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 K* j( j3 k( c' b y
0 d; o; E# B/ j& h; o# Q2 y2 }! b6 a以科技支撑碳中和碳达峰,建设立体海洋为主题,4月6日,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卫星工程分会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水色遥感大会(原全国二类水体遥感会议)在武汉大学隆重开幕。院士李德仁、潘德炉、蒋兴伟、龚健雅等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必胜教授主持开幕式。
. L, q0 `- I+ P2 G; J) q5 O
" ^% S1 S; D! U+ C李德仁院士致辞。他表示,中国水色遥感大会由2001年十几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300多人,研讨主题从海岸带赤潮监测扩展到传感器技术、水体光学特性与定标检验、海洋与内陆水体水色遥感算法与应用,见证了我国遥感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发展历程,他在会上发布了智能互联网卫星珞珈三号01星的数据,并提出“让水色遥感更智能”的倡议。
! ?( Y, ]; f3 k+ `7 M0 ~+ k+ ~
7 N; P/ `% O7 t# P
+ [- I: i' o- C; {$ [- m李德仁院士
% _/ m% K- t- j2 p% |1 S4 h$ C/ X" @! K- ?) G, I }7 }/ W$ H, o8 C
潘德炉院士作题为《我国激光遥感的发展和挑战》的大会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激光遥感是探测水体内部的重要手段,在海洋测深、海洋地形测量、碳通量观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水体激光遥感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受到气溶胶剖面测观测、传感器分辨率、偏振、荧光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挑战。他希望参会的青年学者相互交流学习,将水色遥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一步向深拓展,为建立起时空剖面测量的适应性、可靠性,推动立体海洋建设不断努力。
2 w5 ]' f/ j7 K/ R( l7 Z0 l: v4 }6 J8 W4 R4 ]6 y/ p, X
4 }3 H: {% k' K2 h7 K J9 E
潘德炉院士
+ E/ q( D# l5 F0 w8 T& C在高端论坛环节 ,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武汉大学龚健雅院士、厦门大学李忠平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宋庆君研究员以“中国水色遥感的发展与展望”为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围绕海洋卫星新技术、水色遥感理论方法新进展、水色遥感观测装备、激光遥感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等议题,探讨了海洋光学、水色遥感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国水色遥感数据与产品开放共享的倡议。! M5 F/ A0 j. _. o* x+ r. r9 q/ j7 K
大会特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刘建强研究员、厦门大学李忠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楚群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何贤强研究员、白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邢前国研究员、浙江大学刘东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冯炼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田礼乔教授等9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分别从海洋水色卫星、海洋细菌、气溶胶大气校正、中国海碳源汇格局与变化、大型海藻固碳潜力与遥感、海洋环境激光雷达技术、湖泊“碳”遥感、湖泊浮游动物遥感等角度,全方位地探讨了水色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监测的应用。6 `. C( U" t/ k- `
# Q: q7 |9 k) R- |# |
& B, e+ P: ~/ ^ i; u* ]
据悉,第21届中国水色遥感大会为期3天,来自全国126个科研机构、高校的360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汇聚一堂,围绕水体光学特性与定标检验、新型传感器与技术、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海洋近岸水体水色遥感、内陆水体水色遥感、水下地形遥感探测、双碳目标水色遥感等7个专题展开讨论。大会共收到61份学术专题报告、43份展报,为增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大会特设青年学生2分钟快播环节,共40名硕博士研究生将在大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杜克平教授等6名专家还将在4月8日开展为期一天的水色遥感理论、技术与观测设备培训。
2 Q/ n5 O0 w: \中国水色遥感大会自2001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1届,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在遥感科技领域权威的综合性学术活动。 y1 I( I/ j; g, p1 u" _6 E
$ x8 P) T5 u t u8 S0 I! O% a+ g4 |
! m6 N1 O' N5 S( Y5 j6 @
2 i6 A) v' I8 r% N8 ^; \信息来源:武汉大学官网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摄影:张涵启、陈新、吴一宁 编辑:肖珊。 g6 \2 R3 n$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