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d: W b2 f7 ?4 ]. E* c" J( W 中国网财经5月12日讯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做好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的倡议书》,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委托你会组织行业做好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函》(银保监会办便函384号)等文件精神,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向各公司发出以下倡议。
+ Y9 d. ?2 y' r& L2 K8 L 以下是倡议书具体内容,
, G* _. k4 c2 w/ Y. {; S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力做好2022年防灾减灾工作的倡议书》,全文如下: / d& \# g& i' t) F8 N
各保险公司:
# R# U0 R9 y% Q5 u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以“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为主题,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委托你会组织行业做好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函》(银保监会办便函384号)等文件精神,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就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向各公司发出以下倡议。 1 [; @. L6 X8 g" y. U: Q; u: l
一、充分认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 \; y) q- k1 O3 G) [" _4 g, a1 q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各公司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和国家减灾委等部门关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相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及时研究部署,思想认识再深化、工作措施再强化、责任分工再细化,主动履行防灾减灾救灾责任。
6 \3 X% a0 u8 Y 二、全力保证保险服务的可达性
' i* V* t) v1 h* z* a. l, ? 各公司要利用多种渠道做好风险提示,会同被保险人及相关各方认真排查化解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承保标的潜在风险,有效防范灾害事故,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通过关注“14类国家常规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等途径,实现对全国所有地级市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的自动化发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数字化风险分析和风控平台,帮助客户提升风险预警及应对能力。要做好灾害应急预案,尤其在台风、暴雨等可预见灾害发生前,及时做好保险服务保障。要结合灾害影响程度,分类制定营业场所营业方案,合理安排营业网点及营业时间,做好临时停业网点的安全转移和恢复营业相关工作,对受灾害影响暂不能营业的网点,主动向消费者做好告知、解释、疏导工作,引导客户运用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办理续保和理赔等业务。要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及时掌握受灾企业保险理赔需求,全力做好各类保险客户尤其是受灾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保险服务。
f% v! `6 d: u6 z- X: q 三、持续拓宽保险服务的广泛性 ]' O9 |% m! y5 P/ E$ f8 g
各公司要积极参与社会风险综合治理,履行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职能,以值班值守、灾情预警、防灾防损、抢险救灾、现场查勘、理赔服务为抓手,夯实一体化工作体系,在灾前防范、灾时救援、灾后理赔等各环节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覆盖灾害应对全过程的保险服务。要继续配合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设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努力推动普查成果在保险业的应用,不断提升保险行业在防灾减灾、风险管理和产品定价等方面的能力。要立足现有产品体系,深化自然灾害研究,丰富和完善产品供给,不断提升保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的保险服务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要持续组织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基本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重点地区、重点客户要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响应等宣传教育,提升保险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公众主动避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 k' N! U4 d& k9 j5 E
四、切实提升保险服务的便捷性
& h+ d/ w0 m; C2 m( R 各公司要切实以消费者权益为重,加强与地方政府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协调联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行动措施。要鼓励创新工作方式,有效提高保险服务的便捷性、可得性,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提升线上化服务水平,提高保险服务效率,让企业和群众在灾前信息预警、灾时应对指导、灾后保险理赔等方面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要在受灾集中区域设立临时理赔服务点,做好救援机构资源协调,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强化科技赋能精准快速定损,适度简化索赔手续,切实做到应赔尽赔快赔,为客户提供有态度、有温度、有速度的保险服务。
B& s% v! o$ b/ M/ l0 f c; l( [2 w5 r _/ k2 F
% i* z9 e. B! D2 h- y
( z% a: O- b; ?3 m b4 t2 U. l2 |, X' T1 H H8 q1 o. k7 Q1 j: q& M0 L
: p; o' A+ ^, s6 U" L) K, Q) ^0 }3 G0 O& x! o& f7 \
; F( g% m; x6 L( I3 P7 V1 r, k) |8 l+ Z- U
0 `3 H! d1 i7 X: ]# `% Z4 v
! g+ @. s' I" \2 K;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