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A; J* H+ P5 }0 @作者
, ?" U' W$ ]3 a曹艳,谢素美,李宁,陈蕾,钟永发
, Y" D; H9 x, n/ G; L! N& C. Q曹艳,谢素美,李宁,陈蕾,钟永发. c3 w( i; e, T
) s1 K& S/ D1 a% s) M
& m }$ o: E2 \$ J6 P
4 L( \$ Q- k) Z7 [7 X$ f虽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但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学者从培育路径、合作发展策略、促进措施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4 d$ v m& k$ r8 n1 c7 h
产业培育路径 2 h% C# e# Y7 G6 q* h% |
近年来,较多学者研究认为大部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新技术的产生而萌芽,从传统产业演变过来的新兴产业较少。通过梳理总结文献,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有以下路径。2 w$ F7 A: y7 l' @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产业为例,通过提高海洋高新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技术产业化进程,才能快速发展。满足市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企业,在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下发展,但在新的需求刺激和国家战略调整背景下,行业技术不断更新淘汰,筛选出真正适合的企业,通过要素投入和优化组合,使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匹配的企业合作融合,提高海洋高新技术的转化能力,海洋新兴产业得以规模化发展。因此在市场需求刺激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不断调整下,海洋新兴产业多次整合,最终形成适宜区域发展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 j- l5 T+ m3 _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此路径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甚至是基于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变革,衍生培育出一批新兴海洋产业,再结合国家战略、市场需求、要素条件等方面,大力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 r3 G. f/ C$ H& `) l! D8 E海陆资源对接融合的保护性统筹开发模式。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如何在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当前需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多规合一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海洋资源和陆地资源需进一步对接融合,尤其是海岸带地区开发岸线资源和海域资源等。因此滨海旅游、港口物流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对海洋生态和环境影响偏小,属于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也是各级部门重点关注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j% V/ Y$ _' s8 P( L
融合培育系统、培育机制和培育政策的产业培育体系。从系统学角度来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体系覆盖范围广。一是构建包括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工具及培育环境在内的培育系统。二是基于流程特性构建的培育机制,步骤包括选择重点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和社会化。三是基于政策特性的政策体系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复杂要素。
, E7 F d/ V' U* o. y1 [; E: `5 t合作发展策略
# c6 O5 v* I& s4 _2 T$ w; |# @作为朝阳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规模发展,当前合作方式多种,具体表现在区域协调合作、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各学者主要围绕以上的合作方式开展策略研究。 g/ X( ^: }6 Q. _5 i0 X7 v7 x4 ^
区域协调合作方面。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沿海区域可探索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合作共享各省市之间的资源、技术等,提高区域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水平。此外海域与陆域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耦合协调度高的区域可作为先行建设区,发挥优势,试点探索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参考;耦合协调度中等区域可作为重点建设区,可探索有关产业扶持政策,提高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弱的区域可作为后发优势建设区,学习借鉴先行区经验,扬长补短,提高协作水平。
# x) j; {, b6 T. n9 V/ z# [6 e产学研合作方面。张艺等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例研究其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特征、演化历程,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实现质的突破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有学者提出在知识产生、开发、商业化等阶段开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建议。一是知识产生阶段,鼓励涉海院校、科研机构协同企业加强产业驱动型的基础研究领域合作,采取的模式主要是科研院所主导,企业为辅。二是知识开发阶段,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涉海企业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并鼓励其自建或与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也可提供研发平台,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总之在此阶段逐步转变为企业主导的合作模式。三是知识商业化阶段,即企业加大R&D投入,将科研机构创造的前沿科学技术孵化生产,在此阶段,可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3 A+ E! s0 k3 N0 |* {6 W; T
国际合作方面。关注和学习国际先进海洋科学技术,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吸收核心技术,是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关键难点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可以节约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有学者梳理总结出了国际合作模式,即建立国际科技联盟,主要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国际海洋组织为主体,合作形式的包括:一是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机构或平台等。二是组成国际专家委员会开展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中试开发-产业示范-辐射带动”的创新链。四是关键领域的标准制定和推广等。具体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海洋产业园区合作模式和资源共同开发合作模式。前者可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入驻园区,后者可通过签署协议协调利益分配,合作开发海洋资源。4 C& [% M" {& J! ]7 n2 S
促进措施
4 K- J+ z+ ? _# o$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扶持其成长壮大,如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协调机制、技术的提高、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公众关注度等,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集中在以下方面。4 s6 m, ~( u2 H, V, C: j
加强战略顶层设计。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配套政策法规体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处理好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出台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充分挖掘内需,畅通内循环,区域间错位发展,避免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 _( H, r5 X4 R7 E建设产业园区和平台。设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工程,先行先试探索产业发展经验。搭建科研服务平台,扶持小规模企业发展。建设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加速规模产业化。深化对外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区。. N) l- B: z1 X6 K
促进产业集聚。通过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或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以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摇篮,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6 X8 A( z) S3 [
加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建设以海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海洋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提高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5 ^+ Q( \- i- m( b" t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辅之合适的金融支持措施。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元化的资本投资渠道。发挥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融资优势,提升政策性银行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匹配程度和支持程度。
# o. @2 W) C/ U- `6 [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明确人才引进手续,完善工作生活服务、人才服务网络与人才载体建设。重点引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急需的国内外优秀人才。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着力培养符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
- i8 j' q5 Y( Y/ Y- L+ b2 h
. S3 y4 T; b$ F
4 m ^2 P! _+ u
$ Z& C* k0 k; f& v% o9 X& D文章来源:节选自《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原刊于《海洋开发与管理》2022-06-22,
3 k/ X4 l" @* V0 ^. Z! e l( E3 j6 V8 O
9 u/ J2 z O1 T& d4 |: T8 S作者:曹艳,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工程师;谢素美,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宁,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陈蕾,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钟永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研究人员# _# t4 H' a0 Y q# G( H$ S
% D! S0 L3 K5 s: l7 P* A
信息来源 | 《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 f" g3 G W9 [( c6 Y7 b6 L- N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j* K; }. t- M) |5 @% u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