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M2 m& P* w! w5 {( | 写在前面
# o0 ~- V# f1 _4 [ 经过前面的【法条解读】阶段,相信很多同学已经对一些重点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进入【真题解析】阶段,每天积累一道真题,帮助大家提前做好考点分析、解题思路以及答题技巧等工作,日积月累,快人一步,牢固掌握真题,快来加入真题解析积累吧!
; K9 s4 W5 D* F8 M3 s3 t 请简述教唆犯的概念和特征
6 n9 T* I8 C( B/ ?6 o 参考答案 8 Z; F. j( m6 T& x) H9 X
教唆犯是指本人不亲自实行犯罪,而是故意唆使他人产生、决定犯罪意图并进而实行犯罪的犯罪分子。从教唆犯的主客观要件分析,教唆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O3 W7 n2 N7 a
(一)客观方面:
4 X3 x# c% t2 W 首先,必须有教唆他人的教唆行为,即引起他人实行犯罪决意的行为。教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教唆他人犯罪,教唆行为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如果是抽象的,笼统而无具体内容的,就不是教唆行为; + b$ f1 Y9 y4 k2 ^
其次,教唆行为必须是引起和决定被教唆人实施犯罪的原因。即教唆行为与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0 [' h/ r+ b9 G' ~, Q8 z 再次,教唆行为的方式必须是积极的作为,消极的不作为不能成为教唆行为。 : w: O( y+ r4 I t
最后,被教唆的他人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否则就不能成立教唆犯罪。如教唆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实行犯罪,实质上只是利用他们作为犯罪的工具,形同自己实行犯罪,这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成为间接实行犯或者间接正犯。 4 a n+ G/ V0 g+ ]0 j
(二)主观方面
2 e' L5 W1 x; Y1 z2 u- E 教唆犯主观方面必须有引起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犯的故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包括认识到他人尚无犯罪故意,或者犯罪决心还不坚定,也包括预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引起被教唆人产生某种犯罪的故意并实行该种犯罪。构成教唆犯只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就够了,至于事实上被教唆人是否因其教唆而产生犯罪的故意,而不影响教唆犯的成立。 # u1 a5 W! f& P+ p
教唆犯的意志因素肯定包括一种希望的态度,也包括放任的态度,主观心态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即教唆犯在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他人实施犯罪意图时,既可能是希望被教唆人去实行犯罪活动,又可能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 F* |9 F7 I% W. Q$ A
【解题思路】
" c) f) R+ F) y& R0 z7 [; D 本题较为简单,是书上或者笔记上的原文,但该题也启示考生从主客观两方面相统一的角度回答刑法问题有多么重要。当考生拿到刑法题目,记不清自己记忆过的知识点时,从主客观两方面(其实也就是犯罪构成角度)答题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 X( d5 a" m0 h: S) v3 [8 u+ a 韬奋考研,一路伴你。
r$ e0 @6 x6 q( p4 ] A- c Taufen kaoyan , With you all the way. . L" G a: P$ q. X# [+ g% ~
* O, B: y1 s7 F- e2 {
; Z- Z }0 i5 Q# o
% s/ U4 r5 ^5 T$ m3 I' y/ y7 b$ X
. C6 g0 {8 c' Y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