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多立方千米的地表水,% D3 |' e }' _* W
97%集中在海洋。; g$ j9 I6 @6 p
地球表面60%以上,
: c* Q/ X9 p% h; f. `4 ]是2000米以上的深海。 A8 x9 O) ^2 i4 R( W8 O4 z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
( D, j- o, z6 W5 p比海洋更深邃的是人类的好奇心。& e; f/ P3 D: d M
依旧少年 ! a$ Q6 z2 @8 t
! L7 n# e; @: C7 h$ {
8 z& W2 P9 Q. h {! \' V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两年的“曝光率”和“网红度”有点居高不下:: ?% @: K* b) }' K; e9 ^
2020年11月,在抖音实名注册个人账号,是第一个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主体账号的院士。1 z4 h# Y! `$ e
2021年3月,入驻二次元社区bilibili,不到半年便成为粉丝逾百万的up主。1 |' ~1 M" _6 l. y7 {& R1 u* h- z
11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 X% c( z# Z: e! D. d3 d1 u! B+ v3 l+ [+ N4 l7 B% v0 w5 N
事实上,在公众视野之外,汪品先仿佛回到了读书时代,心无旁骛地过着“家-校园”两点一线的生活,也依然保有当年的赤子之心。2020年初抗疫期间完成科普读物《深海浅说》;2022年4月居家办公期间又写就《科坛趣话》,他在跋中写道:如果我们这本以讲小故事为主体的科普书,能够对读者的独立思维有所裨益,那就是对作者劳动最大的报酬。 F7 ~" r% }; _
& F: y: C. q9 G; M+ [8 K, a# B: b. h- R, X% D3 J; h7 G
/ [* G- L8 T. M6 ^# f8 A/ K4 t% I$ g0 c) X
6 U m7 o+ m% e6 D: y) y9 A
#$ u6 W5 D4 ]7 ~: N) @
做科普素来不吝时间+ b5 U% d. e9 ?; T
2 f- v2 y+ j4 ]6 X+ I
2021年春天的某个雨夜,汪品先院士在雨中骑行校园的背影照,无意间刷屏全网。那不是下课回家,而是要回办公室继续工作。2020年春天,汪品先因肝脓肿住院治疗。此后,在夫人孙湘君的强烈建议下,汪品先调整了自己的作息表。然而,他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4 v( y4 Q% p( w9 n6 U6 _1 e( u" z
自2018年深潜之旅归来,汪品先院士便不断收到采访、节目等各种活动的邀约,科学家版“老人与海”的故事反复被公众津津乐道。凡此种种,汪先生尽量婉拒,对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而言,时间着实太宝贵了。然而对于科普,汪品先却素来不吝时间。
. K& G* q4 m, I; X% i: B3 _+ L' Z人们都说,汪院士讲科学写科普深入浅出、文字优美贴切、行文风趣幽默、总能带着听者和读者一起思考。年轻的小伙伴们还帮着汪先生把科普课堂搬到了视频平台。“我也就看了3000遍”“这说话太有气质了”“思路清晰,一键三连”“您不服这个气,我也不服”,在短视频平台的弹幕区,粉丝们热烈地表达着崇拜与喜爱。首发视频不到3分钟,瞬时收获317.6万播放量。
# K' p' N; n9 f; o- f i+ _+ I80多岁还能成为这样的“网红”,汪品先很是惊喜和骄傲,“上世纪80年代做一场科普报告,后面要加映一场电影,人家才肯来听;现在有这么多人对科学感兴趣,真的是高兴还来不及!”
( w; d' W5 q) A( s#
3 h3 x- |6 U& m2 j7 ]深海是科普的绝佳材料
4 J: H4 ]* U2 b# e7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十多年,他年年提交提案、写书面发言呼吁加强海洋意识,后来又在各种干部培训班讲海洋科技。在各种场合,汪品先不遗余力地提出中国要向深海大洋进军。这些极具科学说服力和演讲感染力的内容,见诸各大媒体,也成功地“安利”了海洋科普。2013年的《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卷)》和2020年的《深海浅说》,都是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精心编著;2017年和2021年,两度在同济大学开设通识课《科学与文化》,又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科普。“深海是科普的绝佳材料,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深的沟谷都在深海,连最大的滑坡、最强的火山爆发,也都发生在海底。我撰写这本《深海浅说》,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获取深海知识、又能当作休闲读物的科普材料。从深海的基础知识,一直讲到深海的开发利用,说明既不能功利地把海洋当成聚宝盆,也不该用作垃圾桶。”在2020年出版的《深海浅说》一书引言中,汪品先如是写道。这本他花了77天时间一气呵成的心血之作,入选当年度“中国好书”名单。“前几年里,我开了两轮通识课‘科学与文化’,目的是从文化源头来阐发科学的创新本质。同学们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促使我下决心把课程写成书本:第一本从文化角度谈科学,第二本从科学角度谈文化。现在你面前的就是这第一本。”2022年4月中旬,当疫情让上海按下暂停键,汪品先的科普创作却没有暂停,如期完成了《科坛趣话》的书稿。; ^" {4 j2 g9 O2 P/ G1 x) \, p
#
7 [: A9 J+ m) q2 L盼上海建成深海馆
' H; Y' j! Y1 t$ x! |" J5 y! f在他的85后五年计划中,有一个重要的议程是推动上海建设国际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深海馆。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座真正的深海博物馆。关于深海的大量科研成果和最新科技装备,如珍珠般散落在各国研究机构中。汪先生设想,运用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神秘海底世界及其背后的科学规律是可以充分模拟和生动展示的。而上海,拥有主持我国深钻和深网工程的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中船重工702研究所,走南极闯北极探索极地海洋的中国极地研究大本营……打造深海博物馆具有多重先天优势。汪品先院士的这一提议,获得了很多热烈响应。他不仅与上海科技馆团队共同策展,筹划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先行举办一场以深海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的“深海园林”临展,而且被很多希望能成为深海博物馆候选之地的单位邀请参观考察。“希望能看到上海深海馆的开幕。”汪品先翘首以待。# S# I% j/ f/ R" M0 V' H$ r
#* P; `: K/ D# U+ s6 e+ f9 }
希望给予多于索取/ s6 i# f1 b' _- p! S
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的结婚照
! x! J7 B4 C3 ^! G# h6 G7 Z* q. X85岁生日那天,汪品先院士许了三个愿望:“第一,希望能工作到90岁,不仅仅是活得更长,而且能工作得更长久;第二,希望孙湘君也跟我一样健康;第三,希望能看见我们的国家,真的变成世界上海洋科学的引领者。”2021年9月,汪品先与孙湘君还捐出了多年积蓄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用于奖励有志于从事海洋科学及相关涉海研究和技术研发、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和研究获得创新成果、具有科研潜力的同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捐了以后我们非常高兴,更安心了。我们这一辈子,什么东西都是国家给我们的。出国留学的时候,国家连袜子手帕都给我们配好了,我们一直都有报效国家的心思。”孙湘君讲。夫妻俩对这个奖学金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用他们的名字冠名。“如果每个人给予社会的,都能略大于他从社会拿走的,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达起来。我就希望我是给予多于拿走。”汪品先说。7 X) L3 G) M/ f/ Q" U$ L9 y
►►►: X# k( F$ T$ ~7 j# R( Z9 z' i
科学家版“老人与海”
$ M# ~ G7 C- T
! N: Z1 V+ Q( S y* O! b2018年深潜" G j8 T1 `2 ~* t; H" j' C
2018年5月13日,82岁的汪品先搭乘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海器“深海勇士”,下潜到南海西沙群岛海域1400余米深处。冷泉、贻贝、海参和不知名的蟹……“太好看了”;陆地上没有的冷水珊瑚林,西太平洋之前未见相关报道,“高的像乔木,矮的像灌木,宛如陆地上的园林”……“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兴奋得不得了”。他的初次深海之旅,超过8个小时,仍是“没看够”。
1 n6 ~8 o' K6 w8 ^4 u' o! f; K# J$ d
: T- A3 v4 h$ X5 R1 y0 Q# y
5月19日,意犹未尽的汪品先第二次下潜观察冷泉。
- J% d, |1 f0 d( Z2 {' d5 {$ Z* Y4 Y4 l2 @: h, M4 c) u! b5 _
5月21日,第三次下潜,对冷水珊瑚林着了迷。冷珊珊瑚林,是汪品先给那些生活在黑暗底下神秘珊瑚起的名字,“真的就像花园一样,玲珑,曼妙。”/ N. X" V+ N+ o2 x1 @7 Z" T
N5 u8 I9 I/ M/ ?地球表面60%以上,是2000米以上的深海。那些未知的暗世界,在人类灯光照亮以前,便是永恒的黑暗。其中蕴藏着多少资源,又有多少有趣的科学故事,面对深海,人类始终是漫游仙境的爱丽丝。6 j1 v( N8 {# N4 D9 d, a
/ n( \. B% ?: C! n; I
信息来源 | 新民科学咖啡馆& U. ?4 Z. v* Y: w- w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 ?* ^9 l- r B
- o5 ~% ~* n" c, v) B
) M8 h: z: q8 X; q7 k6 v$ {/ n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m! j+ _4 F' Y$ R0 c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