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m9 F" H' F" d
2012年6月15日,蛟龙号进行7000米级海试首次下潜试验。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 H0 r. E* D- Z$ c! J0 l 南海是必经之地,将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家一起下潜;万米载人潜水器2021年下水 7 R8 N, l6 a+ I. G; Y, j5 H
近日,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于2021年下水。
! @: m2 M- i* L, v* d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新京报记者,“蛟龙”号此次环球航行是一次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跟十几个国家进行合作,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并且,还将邀请一些长期合作国家的科学家一起下潜,进行科学考察。 ; ]/ z0 D9 T% w
对于此次环球航行的路线,丁忠军说有两个方案,目前还没敲定。一种方案是从青岛出发,向东穿过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横穿太平洋,然后经过大西洋和印度洋,从南海回来。另一种方案从青岛出发,往南走南海,然后穿过印度洋、大西洋,最后从太平洋回来。显然,这两个方案,南海都是必经之地。 & c! `) c0 H0 W+ Z; w
意义
( v$ M& ]- S+ r- z! ? 保持下潜纪录增加海底话语权
6 n+ F4 U; {) e+ b) x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2年6月,它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创下7062米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潜深纪录。
7 ?" x& A4 f1 `7 \ 7000米是什么概念呢?
' A5 T2 V. c4 P" A% k1 G- C 虽然世界上海洋最深处超过万米,但是平均深度不到4000米,“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可以覆盖全球99.8%的海域。
9 m' `4 p! d; Y( n “蛟龙”号发现了很多深海生物,有的是全新物种。丁忠军说,比如利用化学能的细菌,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地质现象,比如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麻坑。 : M6 x6 t# W) H. J3 v
据他介绍,“蛟龙”号此前重点在七大海域执行了科考任务,在我国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西太平洋深渊海沟区、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热液硫化物调查区,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 * T* ^+ |) d2 l
丁忠军直接称“蛟龙”号是海洋科学领域的大国利器。 + ^) a' Y+ v! F
“蛟龙号的投入使用,改变了我们过去海洋勘查的方式,使我们国家的海洋调查研究在技术手段上发生了里程碑、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开创了新的研究学科,比如深渊科学研究。更重要的一点,它增加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话语权。”丁忠军说。 6 J! \% O% z3 ~- [! p. y
升级 1 T" s! S) }3 e3 x g% X& d6 H) ~
“蛟龙”号明年将交付新母船
8 F: ?% ^" L; Y/ M 自海试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历时55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实现100%安全下潜。从去年底开始,“蛟龙”号回到国家深海基地进行大修和升级。
7 z+ D- q; H' v 记者在国家深海基地工作间看到,“蛟龙”号已被完全拆开,露出金属色骨架。 2 g$ s3 P; D$ N; J2 }% m( Q1 H0 T
对于升级,丁忠军说主要是提升作业性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提升水下定位和目标搜索的能力,要快速找到目标,提高效率;二是提高近底的地形地貌测绘能力;三是增强直接取样能力。“比如将采样篮、机械手进行升级后,可以到更复杂的环境下取样,安全性也会提高。”丁忠军补充道。 5 z4 g- d& e X# H( P
不仅“蛟龙”号要升级,运载它的母船也要升级。“潜水器本体是一个系统,需要专用母船。母船配备一系列支撑它的设备,比如专门的吊机吊它下水,通过配套的通讯设施,将声音、数据传上来。”丁忠军解释。
9 L. E3 r' n7 {( x; u 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向阳红9号。明年,“蛟龙”号将有新母船。 6 \5 M& G4 y7 A, K3 H+ q2 q& x
今年初,“蛟龙号”新母船模型在深海基地展出,资料显示船长90.2米,型深8.3米,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明年3月左右,“蛟龙”号新母船将交付,届时或将同时搭载“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开展协同作业。
5 P1 t4 t1 P" u [7 ?$ ~ 明年下半年,“蛟龙”号升级完成,环球科考之前,“蛟龙”号将有一次科考任务。据丁忠军介绍,这次科考是在西太平洋深渊、马里亚纳海沟、雅浦海沟和麦哲伦海山区,开展科学应用下潜。
, G1 v9 n# z/ P% c" T1 w 揭秘
- ?# x+ M5 l- d* S. Q 万米级载人深潜将实现技术领跑 + r: b. x5 h4 @8 Z0 l9 H
在国家深海基地,“蛟龙”号检修车间中,有一艘1:1模型,供队员训练使用。记者看到,潜水器观察窗的玻璃有十几厘米厚,丁忠军介绍,这个玻璃能承受8000米深的水压。这个玻璃的装配不能有丝毫划痕,否则会被强大的水压挤碎。“蛟龙”号不但有很多科学发现,随着深潜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
$ Y4 }) T+ p$ S$ G1 M& h% a “深水的浮力材料就是一个产业,在‘蛟龙’号研发之前,我们国家不能生产,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生产浮力材料,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当然,还有一些材料依然靠进口,比如缆线、导航设备等,国内也有替代产品,但是成熟度和稳定性还不能完全替代进口。”丁忠军说,“还有一点,蛟龙号项目本身带动了4500米载人潜水器和万米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它们的研发团队以前都是‘蛟龙’号团队成员。”
. O/ j L$ Q2 N4 G" {$ b( ~ 在4500米潜水器上,八九成材料都是国产化,包括浮力材料、配套设备等。
5 j: b4 F2 `6 M0 ]0 \ “我们一直在学习,现在是并跑到领跑的转折期。我们在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丁忠军说。
: w |! X5 H% m& N' S1 N 他说的全海深载人深潜,就是正在研发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预计在2021年完成技术攻关,潜水器系统下水海试。
, h& q4 ]8 ?& m, @5 w# M “万米潜水攻克之后,我们就到了领跑阶段,在大深度载人深潜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可以超过欧美国家。”丁忠军说。 g( |$ q. l" U
■ 链接 5 h6 W+ q8 v: q; N8 n- u$ ^
无人潜航器“海燕”下潜8213米 5 G3 b8 W; E6 D- P3 B4 G( }6 l
记者在国家深海基地看到,科考船向阳红18号静静地靠在码头。在它最近一次科考任务当中,“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到达海平面以下8213米处,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_& o, `1 M. T3 ~9 H4 d2 ]
5月8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探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杨绍琼表示,这是我国水下滑翔机首次海潜超8000米。“海燕-10000”米级水下滑翔机目标是万米海深,这次试验只加装了深度感应器,此后还将测试深海温度、盐度等。
1 j/ W, z X( N" B# k 对于无人潜航器的优势,杨绍琼认为,相比载人,无人潜航器不需要生命支持系统,只要加装一些感应器,即可收集数据信息。并且能够在水里运行时间更长,潜得更远。 7 Z2 P1 t+ k5 S1 Q) E" z* |- J9 f
据他介绍,“海燕”这次下潜和上浮,大概用了3天时间。
) m3 I. s# Y9 P- _/ f “蛟龙”的每次下潜是10个多小时。最近一次马里亚纳海沟作业,一共10个小时左右,作业时间3个小时左右。其间,工作人员会简单进食。 ; }0 a, c% e) X
丁忠军认为载人潜航器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大优势是可以发挥人的能动性,去海底近底勘查。并且可以随时根据海底情况,改变航迹和取样。”
5 w2 F' Z* ?5 r# W. v 丁忠军说,“科学家下潜观察研究和根据图像研究是不一样的,这跟地质学家野外踏勘类似。通过潜水器下潜,可以加深科学家对海洋地质和生物的直观认识。” 7 e+ w, Z7 c. Q; ?. T! A! T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9 U2 l/ x5 D! p+ V1 Z
/ r8 b) a' L/ t3 k3 s8 _' T
$ }; S4 H" _% M( P0 y) c
4 K2 S" Q& g8 y2 v' T
. t& {) \, C, v) }2 t0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