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复制链接]
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 §1 海洋概况0 L, W& P8 b, d' l. J% X1 U
§2 海流
- E7 u" L, [0 h4 A: F  k§3 海浪: W1 U) _8 Q/ V  K) t1 u
§4 海温和海冰$ b. Q. D0 J* [, O/ m: p
                               第一节、海洋概况; D7 j* V6 g% I0 O3 n# K
n一、地表海陆分布
4 t- V0 U4 @- `5 f! n/ m3 b2 }n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 8 km 2 ,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陆地面积为1.49×10 8 km 2 ,占29.2%;海洋面积为 3.61×10 8 km 2 ,占70.8%.; q0 [3 B' Z- {3 K5 U* _- d# E8 ^1 Z
n二、海洋的划分
) T3 ~8 h0 {( c* x% K* Ln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  |6 D% D  F% Y% a: f) R
n主要部分为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9 C* H" G6 C( |5 Dn附属部分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7 a6 B4 Z. g2 T8 A& J# z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 个海区
3 e9 A, b% i1 U9 ?! r0 `                               各大洋的基本形态数据1 H5 t$ R# ^! b2 T1 _# @
大洋名称2 C- e3 O+ Y4 ]' n, _0 x( B1 X
面 积 (万平方公里) 体 积 (万立方公里) 平均深度 (米) 最大深度 (米) 太平洋
: Y; w. _& u+ N8 @% ?' F6 r17868.4 70710 3957 11034 大西洋# n8 o; \. J7 S% B* @4 X* y2 m
9165.5 32970 3597 9218 印度洋% L. ?7 j% p" p. A) k- {" h3 G
7617.4 28260 3711 9074 北冰洋 1478.8 1670 1131: Y1 v+ a4 q6 @* c# Z
5449 合 计 36130.1 133610
' I* I: _% Y: u7 `% i* m# \* C# b3698 11034
- ~4 s7 i) d4 a6 v                               n洋 (Ocean):面积广,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洋的深度 大、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相对比较稳定,季节变 化小,有独自的潮波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9 n! B+ I' I$ c' T, d! D8 @5 `' Jn海 (Sea):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 积的11%,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
+ M* x4 @2 q( y; p# W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 洋影响。
4 A$ t# S9 ~4 |n海湾 (Gulf、Bay): 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其深度和 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湾。湾内潮差大。9 f7 N- i, }* w# v+ s$ o
n海峡 (Strait、Channel): 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 水道称为海峡。海峡的特点是流急、速大、多涡旋。% c& E: C+ _) `
                               我国近海概况1 m, F6 s( J, j0 b3 q
n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 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约9万7千平$ w# M4 C0 f5 w4 B# P% S
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 Y5 n4 P5 B3 d0 A% `5 {5 d7 W  f4 g
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平
+ N* O2 P) o8 ]/ C3 C均水深44米。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2 R" o5 x  m- S1 x, `
南海,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9米。南海:南4 G* @+ a/ N. y/ q5 G4 M2 ]
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8 |+ d+ l. @3 P7 c) g
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我国拥有300万8 `4 p# s/ \+ A" V/ H
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9万公里的海岸线。
9 G) [. ?. b9 D                               我国海域的基本形态数据
6 [  w5 o1 H4 ?& l海的名称 面积
; V5 [6 z1 h+ T& W2 X(万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7 L; `% o) E2 U3 R- f. d# M
(米)( D. q9 _2 D+ ], Q$ D" W
最大深度
' W% {) H" S4 p6 a: h& i. N, U  e(米)
6 C4 |, C: T& e4 a6 K% F渤海 7.7 18 83 黄海 38.03 44 140 东海 77 370 2179 南海 350 1212 5377 合 计 472.73" g6 S' \) {8 a+ J5 J
                               第二节 海 流
9 n, u# {0 x4 }5 Q8 p海流:海水因受气象因素和热效应作用而沿着一定途 径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和方向的流动。是较大尺 度范围内的海水沿水平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它是 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 ~. X4 [- X/ M7 a流向: 海流的方向是指去向,常用8个方位或以度 为单位表示。例如,由西向东的流,流向为90 0 ,称 为东流。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方向上流速最大 点的连线。海流的规模常用流幅来表示,流幅是指 垂于主轴的水平宽度和上下厚度。海流的强弱常用 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示。/ R7 |" Y" W9 l1 J
流速: 流速的单位常用Kn(节)和n mile/d(海里 /日)表示。
8 k& i7 R+ z6 a& R6 }0 `  B& ^                               按海流的成因分类
3 Q  H# K! k/ ^5 F2 wn风海流:包括风生流和漂流,是由风对海水的牵引作用而产 生的海流。风生流是短暂风力引起的暂时性的海流,其流速 和流向随风向、风速而变化。漂流是由信风或盛行风的长期 作用而引起的海流,流向和流速比较稳定,又叫定海流。2 \+ f% |3 O; O) E- W& Z# q
n梯度流(地转流):由于等压面倾斜于等势面,海水在水平压 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分: 密度流和倾斜流5 {1 K6 Y% G- h# G! {
n补偿流:由于海水的连续性,一处海水流失,它处海水将流 来补充,形成补偿流。
; ]2 L9 A5 C6 k; n6 g: [; ^% s6 dn潮流:由于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
. v$ X0 N- ^- h) zn实际上由单一原因产生的海流极少,往往是几个因子共同作 用的结果,但有主次,近海以潮流为主,外海多风海流和梯 度流。
. p  X5 Q% K% G9 t8 O                               按海流的物理属性(温度)分类9 h, T: v, M, d9 T( s6 t
n暖流(Warm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高的海流称暖流。一般从 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海流为暖流。
5 S+ @6 m) }1 [9 q0 U) nn冷流(Cold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流称冷流。一般从 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海流为冷流。4 n- L* K$ s( x1 z9 O
n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流动水的温度与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相差不大 称中性流,一般东西向的流。8 b/ [# e2 p8 y2 `5 \& N; M8 j4 [
n暖流和冷流是一相对概念,要比较必须是相对同一海区而言,两者区别有:温度 盐度 水色 透明度 含氧量 营养盐 生产力 暖流 高 高 高 大 低 少 低
3 G( f% B4 d! _# L寒流 低 低 低 小 高 多 高
) i7 I- ~. U# @& C2 N! y                               风海流(Wind Current)/ d5 x. s4 |2 [6 v
n风海流主要是由风对海面的切应力、地转偏向力、粘滞 摩擦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稳定表层风海流。! L7 W9 p( C  p# E/ `! z$ z8 o
n风海流是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其强度较强。通常将大 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流向、流速常年都比较稳定的风海 流称为定海流,或漂流。而将某一短期天气过程或阵风 形成的海流称为风生流。, `: ~  E9 v# {1 H( o1 |9 b
n在大洋中,海底对运动没有影响。称无限深海风海流 (又称埃克曼漂流。简称漂流)" W: ]' ^/ {1 F: {$ ?: m
n在近海水域中,海底对运动产生一定影响。称有限深海 (或浅海)风海流。3 G1 W; F2 B# c2 P& Q7 K
                               表层风海流的方向和大小 对无限深海风海流而言:
; v& _! v; S% t  m7 Q6 M* 表层风海流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
$ l7 ]) X) C* n  F" p$ v45°,在南半球则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W. g, l4 Q' @! i4 Y6 K3 y" V$ e
V 00 n1 Y( y6 b& ?
=0.0247w/(sinφ) 1/2 表层以下风海流流向:随深度增加在表层流向基, n. [+ v2 U. V- z% m( `
础上继续向右偏转(北半球),流速随深度增1 p1 j& \  q. ~3 j. c  @# {
加按指数规律减小;V z = V 0 e -az 。(见图)南% e( l, @5 K$ T- H
半球流向向左偏转1 T0 ^6 J# U9 F
在水深z= π /a 处,流向与表面流向完全相反,
' f, V8 Z$ Q2 ~. I( L& u流速V D =0.05 V 0
; D  |: b  [& G6 x5 D**此深度(D= π /a )称为风海流摩擦深度。实
+ F+ `2 ^0 B% u践中,将D称为风海流存在或影响的最大水深。
8 [5 Y$ @2 |' b& w' l. Q* y经验公式:D=7.6w/(sinφ)+ V- D- e  x+ x! {0 T# a
1/2 对浅海风海流而言:表面流向与风去向的交角比
4 E/ _* `" [) |  p4 N: a, @0 s无限深海的小(即小于45° ),流向随深度的' O7 p  ^6 ^" Z: M- s+ P; Y' |) M
变化也比较缓慢,当海区水深z £0.1D时,表 面流向几乎与风去向一致6 R* E' W' m( F2 ^, w/ N
                               地转流
, M, m1 A  ^' Q9 T2 g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相同点:都是由于海面倾斜后,在海水水 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 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不同点:2 O# q. n& ~& I" e
n 倾斜流(Slope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不均匀的外压场作 用造成的。若不考虑底摩擦作用影响,倾斜流的大小和方向 ,从海面到海底都一样;倾斜度越大、水平压力梯度越大, 流速就越大。测者背流而立(北半球),右侧压力高,左侧 压力低。测者背流而立(南半球),右侧压力低,左侧压力 高。
0 M3 G* R' j* }( Xn 密度流(Density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 均匀引起的。密度流只存在于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水层,且密 度越不均匀,流越大;反之,流越小。当密度恢复均匀分布 时,密度流消失。 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高,密 度小、温度大、盐度低;左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盐 度高。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 盐度高;左侧压力高,密度小、温度大、盐度低。* S8 g# Q4 }7 e0 ?$ I' r( K$ W' U# N
n p g v D D - = j rw sin 2 1 '
: s9 r) s6 D( X3 C/ E6 ?1 N" {1 x                               地形对海流的影响: `# h7 y/ m" j$ L8 U9 Y
n一、海底凸地形
. q2 W* ]. L& sn在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右转;
) k& Z2 j7 F8 G! K/ N6 P5 Q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左转。; _' r  w  V5 M" t7 W5 g
n在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左转;
" l+ q- X6 P1 R( _$ G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右转。6 H* L6 P0 E4 O/ {. E8 J' i
n二、海底凹地形
* P$ t3 C! Q7 w6 K& K9 Mn?
% \0 P" m" m1 X- ]+ v( I! B$ W  X: Y                               大洋环流# m. k3 C( K3 ]: I
一、定义:大洋环流是指海水在海面风力和热盐效应等作用下,
. k' E4 l& \& r. P8 \海水从某海域向另一海域流动而形成的首尾相接的独立循环 系统或流涡。& {( g2 ?+ _: y$ }2 A/ Q% W' n& V1 K
**组成:风生环流、热盐环流
. `9 h3 }! k: f  S+ j**风生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盛行风带、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 二、大洋表面环流的一般模式3 C7 `" A1 {7 e
*在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绕副极地低压(中纬低压)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6 w: q/ F& C2 I' w" y*在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高纬,由于陆地少,三大洋在西风带里相互连接,西风强劲,形 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而没有出现小循环,仅在南极陆地周围受 极地东风影响产生自东向西的极地海流.# d9 i3 {% q7 V' l8 C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in the world Ocean
8 j+ r, f/ ?+ Z0 M% z& S                               中国近海的环流
! t) Z/ s5 \$ y8 X- [n组成: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 m( @1 V$ o: k) }* }0 C+ p: D
n一、外海流系:主要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 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 m6 e& X7 i9 v8 X* p+ N
n **特征:高温、高盐
0 Q3 e) Y$ b( g5 G, z1 s4 [# Un二、沿岸流系:大陆江河径流入海后沿海岸的 流动以及盛行季风引起的风海流。
: y  T8 H* q7 x( o% v& {' G& ~n **特征:低温(冬季)、低盐4 s1 L* @2 D8 n2 c  J' ?% v9 s2 S- f
n高温(夏季)、低盐
' V: F. c! i' C6 e* f% Y                               中国近海海流
5 H1 P- G0 x" X+ An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流: 外海暖流:台湾暖流、对 马暖流、黄海暖流。8 E3 O% p9 w* Y; p1 L3 P# M$ f
沿岸冷流:辽南沿岸流、 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 R% b( @1 p, q9 Q
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7 L9 F6 `. D/ N0 i
沿岸流等组成逆时针环& X# X  d: ], z! X& ]3 W! G4 a- j. N
流。
6 u; {/ }- y  `  ]) Q                               中国近海海流 n南海海流:
( y0 |) S, |4 A! r+ T主要受季风影响,) E2 A8 {5 j. a$ k0 s
在东北季风期间大4 n+ y- A* y7 n4 s3 O
部分地区为西南流。3 S; j# m  Q- ^9 \: J
在西南季风期间大
" X- o. |6 ?& M5 R/ o  t1 ^# f部分地区为东北流。
# b+ U6 h$ P: f, H& o) F' n  D3 H                               第三节、波 浪
$ P6 c" f$ @; l2 d# O+ h/ R  x. n                               n波浪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 }" S  Q0 u$ M8 B  W* nn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基本运 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海底处处
$ q3 ?; Q/ H% W  L  t* Z1 p+ ]都可能出现波动。
+ O, p1 U, ~8 U; cn海洋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 与重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
! |  s1 o3 v% j5 d平衡位置作周期或准周期性的运6 ]; Y( a3 ]. C' _* q
动。
/ s9 P  o% J9 k, o( J- ~* |n实际海洋中的波动并不是真 正的周期性变化,而是可以近似
2 P6 G( F) T8 c4 c9 ^; I9 a1 Z视为许多周期不同的简单波动叠
' d1 D1 v' t. S4 L3 u; g( H加而成的复杂波动。
. r9 q0 ]( d% O  W3 w. Jn研究方法:从简单波动入手,利用 不同周期的简单波动的特性以及
. H4 N3 Q9 ?# F' E; X$ {, B% D其在复杂波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大5 I; @) K1 f  ^, Z' y4 K
小,综合分析海洋波动的特性.
7 _( {6 w( b$ P* z* S                               海浪对航海的主要影响
0 d. ^5 o; E& h/ i! W( E1、船偏移,偏航.
5 H( Q$ w. d' M3 A) z2、浪尖中拱,导致船失速、螺旋桨等推进器6 j/ \0 v2 i' Y& [$ [
损坏,甚至船体断裂.
$ H$ f. D) {$ N  i3、摇摆、拍击、共振等,致使船体震动,船; u& }, d+ K' Y5 {: H  h
的机动性能、操纵性和稳性下降;导航仪 器受干扰或损坏;晕船导致船上人员工作 效率下降.& D  X( Z3 v+ a4 ]) r
4、货物、特别是颗粒状货物可能移动,甲板) r% {* J) c1 f- k/ Z
货物淋湿和吃水增加稳性可能恶化.4 \9 U. ?5 W# N
5、能见度恶化,在开阔的锚地作业发生困难.
; C3 Z7 l! b7 p7 [6、船在港内停靠复杂化,港口装备的使用效) W9 [' j7 W: U" X( V
率降低,在港内进行装卸作业发生困难.
+ F+ m' w/ l3 b. ?( n7 r8 r7 、使救助行动发生困难,遇险人员漂离出事7 f' s4 ?7 h# x
位置.
/ K6 S0 h. _9 ^; {- l: `0 ?                               波浪要素和分类% W9 P' Z* \# p, ?7 F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严格 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但是,作为最 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或简 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实际海 洋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简单波动的许多 性质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
) |' k0 A+ M5 o7 g- @( G: g& R, h8 X                               波浪要素; `0 w' y( P; K' ]% {7 N
n+ `: D1 t* {! P& ]2 W; _* u) W
波峰:波面的最高点; n 波谷:波面的最低点; n- [2 R" t  @3 l* \2 C# @
波高H: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n
" ^% _1 N0 p/ z6 Y5 A0 X: @/ z) l' T波长λ: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单位米; n
/ E% u2 Q0 `) [, e5 F  B" d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它是表示波形陡峭的量; n
- C8 w& }0 X! N; Q) F, P9 o4 g波幅a:波高的一半称为波幅; n8 _& U. F3 F, S( S* n
周期T: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需时间,单位为秒; n
1 W8 _6 N1 r' A4 f; G, R" k波速c:波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 n
- ^) A1 S) H5 L5 ?  u波峰线:沿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通过波峰的线叫波峰线; n* t2 u! V" z1 ^
波向线:垂直于波峰线的波浪传播方向线; n 波长、波速、周期三者关系: cT: j6 Q! }( ]- l  n; U
= l6 g; q: |6 U# y0 ^$ w+ y( R- O. {1 U
                               波浪的表示法
7 G# F6 [* _& u+ l$ _+ qn (一)、波高表示方法  p& Y" f- l1 ]4 |/ Y3 ^
n 1、平均波高:所有波高的平均值,Hp=(H1+H2+H3+…Hn )/n , 其中n 为观测到的波的总个数,H1,H2,...Hn 为各实测波的波高。反映海面 波高的平均状态( Y8 D' i. `' g3 j' c! o; t5 H
2、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将观测到的波高按大小排列起来 ,取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平均值,称为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 。常用的有: H 1/3 、H 1/10 、H 1/100 、 H 1/1000 ,其中H 1/3
+ r/ B. W0 A/ w( r又称有效波高 ,是波浪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
) Q: j% i6 G5 j; _9 u+ w5 O+ |" Xn 关系:* H 1/1000 ?H 1/100 ? H 1/10 ? H 1/3 ?Hp
& O' }; ^( s  wn
9 D6 X' i0 |# V" z$ H3 d. V" t**换算经验关系:H 1/3 =1m→Hp=0.63m;H 1/10 =1.27m; H 1/100 =1.61m; n H 1/1000 =1.94m7 \! q. j, w. R* F& r% ^
n 3、合成波高:主要指风浪(Hw)与涌浪(Hs)的叠加
9 c* o; m4 `2 t5 B4 V2 2
  @1 N* N, c  E( X5 iS W E H H H + =
8 ~( x- E& z$ x) V" y. L1 z                               (二)、波高、波向频率玫瑰图. ], H2 y# T, R* h0 @( E
n
% D7 x' L# F5 d波向是指波浪传播的来向,波向频率是统计累年、各季或各月的 n
: _; [8 d6 Q2 k4 C9 ~各向波浪出现回数n 与相应统计时限内总回数N 之比的百分数。即波向频率 P (P=n/N ). n 以相应比例在同方向上标出波浪出现的频率数的图,叫波向玫瑰图0 A( Z7 A1 s% d- x: w- c
全年波高波向玫瑰
: Z9 K. X" u" M7 r/ f( q$ ]$ [8 x" e$ F9 ]; y/ H
) b4 l6 i3 I; I! O+ Z0 [/ |# k2 u
0 |' q3 p7 X; I( @+ V0 l
* S# y; ]; L7 ~* ^  W. t! c
1 O$ ]% D4 b" c/ Z

6 a, {: O) Q6 T4 ~% a  @  e2 }! D! H
; k! ~: o' e& _- E  I

2 K0 U, n( r. I" [% @/ `" Y0 E
" d( \0 u3 C: s) R3 m0 _" n, J2 a0 }# \
                               波浪的分类( d6 _. S8 Z. t6 e( e
(一)、按成因分类
, y  w& Q" k5 @. T# D. Z) X! vn风浪:由风直接作用而引起的水面波动称为风浪。
0 R0 V  y* D, n+ V2 k; hn涌浪:风浪离开风区传至远处或者风区中风停息后所留下来的波浪,称为涌浪。 n近岸浪: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后,因受地形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后, n形成的浪。
$ G! J! O& F5 r( L9 n% }n海啸: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波动。2 F3 \% @9 e$ ~& @! K4 u
n风暴潮:由于气象原因,如台风,强风暴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称风暴潮, n亦称风暴海啸。下载的PPT、SWF\水文.swf7 o- a2 p5 b& N  u
n潮汐波:由于天体引潮力作用所产生的波动。(钱塘江大潮)
+ L# i/ _( R2 ]( i+ d3 xn内波:在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处而产生的波动。
7 |# x; b4 j7 t7 Z" a1 c2 x; K- j                               (二) 按水深(h)相对于波长(l)的比值大小分类8 K+ C& \  v, {- m! r, `7 z( ~
n浅水波:波长远大于海深的波,浅水波的波长至少
9 M2 H2 C1 q4 ^  V- C7 ?n是水深的20倍( h ≤l/ 20 或l/ h ≥ 20)。
: j* L7 M% _8 O5 c+ M: ?7 [2 j0 p7 E) D* d, W/ g. [% n& |1 c
t过渡波:水深与波长的关系为 (l/ 20 < h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lry0zfq85
活跃在2021-7-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