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 §1 海洋概况" s$ C& \# n5 _9 Y+ a; |# k; ]
§2 海流
& ~1 v; o& t: i( o* ?+ C9 l; t§3 海浪# S- i. e; l% b; g- s/ N% ~
§4 海温和海冰4 o- Q+ F5 u5 Q5 y7 L$ p" Q) A
第一节、海洋概况$ ~% S" \ Z4 i/ Z) B
n一、地表海陆分布
/ [2 g4 b2 U, J& o% N7 Y+ Un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 8 km 2 ,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陆地面积为1.49×10 8 km 2 ,占29.2%;海洋面积为 3.61×10 8 km 2 ,占70.8%.' O( C3 a# h8 S3 z7 \* I3 X4 F5 g
n二、海洋的划分/ x$ ^( U1 ^. g9 z5 s* r" ^% a
n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6 w4 E9 T4 y I8 u; o
n主要部分为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q# O0 H% q5 a Z6 ~, x" Qn附属部分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C4 k2 d1 u& t) {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 个海区
4 ?! Y! q/ K0 U 各大洋的基本形态数据
9 }3 Z. B" j& l6 h- K( [* i7 x! D大洋名称
* I0 g0 w' B1 l/ T' n面 积 (万平方公里) 体 积 (万立方公里) 平均深度 (米) 最大深度 (米) 太平洋( d) F- `0 p9 b4 o# J
17868.4 70710 3957 11034 大西洋/ d+ E! q% |) J! j
9165.5 32970 3597 9218 印度洋5 @3 ]* o- U. E, |* {8 S: Y0 r
7617.4 28260 3711 9074 北冰洋 1478.8 1670 1131
+ e1 p1 m; ]+ O5 n, Q1 W3 g7 ]5449 合 计 36130.1 133610& m6 B: @8 z( O" U+ y
3698 11034& \8 @% j$ l! v) I9 k& g! f$ q8 l
n洋 (Ocean):面积广,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洋的深度 大、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相对比较稳定,季节变 化小,有独自的潮波和强大的洋流系统。9 ], M' E- l* {2 d% Z/ O
n海 (Sea):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 积的11%,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 Y L1 ~6 J2 ~& D9 A. ]
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 洋影响。" `; {9 x& C, |, d
n海湾 (Gulf、Bay): 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其深度和 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湾。湾内潮差大。 C1 {. ^& z/ w: }3 Z; L% ^5 L. t
n海峡 (Strait、Channel): 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 水道称为海峡。海峡的特点是流急、速大、多涡旋。* K+ J- }4 S% I N
我国近海概况/ k# l% K4 Y2 Q% j
n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 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约9万7千平: {5 q9 f% ~1 [" t
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
' F- t( \6 V/ ^ d+ @" y7 p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平1 ~0 p! q9 P" Q( E4 s% D
均水深44米。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
3 \* ]" o4 b- {+ I* i南海,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9米。南海:南
v' M1 `9 P& c" U. w: G, p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 ?3 ?! s. l! B7 d8 ^( ]
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我国拥有300万
/ J R3 {5 Q: F) p1 |0 t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9万公里的海岸线。
* S$ |* K' x% O7 s! j' e# o 我国海域的基本形态数据
$ E& D- D% w; |1 y1 w9 A( _海的名称 面积
; @$ F& n' U, N) b! c7 |8 @: q$ }(万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 B" d" a! K% _( X% S/ t
(米)0 R, ]& P. x% N
最大深度) T0 y: ~7 P! p; N9 _; j
(米)8 \% V2 S0 L) x; Y6 k8 F
渤海 7.7 18 83 黄海 38.03 44 140 东海 77 370 2179 南海 350 1212 5377 合 计 472.73
+ ]& L' s$ c. ~5 n4 }. a 第二节 海 流
! _/ ~3 ?2 m: e5 b# b' |0 x5 ^海流:海水因受气象因素和热效应作用而沿着一定途 径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和方向的流动。是较大尺 度范围内的海水沿水平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它是 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 p4 H0 F* F8 Q; b) z3 t流向: 海流的方向是指去向,常用8个方位或以度 为单位表示。例如,由西向东的流,流向为90 0 ,称 为东流。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方向上流速最大 点的连线。海流的规模常用流幅来表示,流幅是指 垂于主轴的水平宽度和上下厚度。海流的强弱常用 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示。
* I8 n4 Z+ v9 ~0 b6 j8 \流速: 流速的单位常用Kn(节)和n mile/d(海里 /日)表示。2 L! V. {$ n* S9 h
按海流的成因分类
3 e# v% n$ u9 v# On风海流:包括风生流和漂流,是由风对海水的牵引作用而产 生的海流。风生流是短暂风力引起的暂时性的海流,其流速 和流向随风向、风速而变化。漂流是由信风或盛行风的长期 作用而引起的海流,流向和流速比较稳定,又叫定海流。7 `9 N1 }) }- L$ j3 G, |6 [: ]
n梯度流(地转流):由于等压面倾斜于等势面,海水在水平压 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分: 密度流和倾斜流
# T0 F9 I. ]3 K7 d t& X0 Bn补偿流:由于海水的连续性,一处海水流失,它处海水将流 来补充,形成补偿流。) H; N. L% i$ ~( ]8 z
n潮流:由于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
' B4 }& h7 h. \4 |3 ~n实际上由单一原因产生的海流极少,往往是几个因子共同作 用的结果,但有主次,近海以潮流为主,外海多风海流和梯 度流。
+ ?( L' l8 N" y& z 按海流的物理属性(温度)分类0 a( \% D; \' L0 Z
n暖流(Warm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高的海流称暖流。一般从 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海流为暖流。1 w) t" x, r* O- a- G
n冷流(Cold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流称冷流。一般从 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海流为冷流。& q B! p i; I% l; N/ ]+ d3 ?
n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流动水的温度与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相差不大 称中性流,一般东西向的流。% o0 d6 G' e6 O" e) Z$ I6 g
n暖流和冷流是一相对概念,要比较必须是相对同一海区而言,两者区别有:温度 盐度 水色 透明度 含氧量 营养盐 生产力 暖流 高 高 高 大 低 少 低 o; e9 _) z9 n9 {, c# o/ C
寒流 低 低 低 小 高 多 高9 n/ B5 R( A+ e( j
风海流(Wind Current)" B3 W2 C }7 B2 S! A8 ]
n风海流主要是由风对海面的切应力、地转偏向力、粘滞 摩擦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稳定表层风海流。
V# H o7 E# _+ dn风海流是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其强度较强。通常将大 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流向、流速常年都比较稳定的风海 流称为定海流,或漂流。而将某一短期天气过程或阵风 形成的海流称为风生流。8 a( c7 e, j" u
n在大洋中,海底对运动没有影响。称无限深海风海流 (又称埃克曼漂流。简称漂流)2 {8 g% S6 ?; J* E
n在近海水域中,海底对运动产生一定影响。称有限深海 (或浅海)风海流。9 v# o# m- T* ^" s g
表层风海流的方向和大小 对无限深海风海流而言:4 s* x8 I( o Z6 X+ v9 {1 P, q
* 表层风海流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
7 F1 n" I0 W; @: ` L$ ^2 ?6 L45°,在南半球则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 @9 a! n: z* I4 ZV 0, W5 m* {+ K0 z4 L+ Q
=0.0247w/(sinφ) 1/2 表层以下风海流流向:随深度增加在表层流向基
3 V. b8 d$ h1 W9 d# S' f; Y$ [7 W础上继续向右偏转(北半球),流速随深度增
7 N7 m, @. ^1 ?! c% b6 S: J加按指数规律减小;V z = V 0 e -az 。(见图)南
: V8 p$ V( |# G3 l9 K7 S/ d) ]3 ]半球流向向左偏转+ n( I2 z1 R' L2 L1 ]# u
在水深z= π /a 处,流向与表面流向完全相反,
# f h% h+ J) l% j/ s( |7 }流速V D =0.05 V 04 f# Z) _9 e4 L/ M3 |! Z
**此深度(D= π /a )称为风海流摩擦深度。实2 f# u3 f& u) a" B" R4 V
践中,将D称为风海流存在或影响的最大水深。 D0 U* b; E& r0 U \
经验公式:D=7.6w/(sinφ)4 S4 b f* S8 z$ ~6 a; O/ _% [
1/2 对浅海风海流而言:表面流向与风去向的交角比
' _7 L! t- } [ k2 ?无限深海的小(即小于45° ),流向随深度的
0 p6 t# H2 N/ Z- M, |变化也比较缓慢,当海区水深z £0.1D时,表 面流向几乎与风去向一致2 x, X7 \8 V: h! U6 c( H# ] @3 J
地转流
# E5 b: q" P! l% j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相同点:都是由于海面倾斜后,在海水水 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 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不同点:
$ ~4 m4 O* ]1 gn 倾斜流(Slope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不均匀的外压场作 用造成的。若不考虑底摩擦作用影响,倾斜流的大小和方向 ,从海面到海底都一样;倾斜度越大、水平压力梯度越大, 流速就越大。测者背流而立(北半球),右侧压力高,左侧 压力低。测者背流而立(南半球),右侧压力低,左侧压力 高。8 o( o& t. }2 V( S
n 密度流(Density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 均匀引起的。密度流只存在于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水层,且密 度越不均匀,流越大;反之,流越小。当密度恢复均匀分布 时,密度流消失。 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高,密 度小、温度大、盐度低;左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盐 度高。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 盐度高;左侧压力高,密度小、温度大、盐度低。
- F- {1 B8 O) \4 I! On p g v D D - = j rw sin 2 1 '- ?5 E1 u& f9 w7 f
地形对海流的影响& ^& b9 i, H/ D/ }; p8 H( ~
n一、海底凸地形+ k" L6 ]5 Y# Z
n在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右转;
7 b3 i4 T0 ]( \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左转。7 O2 M( Y6 N5 Q
n在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左转;
& ]5 s% s% J4 Q! \" Z& P9 h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右转。+ T+ Y$ T1 \+ X& }: D1 Y9 n3 W
n二、海底凹地形! ~. j; x' R) k% l* t. K
n?, [% P+ E6 V) P" {& x7 b/ e
大洋环流
: k6 w5 }4 V1 g$ i+ B一、定义:大洋环流是指海水在海面风力和热盐效应等作用下,
7 ]8 x& v. E- u: k9 d! K. G海水从某海域向另一海域流动而形成的首尾相接的独立循环 系统或流涡。4 {8 F2 Y" a' @0 R, ~
**组成:风生环流、热盐环流
# X8 ?5 f' P I" e**风生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盛行风带、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 二、大洋表面环流的一般模式0 z: B. z4 a. ?0 ?
*在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绕副极地低压(中纬低压)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2 i3 J7 B. ?2 ?5 ?2 ~# a( g7 L' d*在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高纬,由于陆地少,三大洋在西风带里相互连接,西风强劲,形 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而没有出现小循环,仅在南极陆地周围受 极地东风影响产生自东向西的极地海流.9 f' K c! v" Q! h6 \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in the world Ocean
- B( Q& `5 Q6 V/ ?; k* U/ q2 @ 中国近海的环流
% j1 C) ~8 T$ a5 J- L4 ~& Fn组成: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
5 ^+ z4 B9 @" [' Q0 R- Yn一、外海流系:主要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 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 _* o# J) [- l( A
n **特征:高温、高盐
) p4 e7 ?. U' V$ R) In二、沿岸流系:大陆江河径流入海后沿海岸的 流动以及盛行季风引起的风海流。
2 i/ \5 Q) v* Z% E9 I# vn **特征:低温(冬季)、低盐1 Z N( u4 z5 a/ a# q
n高温(夏季)、低盐8 L& e0 ]. I" r3 L0 ^ ?
中国近海海流
5 B$ F- r) t) n. E6 M* K/ T1 Ln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流: 外海暖流:台湾暖流、对 马暖流、黄海暖流。0 f4 S% U9 }+ \
沿岸冷流:辽南沿岸流、 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1 }2 s8 h j* P/ }! m& i; y6 D
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
0 }$ c/ L% M% O$ k+ H沿岸流等组成逆时针环3 k0 |4 ^9 @! K1 ]9 W& E& n4 v0 I+ g
流。; v1 ?, v+ u3 W7 ]
中国近海海流 n南海海流:7 X; Y3 i. ~3 e* q" ]
主要受季风影响,/ C& Q6 q( D6 p( |
在东北季风期间大+ _0 x2 v% w7 O7 m5 Z9 ~
部分地区为西南流。8 A& I+ f. A' O5 @
在西南季风期间大" ^) i+ O! [& t% m
部分地区为东北流。& J, b: Z7 E" v8 d' B1 P/ ]2 S. m4 I# B2 P
第三节、波 浪# A( }3 {1 ]4 A" O6 I( _
n波浪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 x# W( M+ _2 N8 e/ E: B2 ~! Hn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基本运 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海底处处1 A: s4 e, q2 D! E& {" K
都可能出现波动。
4 H( Q( r" |9 N# K* Gn海洋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 与重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
0 H8 @# K% Y0 @: E平衡位置作周期或准周期性的运: R1 P$ J3 U- Q% m1 Y( a9 ^
动。
2 ~0 c" T+ A& Q: D4 u* \n实际海洋中的波动并不是真 正的周期性变化,而是可以近似0 R6 j" ~! h2 Q# c6 }) F" b
视为许多周期不同的简单波动叠 a# C7 R! I7 d* g& a
加而成的复杂波动。
# z0 F& G3 b0 y* f) Xn研究方法:从简单波动入手,利用 不同周期的简单波动的特性以及
/ R. V/ }5 P- Q/ U c- D* N) Q其在复杂波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大
* u" |" J$ a& N2 q* S+ z小,综合分析海洋波动的特性.
( _# [$ z; y) H9 K% | 海浪对航海的主要影响3 ?$ v1 ?% D$ i/ |8 o
1、船偏移,偏航.* H- _% Z3 {3 ~! t# {# c" Y
2、浪尖中拱,导致船失速、螺旋桨等推进器
- |6 S0 b p2 @6 K损坏,甚至船体断裂.
6 r/ l2 p0 Z' M3、摇摆、拍击、共振等,致使船体震动,船; h3 O; g% |6 Q4 A. A' c3 Q
的机动性能、操纵性和稳性下降;导航仪 器受干扰或损坏;晕船导致船上人员工作 效率下降.
6 b; ]+ Q, h; C4、货物、特别是颗粒状货物可能移动,甲板+ o3 P9 [: E; l! h6 m
货物淋湿和吃水增加稳性可能恶化.6 {6 j) s4 L! X, B- m; k" W' e
5、能见度恶化,在开阔的锚地作业发生困难.
; ^' f; D8 Q' P$ T, m6、船在港内停靠复杂化,港口装备的使用效0 E+ B2 k6 G$ q7 |4 [7 B5 Y- S$ U
率降低,在港内进行装卸作业发生困难.
9 t w7 V4 t! t9 U4 m* x7 、使救助行动发生困难,遇险人员漂离出事% @% g2 }3 l8 `- s4 p" y" l
位置.
2 n. G( z! Y: \+ B 波浪要素和分类! ?; M- g. y* r% F! A' ]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严格 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但是,作为最 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或简 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实际海 洋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简单波动的许多 性质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 W& ^* x5 p0 b7 @& V- F3 d
波浪要素
, y* e; N) s! K+ vn
( F4 |2 J/ ]- _% Z G8 l5 g波峰:波面的最高点; n 波谷:波面的最低点; n
) v6 l0 k) D5 q- A波高H: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n* Y7 j4 O6 N+ p, D
波长λ: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单位米; n
4 `9 ?/ m ^ n1 V$ z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它是表示波形陡峭的量; n
- Z# x3 a" x5 ?4 U波幅a:波高的一半称为波幅; n
3 [9 E1 h& J8 m$ q周期T: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需时间,单位为秒; n
9 @" M' ]9 t. J2 y! W% o波速c:波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 n
; B8 [* ^# ]" o1 P# c, j4 ?波峰线:沿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通过波峰的线叫波峰线; n6 x' D3 R3 {& [$ C" S9 [9 J- a
波向线:垂直于波峰线的波浪传播方向线; n 波长、波速、周期三者关系: cT+ M+ @" A' O2 h1 t4 e) P
= l
8 l. o1 A6 D; w8 z4 C+ } 波浪的表示法 b7 G" n6 I& i- V4 M% ?
n (一)、波高表示方法
3 J, T [4 w Zn 1、平均波高:所有波高的平均值,Hp=(H1+H2+H3+…Hn )/n , 其中n 为观测到的波的总个数,H1,H2,...Hn 为各实测波的波高。反映海面 波高的平均状态
& P0 V8 p" t! h( H1 a2 f& ]; m- C% w2、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将观测到的波高按大小排列起来 ,取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平均值,称为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 。常用的有: H 1/3 、H 1/10 、H 1/100 、 H 1/1000 ,其中H 1/3" B" {, s( o6 l( K
又称有效波高 ,是波浪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
3 c2 m. k" \, y3 z; Cn 关系:* H 1/1000 ?H 1/100 ? H 1/10 ? H 1/3 ?Hp' r; G+ w0 Z! c: Q3 @! i
n
7 N3 O& g, s4 c5 O& z**换算经验关系:H 1/3 =1m→Hp=0.63m;H 1/10 =1.27m; H 1/100 =1.61m; n H 1/1000 =1.94m: T9 q3 B: Z$ K+ m) S4 i% P/ B' i
n 3、合成波高:主要指风浪(Hw)与涌浪(Hs)的叠加
- }* `. L& l! g; W2 2
3 ^2 M' @ d5 HS W E H H H + =: T. D$ I5 e6 P& ]
(二)、波高、波向频率玫瑰图
7 \) r! D( Q$ L6 u2 o6 H' X$ z. bn
+ c6 [7 v Q8 F' w9 f波向是指波浪传播的来向,波向频率是统计累年、各季或各月的 n
t. D% |1 j6 k% z8 |9 g7 b各向波浪出现回数n 与相应统计时限内总回数N 之比的百分数。即波向频率 P (P=n/N ). n 以相应比例在同方向上标出波浪出现的频率数的图,叫波向玫瑰图' i. R) c- d, ~, F
全年波高波向玫瑰
$ K# M8 R Y5 _图8 E- c4 N/ W7 u) D9 L5 v% m5 }9 _
累+ j" @, U1 `0 Q) f1 o |) E
年/ \% e h$ @& z, C6 O/ i9 K2 E! z
波% }: _4 z& F9 o1 O* Y! @
高
& x2 z3 A& X5 N: }2 y$ r最! m. H, L; S+ [* E4 b( n
大
/ {, |1 d4 s( n N5 p: p值- j5 o- M& h- D# o
玫# f6 Y/ {- ?8 a! G. f5 z7 m
瑰2 F% C; C: n. V5 @; G3 A- a
图
2 S4 ^6 p& H4 O2 M$ \! E. Q 波浪的分类: C% v5 Y8 X& r8 e3 J- R
(一)、按成因分类* n. Q+ f0 W, O
n风浪:由风直接作用而引起的水面波动称为风浪。
% o% i9 N, R0 K7 C4 Wn涌浪:风浪离开风区传至远处或者风区中风停息后所留下来的波浪,称为涌浪。 n近岸浪: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后,因受地形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后, n形成的浪。8 G6 x1 E+ W# m8 A
n海啸: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波动。
# f5 e- Y. _3 j' N( b/ y* H* c# wn风暴潮:由于气象原因,如台风,强风暴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称风暴潮, n亦称风暴海啸。下载的PPT、SWF\水文.swf
( i+ }* x2 l( h- u8 y+ [3 M/ O8 Vn潮汐波:由于天体引潮力作用所产生的波动。(钱塘江大潮)
! Q1 M' I# x5 `) w1 L& Nn内波:在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处而产生的波动。1 ]/ ?2 N7 q. ?+ v$ A2 y
(二) 按水深(h)相对于波长(l)的比值大小分类1 C" D( T7 B" l, Q; [2 d' _
n浅水波:波长远大于海深的波,浅水波的波长至少. ?1 x& Z( n: T+ S! e
n是水深的20倍( h ≤l/ 20 或l/ h ≥ 20)。
4 G; m# j5 L3 e! |' _* f3 J2 Z
t过渡波:水深与波长的关系为 (l/ 20 <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