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i7 G( f' o 林少华
6 ^/ @/ U- S& s 文学有什么用?不是我问,是有人这么问我。几年前的事了,位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找我去演讲,讲和石油无关的文学。想必学生尤其女生老听石油把耳朵都听出油来了,所以提出要听听文学。世界上再没有比文学更容易开采、更容易讲的了,实际上我也似乎讲得一气呵成,简直就像刚加满油的最新款红旗小轿车,险些一踩油门跑去月球背面。讲罢进入“互动”环节的时候,一个男生忽一下子站起来提问,问我文学到底有什么用。石油用处大了,可文学呢?
" |# v0 v1 l1 Q6 O( S 也巧,从会场可以望见窗外有两株梧桐,套用鲁迅的修辞,一株是梧桐,还有一株也是梧桐,时值深秋,硕大的叶片正从树上翩然飘落。于是我急中生智,指着窗外回答说:喏,看见了吧?同样看见梧桐叶飘落,懂文学的人看了,可能感觉飘落的是一首诗,一支歌,一缕秋思;而不懂文学的人看了,或熟视无睹,或觉得仅仅是一片落叶。这就是文学的用处、文学的作用。因此,懂文学的人相比于不懂文学的人,心灵生活要丰富好多倍,精神纹理要细腻好多倍,也因此幸福和快乐好多倍。
% E* f& J ^' h 再以梧桐落叶为例,如果叶落时细雨霏霏,你想起的可能是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平添缱绻的情愫;而若夜空中月牙弯弯,你脑海中或许现出苏东坡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从而品味独处的幽思。再比如,看见杨柳泛绿,想起“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看见河边荠菜,想起“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看见村头桃花,想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看见海棠,想起“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看见梨花,想起“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数不胜数。从中不难看出,文学使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有了不寻常的神采和底蕴,触发了我们妙不可言的感受和联想。一句话,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诗意。什么叫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就叫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文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学看似无用,实则其为用大矣,无用之大用! 2 z$ t$ \0 R P$ G* p
我还有个念头,一个与此相关的念头已经冒出很久了,一般情况下我不大敢说,担心有人说我矫情或者说我有所谓“差别意识”,但今天我想冒点儿风险一吐为快。
. _4 O( A0 W+ d 那个念头是:如果让我把世人大体分成聪明的和不怎么聪明的两大类,那么,聪明人就是不花钱即能获得快乐的人,例如刚才所说的看一枚梧桐落叶就能产生审美愉悦的人;而不怎么聪明的人呢,大约就是花钱换取快乐的人,比如花很多钱打高尔夫、泡夜总会、开“玛莎拉蒂”等等——这类人士的例子就不举了,得罪人不是我的目的。而关于聪明人的例子,至少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是一位,简直聪明绝顶。喏,你听他是怎么说的:“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还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还有一句说得甚是直截了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j: k' E% E% A& U5 A 说得多好啊!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可观可乐的一面。比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比如月亮和竹柏,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且一分钱也不用花即可让自己乐在其中,即可“共适”,说白了,快乐不劳而获。而不少人却对此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一顾,宁可花大把钱去另寻欢乐。为什么呢?无他,“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就是懂文学的人,就是聪明人。是的,真正的内心快乐,深切的内在激情,都不是花钱能买来的。反过来说,快乐和钱财无关,而和文学有关、和文学审美有关。 ( K3 Z% [' W1 b6 ]
什么是文学的用处?这就是文学的用处。
9 {8 K3 ~3 V( T3 c& S! T8 z- w7 n5 [( ~9 s" Z+ }* i+ L
9 y; z; Q5 l0 z7 G) A, J9 D# d$ k9 o
0 f/ ~; P, }3 _, Q9 h+ _( ~9 ~; x5 H0 H
5 t" b3 Y/ I: }* a! |1 w4 V
/ r4 K# u* U% K& X+ ~
6 X+ Y. y+ w. P2 _
+ L- Q1 l5 n$ Z1 T8 A' j( n2 {! O& Q
- }) [) w q$ J! X5 B2 b$ i
( J1 P( R$ ?( _# ~% ~; G8 B8 t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