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X! d7 A T% q: W4 X+ F
地球表面的70%都被海洋所包围,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海洋事业发展,随着近期台风的影响,人类在对海洋资源的不断索取中发现,海洋环境、大气气象等问题日益暴露。在维护海洋健康、加强海洋管理、保障国家开发资源安全等任务也越发艰巨,在专业的科学智能化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索,数字孪生在应用领域将对海洋环境数据可视化结果的真实感、可视化过程中的实时交互技术要求不断推进。 + a% f' X/ F6 [& _, B& H9 X' K
一体化建模: # R; X8 D, I# f
就目前而言,海洋环境数据监测可视化已经广泛应用到海洋实时预告领域中。基于臻图ZTMap3D引擎,结合大数据、云服务等三位渲染平台,为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化搭建多维感知、高效协同的智慧化平台。
" n8 E5 U+ A/ f( Z: L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为支撑体系,以海洋海量数据资源分析、计算机图形学、多维传感器、海洋分析为核心,统筹业务综合多元价值理念。将海洋数据动态可视化以“一张图”的方式呈现,构建海洋数字孪生体,通过平台实现海洋时空动态,融合岸、海、空、天四大感知体系打通多部门网络通道,支持智慧海洋数据汇聚共享。
& A- {- l) s" K) b
+ X6 Z! e2 S$ m7 I3 E 更好地支撑智慧海洋业务管理工作和自然资源辅助管理工作等,提高用户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升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海洋维权执法、提升在台风等自然灾害条件下的应急指挥能力、海上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智能化决策水平,提供全方位、多种类立体海洋环境信息。
) |4 R! p5 K3 S 数据可视化表现形式:
2 Y5 N7 Q4 u* J# P2 J8 Z 海洋标量场数据可视化:主要针对海洋环境要素标量场数据,Buoy浮标观测位置、数字孪生 , X7 H8 ^4 F k5 k( x- ^9 y, n
实时观测数据,如反映海洋水文特征的温度、密度、盐度、湿度等要素,实现海洋数据多维信息显示。 常见的海洋标量场数据可视化方法包括点数据可视化、等值线、剖面绘制、等值面、体绘制等。8 z$ E% f- x& q# g* J
* s9 d- A: T: w" S+ F
3 D9 o4 n# Q; p 海洋矢量场数据可视化:使用多维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对海洋数据中的风场、流场等矢量场要素通过观察其本质和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可视化。常见的矢量场可视化方法有直接可视化(箭头法)、基于几何形状的可视化(流线法)、基于纹理的可视化等。
# T6 x K# f& c 矢量数据轨迹可视化:矢量轨迹用于追踪不同位置,不同时刻矢量粒子(浪、流、声场、污染和噪声等)的三维可视化空间移动,包括它们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使用户能够查看海洋矢量数据的变化规律和了解空间移动特征。
8 y" ^& t) F, P' g$ Y " ^! ~7 Z2 p5 _ E/ v' x
$ n: y3 Z0 ]& r$ Z5 Z- c8 P* z; l
9 B5 d, U* Q! |9 u
海洋环境空间可视化:相对于陆地,海洋覆盖面积更大、环境更加复杂、水深程度参差不起,结合ZTMap 3D技术选用合理的插值算法、通讯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信息紧密结合,可保持水平面、深海、陆上等适应能力数据信息的无缝拼接贴台,保持对全世界深海三维地貌的数据可视化访问展现。
) `5 f6 P I; U/ ~
7 J5 f( i. E& \- ?/ _ 数据扩展与兼容: # j+ A4 \$ o: d# R- `+ I
ZTMap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可扩展性或多源数据兼容性,只要提供标准的数据格式,就能实时绘制显示。采用方便快捷的插件式设计,可灵活地开展各类专业功能定制和各类专业软件开发。 ' S4 W( J, E4 ?: T _0 D
攻克了大规模数据特征刻画与多维大场景动态可视化关键技术,构建了多源海洋环境大规模数据可视化平台。操作简单直观,易于用户掌握,配置结果所见即所得,可高效构建出样式多样、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应用。
- y5 h* i3 U' k ; l- o$ }9 w l
数字孪生下的多源海洋环境可视化技术体现了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 t( m. v# m$ w
实现在海洋大数据的有效可视化,快速获取需要的数据,解决了现有的对海洋数据可视化的只展示数据无分析数据,可视效果不直观等问题。 , K4 t1 S# ?; x% \6 I" c
“智慧海洋”是我国未来一个阶段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提升我国在海洋环境观测预测、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 M$ R4 ~' c2 h0 E$ ]* z' z
$ @) }, @4 Z0 t9 P* _
# e- j$ x, w% @7 O; u0 o( }7 r0 Z' q7 V7 }8 p" K1 K: v2 z6 B
0 c( L E$ J/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