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

[复制链接]
+ u( D8 S* C+ ^/ Z5 P, h. V% i
. S! ~# Z" [: p1 l% q3 Q5 H
" G' F* H3 t" L- s: z1 Y& s: x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把国家级的基础研究,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既向学界也向社会汇报。”
& C5 Q& V; I `+ Z
+ `4 F! \% ^- f. _5 g
1 b7 Z$ h5 U# [5 @2 z
$ L8 [3 W- I6 V3 h

原标题:“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亮点成果报告会在沪举行

. B0 x( Z4 }1 `* v6 }/ S

      南海,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

6 R h3 X$ p, M# y% K- m- E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一直有个愿望:“希望把国家级的基础研究,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既向学界也向社会汇报。”

1 c' r3 M) _) y% G: {

8月14日,他的这个心愿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以下简称南海深部计划)亮点成果报告会在同济大学举行。这场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图像来表达的报告会,让在场听众对南海的“生命史”有了全面的认识。

2 i' I9 i2 F0 {& [8 U

两个“突破”和一个“首次”

+ A3 f" D( @" o' C

“计划获得了超越预期的成果,取得了学术层面的突破。”作为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如此评价南海深部计划。

2 Y) I6 h/ [" `# G! ~& C7 F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认为南海的形成过程就是大西洋的翻版,只是规模小、年代短而已。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林间通过视频介绍说,按照大西洋模式,在大洋和大陆地壳的连接处要有长期削蚀的地幔岩,但是大洋钻探367/368/368X三个航次,钻井取上来的却是玄武岩,因而否定了原先的假说。

1 E& i z, y; U6 ]

“南海不是小大西洋。”林间表示,表面看来有些相似,但其实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海盆形成机制,大西洋是“板内裂谷”,南海是“板缘裂谷”。“南海的研究指出国际文献和产业部门实践中将两者混淆的错误,提出西太平洋边缘海是‘板缘裂谷’形成的系列,有待采用新视角、新技术加以重新认识。”

9 {6 O7 [# B C

除了海盆形成的“板缘裂谷”,南海深部计划的另一项挑战传统认识的突破性进展是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

' \( D! k- V3 h" G+ t2 J# W+ ]' F0 T& i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翦知湣介绍说,南海的研究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的观点,指出高纬区冰盖大小的变化和低纬区季风降雨的变化,驱动力的周期性有所不同,换句话说低纬降水周期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由高纬冰盖决定的。

' ^! v1 a& T# R: ^5 S

“其实太阳辐射量集中在低纬区,低纬过程是气候干湿、旱涝灾害的源头,但长期以来不受重视,注意力集中在北半球的高纬冰盖上。”翦知湣进一步指出,低纬海区更大的变化不在表层,而在于次表层水;轨道周期不但有万年等级的冰期旋回,还有40万年季风气候的长周期,当前的地球就处在低谷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预测中应当注意。

6 m! r/ [1 q0 Q, O! }% i2 H

与上述两个突破性成果并列的,是一个“首次”。汪品先告诉《中国科学报》,边缘海很多,而像南海深部计划这样,对于深水边缘海盆地的水、碳循环集中进行系统观测研究的,尚属首次。

( M# l o# X q& C% h2 c2 N

不同学科在深海交汇

' H4 H9 @# [9 v: B. L9 o

南海深部计划的一大特色,在于学科交叉。该计划的设计,是通过多学科的共同探索解剖一只“麻雀”,从3方面揭示一个边缘海的“生命史”:深海盆的形成演变为其“骨”,深海沉积其所含的环境信息为其“肉”,海水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为其“血”。

% T. X9 W `3 p: K( p. B4 D

2011年至2018年,南海深部计划历时8年,又经过2019年的补充、集成,共立项6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32家单位的700多人次直接参与研究,这是我国地学界海洋基础研究规模最大,也是科学收获最大的计划。

% s$ F# B$ J0 l* f- e4 m

8年来,经过3个半航次的大洋钻探、近底磁力测量航次和多个海底地震仪(OBS)阵列试验、数以百计的深海潜标长期观测、4个深潜航次和每年的共享航次等海上工作,以及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和数据处理,对南海深部进行了系统观测,从海盆成因与演变机制,到深海系统的运行模式都取得了新的认识,使得南海成为世界深海研究程度最高的大型边缘海。

1 ~# t# `& @9 o. s

“‘学科交叉’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实施。”令汪品先自豪的是,南海深部计划以科学问题带动多学科交叉,计划立题就要求不同学科在深海交汇,从而跨越了古今界限、海陆界限、地球和生命科学的界限等等,一些新的认识如碳循环长周期的“溶解有机碳假说”也因此产生。

. {3 |, T9 y2 r9 k* n; P+ h

更令汪品先欣慰的是,该计划使我国取得了南海科学研究的主导权,形成了我国多学科结合的深海科学队伍,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3 d# D' {- ?7 x. h. v- M1 r/ D

科学问题的“连锁反应”

, M, \& X- A: x, y5 c7 Y7 B0 W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往往又会带出新的科学问题,南海深部的研究正是如此。

9 q$ F. G( B+ ?( @

南海深海盆地张裂机制的新假说,引出了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共同成因问题;南海深部构造探索的深入,揭示出深海盆四周边缘的多样性,每个都可以成为被动边缘剖析的典型;低纬过程驱动全球气候的研究,提出了水文循环和碳循环一整套的新课题,进一步的研究方兴未艾;巴士海峡是南海与大洋唯一的深水通道,加上深海底部崎岖不平的地形,为深层海水运动机理提供了试验场;已有的观测和研究基础,又为大洋和大陆相互作用下,生物泵和微生物泵的结合、碳循环和氮循环的结合,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地……这一系列科学问题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想去南海“大显身手”。

N' u5 x3 P. M8 y+ J

“在世界众多的深海盆中,南海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汪品先骄傲地说。

$ _; S- _- x2 j

此外,由于8年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南海南部的研究尚待开展。汪品先坦言,只有南北结合,才能取得南海深部完整的图景。

- H7 K* X: Q( K# ^

他表示,我国将组织更强的研究队伍、以更大的投入推进南海深部研究,而且将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效衔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使南海深部成为国际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使南海深部计划成为多学科、多系统科学合作的范例。

# {1 i8 A* Q/ ~3 o+ J) b
# s7 [7 P7 e1 Z7 u
$ P; F: q! ]4 n6 j( d# ^
) o$ w# L- g' G2 @ 1 [7 N1 \+ t, j' G2 c& a # G Y% j. j2 _1 Y0 ^; ^2 H1 u* t& t1 h/ ~, Q' z * c6 n- S1 d* Y, E: c7 @0 F2 s% G1 R%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碧薇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