y* i# k* `& u& n' p& K* x( E/ {( ]
专家简介:庞小平,女,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系教授,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制图与应用、地理信息可视化以及极地冰雪环境动态模拟研究等。2001-2002年期间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2002年赴德国耶拿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12年赴北极考察。, `7 y& s# [* I-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测绘项目、国家极地考察重大专项子课题、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及相关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主编出版各类地图集10余册,出版专著6部,在遥感城市制图、极地海冰遥感、极地GIS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测绘局有些地图作品奖等奖项15余项。3 F( t7 C/ d! _) d2 l, A7 e" c% `
Part.4 `2 q- \+ L& w" ~6 O2 v
8
( V% B/ o2 h& u. I报告专家:李培良 教授0 m0 s9 ?7 W$ R% [! ~7 L9 I1 _
报告题目: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及其在极地在线观测系统的应用
4 Q' ?6 r7 b+ S$ H) l4 Q! N) m
8 _4 K- i2 C! I+ ?
& F7 V! E$ F1 e1 Z2 k; \- {专家简介:李培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动力过程在线观测和预报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40余项,发明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及相关海洋装备,在我国80%沿海省市推广应用,填补我国海底有缆在线监测技术空白。研究成果得到双清论坛院士主席团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等高度肯定,入选CCTV崛起中国栏目专题;系列研究成果曾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获评2016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上海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9 C0 G0 V! E5 l( \, }: w
Part.8 h: B/ i& @2 Y7 _0 o- G) w
9
1 _: V) m, }1 o报告专家:窦银科 教授1 i/ p8 j' ?! O$ `& L
报告题目:极地野外无人值守观测装置单兵电源及其发展趋势
4 y- C* b3 T# L; W. a
+ t) J: r. J+ ~3 b, Y
# Q5 B6 f; t0 p, a; C专家简介:窦银科,男,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10月、2011年10月曾两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2012年6月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被誉为“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
+ ^' c( E' p# N9 A主要从事新型传感与智能仪器技术、新能源与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研究。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论文二十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七届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 V2 \& d+ x. T0 b0 m, T7 N排版编辑:李双悦
7 p! T2 S8 E: Z, s: M' A责任编辑:沈昱帛# E4 j5 L9 b2 C" {2 e9 J1 x
审核:高楚清
5 s7 {1 N1 Q; h! K( G! _6 F: N% v A+ D" ^- t0 z; _
2 Y% x z. ]4 M! ?0 }' J
- [; i# w1 k$ Z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海洋学院。# e* u3 P8 N8 T; v; l0 |6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