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 Z! o, Q- [! T+ |' \7 ~1 G9 u
+ O- J- f' F( K! k) C) u6 {
, C8 g7 j5 b8 X, E* {+ N8 b& z % s' x3 ?2 B5 m! f4 `# n5 f
! {; B/ i. q2 r3 ~- K
0 W, E, K% G( n4 `% Y

一、核心素养目标:

6 U( E# @; j% L1 x+ ?3 I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 _( }# B! J8 n# n% @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 p, c, V* D2 h0 S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8 b% X% b4 V( ]: i: S4 M# Z W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 m4 @, e+ b4 i, V# k: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 j9 @; x# \- n6 }. d7 V3 p

教学重点:

7 M% l- E6 m& P ]* @2 B

体验主人公成长的心里路程。

& g& j! Z; S( d, s: ?

教学难点:

8 Y* |% p& Z0 d" n$ k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7 L# U& k6 Z" Q# e$ P8 k* S

三、教学设想

: O- H$ ~8 m: a- R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鸭群、芦苇荡、暴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 m) _8 I. a) A1 u* w3 p

四、教学方法:

; R1 i9 ]: Z# v) p7 d: t

从知识能力上来说,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特征,对小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小说的品读、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理解都比较肤浅。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受应试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宽泛地归纳主题,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审美和深入品读。

}! T, ]! ]: D8 j$ U" N/ W

从心理情感层面来说,初三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感,自我意识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浅表性的特点。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2 B. ~! O& j) X ~0 u# Z

五、教学准备:

3 U3 M0 \; q" q9 q* a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 t0 z! C: N% `4 t

六、教学课时:2课时

6 _5 _$ U' \+ R: ]3 F

教学过程

* J: M7 n, S, K+ o8 Q

一、导入设计

+ B+ z0 g- x2 v) S' J. h% u( Y

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孤独怎么产生的?是痛苦的人时候无人诉说,还是开心的时候无人分享?是拿起来手机看到一堆的号码却不知打给谁,还是一个人去超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散步,一个人搬家,一个人看病,一个人过生日,一个人去做手术?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还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人说“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享受孤独。如何才能战胜孤独,享受孤独呢?诗人说,孤独是美丽的花朵,越是凄凉,开的越是绝美。学者说,孤独是勤奋,有了独处,才能书写成功的篇章。军人说,孤独是错误,孤军奋战,只能让你一败涂地。从作家曹文轩的故事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他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到经历暴风雨后,觉得自己长大坚强了。这是怎样的一段孤独之旅呢,我们一起来读文章。

/ T9 w$ n) |) _* Z8 t& M

二、预习检测

2 |% i2 p% a! O9 U9 K! V0 Q3 y4 Y: W

1.作者简介

# j+ I1 b6 p' I; V: B

曹文轩,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 X7 V; |" V2 v! r- v( l! o* R

2.介绍背景

& X9 x: E$ d! O6 a! r' O I

一心想大财的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购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又从别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了买下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打算放在家中,慢慢地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这天,装满货物的大船行在了回油麻地的路上。杜雍和因喝酒,他的大木船在大河湾撞在了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上、船和货都沉入水中。杜小康失学了,十多天不敢出门了。

! ]- A( I/ q; }+ i, L! |2 L) N

3.文体知识

$ {3 }: U2 B7 k5 k! S' F6 j

文体知识

) M( i6 K' F7 o) {. ^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 H4 Y/ M- O/ c i1 \$ Z, q$ r1 ^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 A# `7 {! ~' ^( l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f8 V3 W: d! I1 G9 [4 A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 f/ H7 J5 ]3 V% S/ Z8 ]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 e2 c$ J4 [3 v `" G2 _! ~

三、诵读训练

/ F J+ X4 ~% j+ H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 d. r# T# c5 A* I: p m, K6 C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 @. {7 y- }$ z3 s; K. K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 j: F2 p/ ~6 L0 g1 Q! E

眺tio望觅m食撩lio逗狗吠fi

, t+ M' B( @ f8 \7 {8 J0 T6 n2 L

撅ju断戳chu(2)

$ \6 D% I% ]- U: Z8 b# j

2.释义

2 `' C( `- D4 J' n1 ~1 G6 |$ O8 p

厚实:丰富、富裕。

' j- P, {2 h) B- h% v

嬉闹:嬉笑打闹。

1 I1 j( [* D3 b! Y% h

撩逗:挑逗、招惹。

! h5 M: ?0 Q0 L& y/ m3 ^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i9 l/ S$ u% t% |% x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

% K w/ _* T8 G: }% [+ _. J

驱除:赶走,除掉。

: U+ Y2 a9 a1 H% e* z3 q" ]: `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 a% S- {4 z" L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 c; B+ i( @( S( f! v1 N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 V/ E' M7 z; o- {" F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8 ^7 r2 c8 E0 w* |$ e

1.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 Z" G- A! F5 `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 i/ t: p5 Q$ A3 ~- X$ w5 ~) \& }" T

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7 m, Q* Z) V$ B" ~4 K* G( G

(1):小说中杜小康面对陌生的自然环境。心理由恐慌、孤独走向坚强的经过,体现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难,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并且使自己在斗争中成熟坚强起来。

1 K8 K* K& U) i; W4 @: M

(2):课文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 x1 }/ K. @! k, O, D

(3):小说启迪我们:少年要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最终赢得了胜利,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长感。

; J* B1 y1 O: f! ]

(4):人由幼稚到成熟,这是生命中的一种渴望与追求。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奋进。

; o2 B' p9 [ [0 }( @& H$ G

3.划分结构层次

3 F' k2 C& T- k0 |% r/ I+ m. O6 _

第一部分(1):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放鸭。

- L& K& W+ W! _1 Y, o! V4 T

第二部分(2-27):故事的发展。写杜小康父子在芦荡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3 Z+ u' r! Q& j* M3 k; F# j

第三部分(28-49):故事的高潮。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荡中放鸭、找鸭。

' f* e* D# {( D% o0 e$ s

第四部分(50-52):故事的结局。写杜小康在芦荡中历经重重磨难后战胜了孤独,终于长大了。

: t; Z' J8 P; n* y, x* i' T+ i

第二课时

! s G# i+ ` I* v/ X. e

一、导入

+ _# _! i( ~$ `9 R7 H2 Q# g1 W

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故事情节,了解了杜小康的心路历程,知道他从最开始的害怕孤独到最后变得坚强。他的这趟旅程中充满孤独、茫然、恐惧等元素,但面对孤独,曹文轩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4 K! V0 C* I$ O" Q) [5 a5 {

二、赏析重点语句,分析环境描写

+ A9 k- g- a! r$ T

【提问】孤独感是始终萦绕在父子俩心头的感觉,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烘托这种感觉?文中的环境描写还有哪些作用?请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如下】

/ j5 H4 ?* u3 m

1.第2段: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 P# a" x! A, U( `0 \+ u2 V

【分析】“朦朦胧胧的树烟”烘托了杜小康失落的心情。

# _! g7 I/ d# Z/ k3 C) i- D

2.第3段: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 R- s+ a8 s2 w& l: X

【分析】“均匀的、永恒的水声”反衬父子俩的孤寂。

7 d3 x3 N0 \# c3 k: S6 o! t |2 K

3.第10段: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9 Y) J- I* ^$ S8 S7 p

【分析】用鸭子们无忧无虑和兴致勃勃,反衬父子俩的茫然与孤寂。

3 c, ~2 ` g" s. i/ O" a- C( |" A% U

4.第13段: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 ` W9 U' W' U0 f8 M d

【分析】细腻的环境描写,勾勒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世界,突显了孤寂的氛围。

4 y7 e2 i: ^* \3 C7 \& m! _0 T

5.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1 Y, l! T" d: o8 v

【分析】“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个场景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烘托出杜小康“害怕”“胆怯”。

7 e+ H& v1 p& [. ]# w$ v. a

6.第24段: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 z/ W" T" s3 W0 w6 d

【分析】视觉与嗅觉角度,描写芦苇荡的美好,烘托出杜小康此时此刻的平静心情。

* x9 Z R; m* |7 ?2 r! i. p

7.第25段: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6 |8 H% o+ c' f1 J. }( T* L7 z

【分析】特写镜头“萤火虫”“水鸟”,象征孤独,渲染出孤独的氛围。

& ?/ T: C1 J7 I+ w

8.第36段: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Z6 m. @7 J! d0 u: a3 C/ u, O8 Z

【分析】先概写,再具体描绘。以时间为序,由静到动,调动感官,有声有色,虚实结合,运用夸张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的恶劣环境,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有了波澜;烘托了杜小康在找鸭子过程中变得坚强勇敢。

: Q2 d. g9 ?0 j& k- o4 [

9.第47段: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3 T& @4 T8 H5 T1 P0 N

【分析】雨后天晴的天空美了,月亮也美了,这是以美景写杜小康经受磨难之后宁静、喜悦的心情。与前面的暴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舒缓了故事节奏,增加美感。

# `8 Y/ B' {8 v

10.第50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 r, Y) d/ N3 Z, o# P

【分析】写景状物,一个“也”字,以鸭喻人。明写鸭们长大了,暗示杜小康长大了,隐喻“走向成熟”。对鸭们的生动描写,暗示着杜小康在苦难的磨砺中已形成可贵的品质。“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则暗示杜小康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寓意深刻。这里写鸭子还与开头“辍学放鸭”相照应。

9 @' u# B' y( E! k8 e6 p

三、分析主体形象

9 v% y( ~. }/ _* ]" v

1.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G ^" M2 |1 i- e- B _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他是一个理解父母苦衷,为家庭分忧的孩子。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孩子。

( c3 \' F' _" _, c, M# s9 V2 c

2.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 i. a; p' o& L8 N5 p

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的少年杜小康?连作为低等动物的鸭,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此处衬托了杜小康的恐惧与茫然。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父亲和鸭子,对塑造杜小康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杜小康失学后,放鸭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是不能回避的;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也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慰藉;在风雨中他维护鸭群,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最后鸭子下蛋,不仅是放鸭的结果,也是杜小康人生的一段成果,其中的甘苦都化作“鸭下蛋了”的惊喜。

L) B$ ~1 L# m: Z* H6 _3 M

四、小组合作,互相探讨下列问题:

/ q6 L9 K1 Y/ ~/ s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 G8 Y5 m# \+ m' }" x* } x! z% Q

“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 h. C8 N, e4 k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 P4 t( w, K* M: z) j0 o& m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 s. E6 b7 \0 S- T1 o* i0 w+ D3 U* p! F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y" E9 R% m' K! ~: Z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 L3 r! \' N0 W- I# T6 }2 Q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s. f1 L# r; H- C# q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 o$ f) \, G! g% F5 E! L8 r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 U( c- r) f. b& e4 k: Z& j) t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S# D0 E; O# ^/ z1 g( e

五、研读课文,思维提升

0 L3 L5 u4 E7 x, ^+ A. q H

以曹文轩的悲悯情怀和美学追求,接下来在红门稍有起色又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猜测杜小康会有怎样的表现?

( R0 f' @5 ?: u7 ~; R, k

他的父亲病情加重,他也许永远失去了重返校园的机会,但他在社会这所学校里迅速成长,他完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家庭的责任。当他在校门口、当着曾经老师同学的面摆地摊、卖小商品时,没有一丝卑微的神色。桑乔校长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 Z7 j& A) \6 n8 G7 @) E9 H; X

“对于杜小康来说,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 [0 Y) ?4 @3 K! E: Y

投影:

' J4 T Q8 w) `' ^8 [; G

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折磨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

) ^( r; B( \: ?& f" z+ N

--《草房子》

7 W. U2 g0 \: u- y% s- v

齐读。预学题上有同学问“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孤独”,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 u. e% N* H& u8 w: A9 i+ V; b- p. V$ r0 t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 {+ u& l; G3 D8 D- `" ?& j- t

明确: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 j9 S3 m# B) p4 e7 n

七、课文总结

8 q; s: E; m0 |

曹文轩说:“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有可能是一个强者。”

9 z3 I3 P6 D6 X) Y7 `: D3 Z: O) |

愿大家能像杜小康一样面对孤独,挑战孤独,战胜孤独,做生命的强者。

0 @9 L4 u1 u& u

八、作业布置:

% ~4 M7 K# i1 e2 U4 \7 |1 Q: Q

1.反复诵读课文,摘抄文中的精彩段落,加以鉴赏,积累语言。

# f) K0 ~5 B! H( ^7 [: \) t1 r, Z

2.完成小作文《我的孤独之旅》

" }1 u; z p& Z' ^! j7 W/ H) h/ p) q

3.课后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

* k/ B: H8 X3 V0 g0 x

教学反思

$ C1 B: U# p- r+ c" c

我在教学《孤独之旅》时,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方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孤独”的认识,有的学生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蝶”,“凤凰涅槃”,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练后才能见到彩虹。不仅杜小康如此,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7 L& e, f1 E8 z! W6 v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注重感知、理解、联想与想象、欣赏和评价的规律。我合理设置目标坡度,目标要有拓展性。合理安排师生、生生与文本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精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R+ ^1 o# k" ^: Q6 ^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8 E7 s3 j% C0 ` _& Z

3、我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地紧扣小说的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鸭群、芦荡、暴风雨)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 F( [! h6 n2 J( w. @

4、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我设计了“联系生活,点击自己”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 A; V/ l k4 S+ H g9 b, O8 O* s8 ~7 F& G+ }9 m6 u , U: e) h, v% S% ] : P7 Y9 @# a' G6 o* m/ m5 U6 t 3 r+ o) \) ^3 f2 Z% d/ B : g- ]/ D; o* H7 V; [( L: h. b. S! P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肉傀儡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