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Y( v8 t. r3 O* |* h( h, d% ^$ c
2023年4月12日《光明日报》
' O r- J; P W$ E: ]- I中国海洋大学:4 z6 ]8 `3 O- D& V8 k: D1 N y
写好海洋“蓝色种业”大文章' D" E4 m5 i4 l6 @0 b% l8 I
记者刘艳杰通讯员冯文波& _8 }0 ]3 d: [" U
“海水养殖动物分子育种平台的成功搭建,将为鱼、虾、贝等水产生物育种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传统 育种模式向智慧育种模式转变,效率更高也更精确。”日前,在位于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的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名誉院长包振民谈起团队的新突破喜笑颜开。3 {8 Y5 x8 o5 c3 M8 y& a) Q. E
在中国海洋大学,广大水产育种人聚焦水产种苗这一渔业“芯片”,接续奋斗、集智攻关,用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让我国的“蓝色粮仓”更安全更殷实。. S% \' r; j( f- T4 ]
! v: q5 l2 r1 a7 k
+ w F) J* w# N8 c9 x
传薪火:矢志不渝向蔚蓝
$ l& k0 w* N8 K' g" |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有一栋名为“科学馆”的建筑,历90余年风雨,愈发厚重典雅。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两尊铜像,一位是我国“克隆先驱”童第周,另一位是“中国海带之父”曾呈奎。他们为海大海洋生命学科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遗传学与育种领域的卓越建树,为后继者开辟了广阔而又意义深远的探究之路,一代代海大育种人沿着先辈足迹,矢志不渝,深耕渔业“芯片”,孕育出生生不息的蓝色希望。) o/ Q5 v: _/ A1 F1 ^+ S3 C
* x( X, ~$ l6 `7 }2 ^ a9 N# w0 T
+ K; x, l B9 |5 F! J4 e# b) K7 \在海大海洋生命学院楼前也矗立着一座雕像,他就是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奠基人方宗熙教授。20世纪50年代,应童第周邀请,方宗熙到校执教,开启了海藻遗传学研究的序幕。他发现和揭示了海带经济性状的数量遗传规律,并建立了海带选择育种技术理论与方法,先后培育出“海青一号”宽叶品种、“海青二号”长叶品种、“海青三号”厚叶品种等海带优良品种,使我国成功跻身国际上实现海洋生物良种培育的国家之列。. k, N) N( b( V
薪火相传,开枝散叶。海带、紫菜、龙须菜、扇贝、牡蛎、鱼类、对虾……如今,中国海洋大学已形成了一支以孕育水产新品种为己任的“梦之队”,奋力书写着谋海济国的新答卷。
: L. r4 D# V5 u; b, q, ^- b a6 ]育良种:打赢“蓝色种业”翻身仗1 P7 I& a3 A r9 M7 S0 _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扇贝养殖业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害,给我国扇贝养殖业造成致命打击。培育高产抗病良种被提上日程,时任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的包振民和团队争分夺秒地攻关。. r) O+ l+ a) u/ j3 M
2006年,凝聚着包振民无数心血和汗水的栉孔扇贝新品种“蓬莱红”通过审定。作为我国科学家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具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肉柱大、抗逆性强、壳色鲜红、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一经推出,就得到养殖户的喜爱,先后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s0 E) c4 s2 v- \: d& X
“水产育种之路,创新无止境。”在包振民和团队的努力下,“蓬莱红2号”“海大金贝”“獐子岛红”“海益丰12”“蓬莱红3号”“海益丰11”等扇贝新品种不断涌现。" E7 P8 ^" I7 m7 u' u
随着我国扇贝养殖技术和良种培育技术的创新,扇贝产量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年产20多吨上升为现在的近200万吨。产量的增长,带来的是价位下行,曾经的海珍品,如今已走上寻常百姓的餐桌。“这是最令人自豪的,因为我们的努力,中国老百姓得到了大量高品质的蛋白质。”包振民说。1 k0 F/ o- D4 x" l
" L' _/ f. {+ v* R& ?/ J# M, o9 s6 W7 H; P
包振民团队还突破了低成本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难关,建立了全球最大、种类最多的基因组综合数据库,使我国成为掌握贝类基因资源最多的国家。! h' u" s, t! h: [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公布审定的水产新品种中,海大科研人员培育的占4个,海大成为本次新品种审定数量最多的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胡景杰教授团队参与培育的金鲳“晨海1号”名列其中。
+ E X% a$ K, C7 m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石斑鱼、花鲈和卵形鲳鲹优质抗逆新品种培育”启动会在三亚举行。作为项目负责人,胡景杰说:“我们将以强海兴海、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致力于打造‘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业创新体系,为海水鱼类的深远海及工厂化养殖提供优良种质支撑。”
8 r" J p1 m: l" N$ U+ H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沿着祖国的海岸线,一个个高端水产种质创制创新平台搭建而起,成为中国海洋大学推动我国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引擎。% p) E0 F+ n' ^# k9 V; ~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将着力破解水产种业‘卡脖子’难题,全力守护‘蓝色粮仓’,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包振民说。
$ V' r+ b( I3 a- ^- ~4 ~" [% W4 n
; ~* }" G* G3 J( Y0 e0 H
/ i4 B4 C! X6 D3 j4 m+ M$ C8 @# C& H% `& Z1 g: j6 O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
/ K; ]- ]) q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