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q) q4 F7 ` y' B4 ]9 y! z7 A1 s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布放入海。
- i4 p* D4 g0 M; J 3名潜航员会在潜水器推出前进入内部,在舱内进行通电检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 s/ t0 o. W: r6 d' q6 \ 工作人员关舱口盖,连接载人潜水器爬梯拉起,等待关舱门步骤全部完毕。 " x/ P' ^7 K3 }! w. V0 C8 \1 E
潜水器平稳推出库房,齿轮滑动,到达起吊点。此时,3名潜航员检查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检查各种传感器的设备是否正常。 5 E/ J6 g) B7 `! \* L; r; \* L
A架的两台液压臂会将潜水器提起,从船尾移动至海面上方,下放至海面,最终布放到海面上。 w1 h% a, g( A w$ E1 g
接到母船下潜命令后,“蛙人”解下主吊缆和拖曳缆帮助潜水器脱钩,“奋斗者”号脱离母船,压载水箱开始注水并调整姿态,达到“最舒服的状态”后,开始下潜。 7 D7 B: H5 q% D
“奋斗者”号将继续勇往直“潜”,进行下潜、巡航、坐底、作业、上浮、回收等步骤,直到再次回到“母船的怀抱”,圆满结束一天的全海试过程。
0 [0 |' Y% q# O+ V/ |1 k “奋斗者”号舰艏。
, L% V8 @. a7 b 11月10日8时12分,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
- ?# p5 u. Z4 x- K. f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是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其最深处接近11000米。今年10月10日,“奋斗者”号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母船一起,从海南三亚启程开展万米级海试。10月27日,“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 e% ~# L/ O7 m& }% ~% S, `5 k/ `
挑战全球海洋最深处
( Q- Q. @% T1 b: j8 q" [4 o3 e 2020年10月27日,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1月10日,“奋斗者”号再次挑战全球海洋最深处。“奋斗者”号北京时间10日清晨5时左右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面开始下潜,在大约三个小时后到达10909米深的海底。 4 I" a5 j& b6 j+ `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介绍,这次万米海试,“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运行团队逐渐压缩,把更多的位置留给科学家。整个团队虽然人少了,但是在海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高了。此前,“蛟龙”号的最大下潜深度是7000米,这个深度对应的海洋面积已经占全球海洋的99.8%,而这次万米深潜将要到达剩下的0.2%,对于研究地球板块运动等问题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G! o7 v/ q7 X0 J$ o1 a$ K “奋斗者”号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支持的深海重大科技装备,2016年立项,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发力量为主的科研团队承担。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奋斗者”号潜航员杨波和他的团队经历了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的一次次任务。
H+ R4 ]3 `* O* I$ g 杨波告诉记者:“做载人深潜,每当突破一个新的深度纪录,都会很难很难,但是必须完成。从7000米到11000米,每一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空白。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通过我们的充分准备来一一化解。” ' N6 `% |' D. B- P( Y
除了下潜到万米深海,“奋斗者”号还将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和研究。 8 X m; d w) a* P, F7 Y I
名字由来
' t9 J( a1 s9 S2 W0 H, x 2020年4月22日,万米载人潜水器征名活动正式推出。活动一经推出后,网络上掀起一波“起名才艺大比拼”。在收到了近十万网友的命名并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征名活动十强名单出炉。再经由专项总体专家组、业主单位、科研团队代表组成的评议组评议。
, ]! O0 H# G" S# Y4 _& T “奋斗者”号符合时代精神,充分反映了当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符合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最美奋斗者”的形象,因此在征集的十个名单中选择“奋斗者”号作为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名称。 # K# L/ d* w0 I+ a) H6 s5 x; `: v
“奋斗者”号从“探索二号”科考船转移到海面,这一过程叫“布放”。布放系统位于母船的后甲板上,由一个巨大的A形架、拖曳绞车和输运轨道等部分组成,可经受住恶劣海况风浪的考验,也是支撑“奋斗者”号日常存放、保养和检修的地方。 那么整个“奋斗者”号的布放有哪些具体过程呢? ' B5 a$ J n5 M1 @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中新网
' s/ d M0 y( U/ Q; f2 o& j& v 支持保障万米级载人潜水器 1 {9 p" Y- {) B7 v& R7 q
“探索二号”来了
# {9 v4 @9 h2 \2 E1 P- e 2020年6月28日,历经18个月适应性改造的我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科考船从福建马尾造船公司抵达三亚南山港码头正式入列。
8 L4 G9 C T" v8 |) }! T+ Y “探索二号”集聚国内各方力量,历时一年半在福建马尾船厂完成适应性增装建造。该船除支持深远海常规科考作业,还可搭载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和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4 W. a; b, O+ U& {4 V 载人潜水器往往都无法自己抵达海沟并进行下潜,它需要“搭车”前往。在此之前,已有“探索一号”作为母船,为何还要建造“探索二号”?江苏海洋大学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副院长吕海滨解释,“探索一号”是2016年下水的载人潜水器保障母船。该船仅能保障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为保障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科考工作,需要建造新型的“探索二号”科考船;2018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与海南省共同出资购置了福建马尾船厂一条正在建造中的海洋工程船做适应性改造,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和改造的工期,同时也满足了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试时间窗口的要求。
/ ?& @7 y) W% V “2018年12月,‘探索二号’还是一艘工程船,由于载重吨位大、操作性能好、推进与定位能力强,特别适合改造成为科考船。”吕海滨介绍:在马尾造船公司,“探索二号”进行了适应性改造,改造后的船舶总长87.2米,型宽18.8米,型深7.4米,最高航速14.2节,满载排水量6700吨,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和定位系统,可为远洋科考提供充足的动力和自动巡航功能;自持力(中途不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不低于75天,可同时搭载60名科考队员开展海试任务。 ! P l+ K) E0 j1 _7 a7 N0 @' x
“母船采用全电力推进,续航力大于15000海里,虽然非核动力船舶,但‘电力十足’。”吕海滨说,该船具有国际海事组织的最高动力定位级别DP3级动力定位系统,可依靠自身的自控系统和卫星定位,自动测定风向等海况,将船稳稳停泊在作业点。
9 a$ F: H* t, B! L$ ]9 y: N# W 作为“探索二号”的执行建造检验单位,中国船级社(CCS)福州分社检验项目经理林祥文介绍,该船可在风浪条件下进行万米载人深潜器下放与回收,是当之无愧的“深海探索者”。该船不仅可以支撑深海、深渊无人智能装备进行各项海试任务,还能够执行全球的深海科考调查任务,可搭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和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完成布放回收工作。
* B6 ?" i5 I* k5 I, {2 H3 J" g 来源: 哈尔滨日报 ! t( E2 z. u8 M. W# v6 B/ L
( z$ {- D$ @; H1 g1 U- k7 n% E9 q: u6 h% L
. r8 ^4 Q3 `5 y& l
7 g+ F! x/ `: y* f3 Q$ l$ F,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