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B2 X/ I F* Q X6 b
原标题:【社论】海底捞“珍”,科技赋能 2 B6 m& Y6 r8 I* ]0 d
% L1 E& _2 Q$ W  7 ?8 G+ x5 c- [7 B
2022年11月21日0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这艘在海底沉睡一个半世纪的古船不仅见证了上海港的悠久与繁华,也将为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 ]) y" u; ?& d& L 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首先,在长江口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多个相关单位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于2015年成功发现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 |9 {8 x- L ?" h% C4 B 其次,长江口二号古船上船货数量巨大,但船载文物脱离原来的环境,很容易发生二次损害。因此,考古工作者不仅对出水文物进行浸泡脱盐,使其达到稳定状态,还会细心地根据每一个器物的独特性来制订后期的保护规划。 6 m9 C3 b( A! t& \- F
最后,要把预计重达8000余吨的水下考古遗址原汁原味整体打捞出水,谈何容易。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联合多家企业组成的水下考古技术保障“天团”,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实施打捞,不仅确保长江口二号古船“无恙”,还争取“连泥带水不漏”。
* o& Y/ B9 |) X# @$ [+ i" P 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全面展现了上海科技创新硬核实力赋能文物考古的成就经验,也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1 v; ]5 l2 d. c5 `; K, O
承载丰富信息的长江口二号古船犹如一颗跨越历史的“时间胶囊”,描绘出一幅清代晚期商船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从目前已经出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相关文物来看,无论是越南产水烟罐,还是东南亚的船体木材,都与国内、国外有着技术、贸易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根据船员的日用器物,专家还推断长江口二号古船当时可能有东南亚籍的船员,从中不难看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不同文明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宏大历史图景。 # d0 l2 g* A& N
201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了19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三星堆“上新” ,沉船“出水”,多项考古重大发现进一步勾勒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今,考古不仅是专业人士的工作,还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凌晨重见天日,但相关消息很快就冲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榜。这股“考古热”“文博热”既展现当代年轻人坚定的文化自信与高度的民族自豪感,也点明考古事业讲好中国故事、倡导文明互鉴的新时代历史使命。 0 D6 _5 F* G" B( j+ l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进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的新阶段。未来,考古人员将在这里逐步揭开古船的诸多未解之谜,也会让更多历史记忆“穿越时空”,与当下相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 L; f- o/ W) X
$ k) _1 I$ W" R1 v
责任编辑:
8 m: J2 C2 ]; h( v+ X# x# T( u Y. ~+ @+ i1 j1 q, \. m9 {
8 ~1 M' J) ]( u" H
+ d& Q- N- h! E$ _# D+ y$ X1 y/ @2 r8 q0 ?3 z"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