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T9 n3 F8 a q% t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尹为鉴
! ~9 P' L9 b0 `2 q 日前,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于近日抵达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至此,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圆满收官。中国海洋大学4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科考,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高级工程师矫玉田和博士生施骞搭乘“雪龙”号,完成了环绕南极大陆一圈的大洋调查;海洋生命学院副教授刘晓收、姜勇则作为本次南极科考度夏队员赴长城站进行考察,并完成潮间带、站区湖泊及海上作站点生物样品采集任务。 " Z: f4 i, i9 X7 N7 }
 1 X) L# F* E) @9 I) L$ i
参与第32次南极科考的海大校友合影
$ g! z+ m# o1 x5 a% E- L% k 有着20多年极地科考经验的矫玉田第7次担任南极考察队大洋队队长,在历时158天、超过3万海里的航行中,矫玉田带领37名来自全国13个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在南大洋西风带、南极半岛、阿蒙森海、罗斯海、普利兹湾等海域开展海洋综合调查。记者了解到,大洋队完成了对南极半岛海域59个海洋观测站位,包括威德尔海—南极半岛海域50个站位的海洋湍流观测,圆满完成了“南北极专项”的现场观测任务。 + E) K5 Y; j" _4 ?5 o) E1 X8 l
与此同时,大洋队还于2015年11月在西风带成功布放了Argo浮标,这是我国首次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投放这种浮标。据矫玉田介绍,这种有着“水下滑翔机”之称的浮标,是测量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的先进观测手段。相较于传统测量方式,Argo浮标可以长期随流漂移、自动观测和实时连续回传数据,能够便捷、精确地获取更多数据。矫玉田表示,首次在西风带海域投放Argo浮标将丰富中国在西风带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为南极绕极流区环流的平衡态和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能探讨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 U% ]0 ?, X* ^! \0 [
另一方面,南极考察队在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了上一航次布放的海洋潜标系统,获取了宝贵的潜标数据和沉积物样品。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海洋大学设计和组织的潜标系统带有防冰山碰撞的破断装置,并于第30次南极考察时首次应用。矫玉田表示,该种新型潜标一旦上部标体被途经此处的冰山牵挂住,则其位于300米处的破断装置将断开,使潜标下部标体及设备得以保全,并保存住前期观测数据。 ' x& c6 W4 Z& h% Q0 u
在长城站度夏科考任务方面,刘晓收、姜勇及其科研团队完成了长城湾和阿德雷湾共10个站点的生物样品采集,填补了此海域浮游纤毛虫原生动物研究的空白。同时,科考队也集齐了环绕南极半岛18个站点、5个湖泊的生物样品,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刘晓收表示,度夏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推进了中国对极地生物的研究进程,也提升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能力。 , k, C H( ^! i# l4 ?& ~1 `( T
" X/ f3 l D) K8 D$ c8 L) M
% T3 Y% t/ C: U- @* ^ E! l/ d5 y8 G! ~9 D
- s4 @* [4 P' C%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