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h: B' U/ S6 }9 M 8 z V1 J- X& `6 R. `( d
}. k6 d' p7 @ 一、 招生项目简介:
T. H, }2 q q) b9 w0 |) ?0 K) L 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是清华大学首个结合海洋技术与工程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的硕士培养项目。本项目针对海洋技术与工程相关领域科研与开发能力的培养,通过国内国际合作,采用开放式、国际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通识海洋基础理论与海洋技术开发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目前在读硕士160余人。 + ?4 q3 d7 y3 R* l- _
/ i% K6 h+ M9 }+ }, a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 D" p4 z. I# S+ u; I0 H! K 二、 学科建设方向: : ~4 W$ t1 M1 v" F: J9 T8 ~
1) 资源与环境专业:
6 [9 E+ e$ |1 u. F7 V8 R. l 海洋生态环境方向针对深圳市在海洋开发领域面临的生物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挑战,开展有关深海基因资源研究与利用、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与利用、海洋蓝碳碳汇机制和增汇途径、海洋环境与生态过程、以及滨海生态环境修复等研究。 4 g/ l. u1 ^! z, X
2) 电子信息专业: 2 F5 K }: M- l+ G1 J# [$ D
◆ 海洋工程与装备方向:依托广东和深圳的滨海工程建设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属地在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先优势,系统地开展滨海土木工程与工程材料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海洋工程防灾减灾工程装备、水下机器人和高端先进海洋观测仪器,通讯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集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的智能系统,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 A; D: ` ?+ D( q% B" F5 N
◆ 海洋能源与信息方向:依托深圳市深海海洋油气开采产业发展,研发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关键组件、海洋新能源发电装置、海上新能源并网及电网优化技术,形成支撑深圳市深海资源开发的学科专业布局。在海洋信息技术方面,从海洋大数据的感知、传输,到管理、挖掘,再到分析和应用等方面,突破包括数字海洋、数字孪生、海洋工程信息化技术与系统等方面的重大原理和技术创新,形成支撑深圳市深海资源开发的学科专业布局。 # p- ?2 ^9 O$ {/ N3 _' [
/ J9 M# e4 P$ \( k; P1 c4 X+ E
三、招收对象 # }3 k! k, ]8 i5 Q+ N' L
1. 满足《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等申请条件,应届生与往届生均可报名(具体见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http://yz.tsinghua.edu.cn)。
2 u6 c6 I! G I! _6 u+ Y2 B 2. 专业背景:
; H, N. _7 u5 n (1)资源与环境:具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材料、水利、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海洋类相关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生物生态学类相关专业(如生物学、生态学、水产养殖等)。
( ^% f* a8 S5 D; A* {0 v (2)电子信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含仪器、通信、计算机与大数据、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等);数学、物理、化学与化工、航空航天、光学工程、材料、机械、电力与电气工程等相关专业。 * c- t. I3 ]. H7 j) d! Z
3. 创新实践和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 + c# t! j# n% j- T0 D
4. 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学风端正。 ' X% w1 ~. i. E# E9 c, M1 [8 f4 u
5 p D$ N$ x! x( [+ k7 A1 D' ~
四、报名及确认程序 2 V' i8 C; {; c& T
考生须严格按照清华研招网( https://yz.tsinghua.edu.cn/)公布的“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统考)”(包括目录里的备注)的相关要求进行报考。以下报名环节和确认环节都必须按要求完成,缺一不可。
# Y& c% Y- W& {& |8 Y& `% T1 S4 f+ ]% E
1. 报名环节 $ S$ j# Y# O8 o% o2 `
所有报考我院的考生均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https://yz.chsi.com.cn/),报名时间按教育部统一规定,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0 M/ ^" a2 k' d( A" V( U2 f$ I
报考单位代码:10003 清华大学 , N( J+ W8 r1 W+ T" ~
报考院系:599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Y% h' m/ R5 [6 q! r T
报考专业及方向:085400 电子信息 09海洋技术与工程
. M8 X$ I% H- x0 @ 085700 资源与环境 02海洋技术与工程 # X8 o9 r, Z1 }: p2 [
北京地区报考我院项目的统考生均需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时必须选择“北京”“清华大学”报考点(报考点代码:1103),选择其他报考点无效。具体请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清华大学报考点公告”。其他考生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选择报考点参加初试。 7 I7 b- w0 ?6 w( a' K
2. 确认环节
& `8 P- x# @. M& I: ^ ①清华大学考点 * ?8 g: w, X+ ?8 m
凡在清华大学参加初试的考生,必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系统中缴纳初试报考费,在交费成功24小时(节假日顺延)后,必须登录该网址: http://graduate.tsinghua.edu.cn/yjszsKsLoginNew.do 上传电子照片并通过照片审核方可参加初试,上传照片截止时间具体请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清华大学报考点公告”。" _ q5 T2 U9 w( W6 c |& S7 Q
7 t+ f. O6 h: T/ `
② 其他考点 ' ~, Y, C0 i$ W! U( s5 r# N9 Z
在其他考点报名参加初试的考生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报名后,按照当地报考点的要求交初试报考费和进行网上确认(现场确认)。
/ F3 X, O: W' j 3. 下载打印《准考证》按教育部统一规定时间,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信息查询和打印。
5 T, S9 g5 ?, w 4. 考生应在报名前主动了解报名程序、确认程序和报考点要求,未按照要求完成报名和确认程序的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F1 e3 c9 F6 ~5 d7 b8 K# c
五、 资格审查与考试、考核、录取: g; X/ d# j+ H
1. 资格审查:于复试时统一进行,具体安排见网上通知。 $ d9 _/ q# P/ O% `: Z+ b
2. 考试考核: : m7 w; d- E. C! R) m) p# B
(1)初试方式为笔试。初试时间按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进行,初试科目:
4 j/ b* s) E5 K/ ]; y7 s; Y* ` * I5 R+ E' h% j2 v1 k0 C
$ O/ K) j0 H4 A% H& A# y9 f
6 s4 \9 j! O9 q5 h- b0 x8 H 专业及方向 : J* \! y: l8 W0 ]; E! y* Y
初试科目
8 D* C- t1 b- a) X 资源与环境(海洋技术与工程) s( E0 W2 ]& Y% }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③301 数学(一) ④808 环境工程概论 % `+ \: p5 @+ H4 y4 R! I
电子信息(海洋技术与工程)
5 g( l% S9 }& J* p0 d' b1 o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 Q& E) H& o# H# M G
③301 数学(一) ④985 信号与系统 6 }3 F' Y7 n$ H+ e- x4 W
9 `4 u; q' X6 p+ O
) O0 d9 c+ p/ M# f ; `- s8 K# |- `: M2 \ G% C
8 Z' H& u' s- C$ c( Z- | (扫码查看808环境工程概论考试大纲) - ^6 g2 }. ?5 W% R7 e4 r# _" ]9 Y7 G
(2)复试为专业综合考核。满足项目入围复试要求的考生都必须参加复试,复试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4 b9 {& k) H2 T1 F
(3)同等学力考生,初试成绩达到入围复试要求后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具体安排待复试时通知。 " ?. ~! K% Z# @5 z( l+ k
3. 录取: 7 g6 e* t7 h) y2 {
符合清华大学及我院申请或报考条件的考生,达到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及我院规定的入围复试基本要求,根据清华大学及我院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 ?) p3 Z- i) j6 X' W G, ]
拟录取硕士生经资格复审确认合格后发给录取通知书,定向就业类别硕士生还需在录取前签订相应协议书。资格复审包括学历学业复审及思想政治素质与品德情况复审。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 Z b0 B5 N" W2 b& l3 W# s$ v J: T
未尽事宜请详见《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生招生相关事宜须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普通招考招生说明》《清华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统考)》。 8 I+ m9 E: B$ |4 [9 e3 G
六 、 课题组及导师简介:
" R+ s2 c0 d0 h6 S; e 1) 资源与环境专业:
! r, \4 G8 L( D% G. V 滨海湿地生态学与生态修复工程—林光辉课题组
% g3 c; P4 R0 E9 e & X5 `3 q/ w, j
林光辉,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主持过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至今发表论文170多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主编《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等专著3部、翻译《同位素景观图谱》等学术专著2部。曾获美国农业部部长科研团队优秀奖。现任中国生态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湿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和《植物生态学》等学术刊物编委及《同位素》副主编等。
1 c1 R# O" H# E1 e# k% C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蔡中华课题组 ) z; m5 l& A, J
" e y1 z6 i! x- V1 [/ k D) v5 H 蔡中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围绕海洋富营养化发生原因和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技术,从海洋生态学角度,研究微生物、藻类及大型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及其消长规律,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模式研究,近期研究方向聚焦如下:
! A1 U2 `8 L7 G1 i/ x& I9 T - 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转录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估中的作用;严谨反应对藻类生理及藻华发生的调节作用; ( q: a+ r& h9 T2 I! e3 |7 ]
-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海洋生物原位观测技术的开发;海洋生态模型;及海洋生物在海湾富营养化中的控制作用。 1 c. n# X# x& H G1 G5 [9 j# @
海洋微藻的生理、污染生态学及应用—姜玥璐课题组 & u" r D+ {% A L C& i6 E
' A8 ]+ u! l. A1 P& ^* L
姜玥璐,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藻类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污染物对海洋藻类的生理影响和毒理作用以及其在藻细胞内的运输机制;研究环境因子调控浮游植物生长、生理变化、死亡和分布的因子以及过程;藻类作为生物燃料的研究等。在海洋藻类生理动态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曾作为骨干力量参加美国空军生物燃油研究项目。SCI学术期刊发表二十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口头报告。主持、参与项目共18项,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深圳市科创、经信委、发改委及横向经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
3 @. w) T1 B/ h2 J; b5 P 海洋微生物生态过程—周进课题组
+ e/ f3 x. G( E: w- N) L9 E: `7 t
0 \8 A0 _3 y. ^* Q 周进,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海洋分子生态学研究,近海集中于微生物在典型生态事件(如赤潮、滨海湿地、珊瑚礁)中的作用;远海集中于不同生境(大洋、深海)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分析。近年来获得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包括证实群感信号调控藻际微生物组成及介导珊瑚白化;同时从组学数据中心勾勒了微生物的社会学属性。现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基金4项、以及深圳市课题6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8项,获海洋科学二等奖1次。
5 V! T) o, G; d 海洋环境与生态毒理学—朱小山课题组
* z, d7 _. b/ }) K0 t6 [. P $ D- z& d, Q0 Y& ~1 P; t
朱小山,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 t* }2 x2 Y+ H, R - 海洋环境科学:海洋污染生态学/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监测;生态修复; / P' t( s* a7 M9 E
- 生态毒理学:新型化学物质(如人工纳米材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的生物效应与安全评价,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以及在食物链上的传递。 " r. J) N4 |$ [& c) d
海洋环境动力、河口海岸动力学—毛献忠课题组
7 n( i8 w* ^& s1 i! i' | P. h/ q& h" M 6 M& w) t. T& C8 D
毛献忠,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湾动力过程和环流特性、以及泥沙分布和淤积过程的研究;海湾物理-生态耦合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海湾富营养化的定量影响以及海湾营养阈值;研究海洋动力灾害(海啸、风暴潮等)的模拟、预警技术,以及近岸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光生物反应器两相流模型,反应器的结构优化等。
) t* R o! {5 E$ H( F/ I5 | 海洋可燃冰资源开发—吴国钟课题组
$ ]/ I* z1 J' \4 \7 X9 E7 u: |
9 m6 M1 R) V0 h; @( d2 C5 { 吴国钟,讲师,硕士生导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青研基金等科研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国家级)、深圳市近海动力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南海可燃冰资源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水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等项目。发表SCI学术论文30篇,英文书籍3章,授权专利1项。
7 C$ Z) k& T; L2 V7 _! G 主要研究方向:
1 B- b/ ^& l6 x) O5 W - 海洋沉积物中的可燃冰能源开采 / _/ i, J- Z6 O- \
- 油-气输送过程中的水合物流动安全保障
" O' I" G" f. o" e2 X - 基于气体水合物法的强化分离技术。
- Q% S9 Y- [1 [% } 水科学与工程中心—黄跃飞、武晓峰、李兵课题组 " B4 |+ ?9 _; ]
: e; i$ v* D! p5 u9 i (图为李兵老师,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6 @4 G) O& t' C 水科学与工程中心成立于2018年,现有教师4人,由王光谦院士担任名誉主任,中心主任为黄跃飞教授,长江学者。瞄准城市快速发展和变化环境背景下区域水安全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滨海城市的区域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洪涝灾害防控等发挥基础性的科技支撑作用。近期研究方向集中在磷物质流动,磷控制技术开发和海陆污染共治,是水文水资源、海洋环境和系统工程的新兴交叉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磷循环过程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运移形式和控制方法,涉及环境化学、环境水利、产业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化工、环境系统分析等领域知识。同时,也包括水环境监测技术开发及磷-水、磷-碳耦合机制研究,并致力探索其在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海洋碳汇效用等方面的应用。 0 @7 y0 l. U6 {& _0 R6 x+ q+ o
气体水合物—殷振元课题组 6 d& O( F3 C' t$ J
9 {( E0 E! q! |9 g
殷振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8 M2 T: C6 |/ f3 b
- 气体水合物热力学、动力学及基础热物性和力学性质; ; F% z$ c1 e( ^
- 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方法及环境调控影响机制;
) A1 t: m. C Y" h4 V/ r, d4 S4 `. D - 天然气水合物热-流-化多场耦合数值模拟及先进优化拟合算法; / e% w0 m' K: d2 A/ d
- 基于LNG冷能利用的气体水合物相变制冷材料及工艺流程开发等。 + i5 [) I, [8 Q \
2) 电子信息专业: 4 A+ L5 A! o- q, o1 G" F9 I
海底原位观测微颗粒流速通量仪—陈道毅课题组 ; k! B9 V. T% \6 @) _
& }' {& w) Z& t4 y2 [
主持国家863海底网重大项目的课题,研制成功深海原位微颗粒速度和通量观测仪器,实现超高速图像的原位获取、处理和传输;已安放在深海,连入国家海底科学实验网成功运行数年。主持建设国家级《深圳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试验平台项目》,建设了基于“清研海试1号”的海上试验平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下机器人组网项目的工程应用课题,开发了海洋内波实时预警系统,实现了基于运动平台的流速矢量观测、卫星通讯和内波预测等多项功能,成功为海洋油气田建设提供了预警服务。目前正在广东省海洋专项支持下,研发海洋可燃冰开采方面的先进设备。 $ k; J# a- I3 ^4 M
智能感知与融合实验室—何友课题组
) u# _! ~4 M" t: p4 W
. ]1 D) Z; i6 }- v [" J 长期从事多源信息融合、海洋态势感知、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研究,发起建立了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被选为首届主任委员,并担任历届全国信息融合年会总主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9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获基金资助的专著4部,论著他引18000余次。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求是”工程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目标探测与融合、多模态数据智能处理、无人集群博弈对抗、多源异构卫星数据在轨处理等。 / c! \" V3 N$ p3 i' }
光学新技术的水下应用—马辉课题组
1 H* K! G; |6 s2 l7 s M- x, b3 N8 z7 F, b4 J* N5 }. {5 h4 H
担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技术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深海技术分会委员;科技部深海技术与工程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偏振光学检测与成像广东省工程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侧重于:偏振成像方法与仪器、偏振数字病理应用、活体动态成像以及海洋观测仪器。
' d! f8 z9 h9 }0 ?- R | 浮游生物成像研究—蔡中华课题组 1 g& v0 h& P7 d% f$ ^# r1 y% f
^% w& K6 r9 _8 U8 W 围绕海洋浮游生物原位观测和智能识别,开发海洋浮游生物原位监测传感器及其系统,通过光源系统优化,焦距性能提升,图像数据库建立,神经网络算法优化等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优化,并建立基于原位观测的海洋生物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为海洋生态管理服务。
9 C' ?. W: C- p' c' I9 m+ j* g) b' \! L* \ 海洋智能观测技术及仪器研究中心—王晓浩、倪凯、周倩课题组 * W3 `% p% t) O9 e
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有:(1) 分析仪器。包括水下原位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面向船载和水下应用的小型质谱分析技术及仪器、海洋样品高效进样及前处理技术等;(2) 传感器及传感网络。包括用于海洋观测的MEMS关键传感器件、基于MEMS的多传感器观测系统、传感网络供电技术等;(3) 光学测量及遥感。水下激光测距及激光雷达、海洋高光谱遥感技术及仪器、面向海洋恶劣环境的特种光学元器件、水下成像系统、高功率水下激光光源等。 5 N. g& t6 x) n1 _" M' O. z
传感器与精密仪器—王晓浩简介
4 d3 P% w8 W! i* ^' T5 h ]8 c
- ?7 }( L2 B l8 s& s( I 王晓浩,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质谱仪器研究中心副主任,分析仪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主席团成员兼副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制造技术分会理事、副总干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与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基金、航空基金、863 等评审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微纳器件及系统、分析仪器、精密测控技术等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或完成包括国家863 高科技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深圳市杰青、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等十余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四等奖1 项,教育部科技奖励一等奖2 项、二等奖1 项。近3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检索67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2 项,美国专利10项,日本专利5项。 / O3 B! w4 X1 T8 C7 e
精密测量与分析仪器—倪凯简介
0 v- l* i( J9 @: l7 O' d4 m
8 _# b) \* e: o0 q7 [9 v 倪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助理,分析仪器中心副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主要研究精密测量及分析仪器,包括基于光学频率梳的精密测量技术,面向现场应用的质谱分析技术等。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等项目。共发表论文96篇,其中SCI检索53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0项,美国专利授权2项,日本专利授权2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等奖项。 % }% Q1 R2 n& W# ~
微纳光学与遥感—周倩简介
+ D, Y% K& Z5 h" x9 ? 7 B2 s9 l/ i# b- F7 i( ?
周倩,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纳光学、光谱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纳光学元件设计制作与应用、光学精密测量、红外偏振、红外光谱等领域。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任务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学科布局)、深圳市技术创新计划技术攻关等纵横向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项目。已发表论文60 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5 项(其中第一、二发明人31 项),获得授权30项(其中第一、二发明人24 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5项,均获得授权(均为第一、二发明人);申请日本发明专利3项,均获得授权(均为第一、二发明人)。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等奖项。
# F" f) v5 S% Q. T2 H+ S 复杂水下环境的光学感知—廖然课题组 / P3 G8 M: Z4 i
& \- ^# w8 g C) W# | 研究领域是偏振光学技术和海洋光学传感器,目前主要集中在海洋颗粒物原位探测方法、技术、仪器和应用方面。已经研发了“海洋微型颗粒物原位探测器”的浅海、深海样机,并在西北太平洋、东海、南海多地投放,可以成功探测海水中微藻、泥沙、微塑料等典型颗粒物成分。已经研发“水下偏振相机”,可以成功探测到水中不同材质的目标。主持国家基金委面上、青年基金,参与基金委重大仪器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深圳市科技项目等。已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主讲课程96学时。
U; ~ G. F. ?/ M 海洋油气多相流实验室—李轶课题组
. q6 q# y3 T( [: a7 I* Z9 _& C2 ~ 5 x' D/ y4 H( [) ]* E: }, H
曼彻斯特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兼任清华珠三角研究院能源先进测控中心主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智慧油气能源物联网传感技术;深海油气开采过程在线监测;工业过程成像技术;多传感数据融合。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多项国家专利。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石油集团产业化项目,深圳市科创委课题,企业横向课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学部专家库成员。深圳市发改委、经信委专家库成员。多个国际期刊评审委员。
1 V4 J) V) o) _) c G0 U! Q- q 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李强课题组 8 _; H/ N1 ]. b0 `! c$ l" M) L% z
" M6 g& ]2 [: _# Y
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于2021年获得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批复成立,重点研究下一代海洋观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室包括四个功能实验室:自主航行器、新型传感器、海洋动力和智能决策。团队将整合在海洋动力环境、声光传感器、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水下自主航行器的研发基础,前端构建分布式海洋环境感知平台,后端实现感知数据的采集、存储、分发,借助超算或高性能计算机,利用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和数据同化技术,实现海洋动力环境全三维、全实时的感知。实验室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海洋环境智能感知和计算体系,形成现代海洋观测和数据服务能力。 " ~4 y' m8 R. h0 z+ h( z. F
海洋通讯与组网—董宇涵课题组 - N0 a4 E5 [% ]6 }+ p& E
$ r- R/ p/ H" X+ a) I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水下无线光通信、水下定位与同步、海洋传感器网络。发表论文16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等10余项国家省市级项目和多项企业横向项目,参与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IEEE高级会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MDPI Photonics 期刊主题编辑,多个知名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评审委员。 ; H h& S- a% `; w' U& K% |
土木与海洋工程信息技术—胡振中课题组 " H( B C, d9 a) n4 U
- d: ~2 n6 K1 f 胡振中副教授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得本科(2005)与博士学位(2009),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土木与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数字海洋、建筑与城市信息模型、数值模拟与数字防灾等。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工程和图形技术等方面,以BIM技术为核心,结合我国多项重大工程,开展了大量基础科学问题和工程应用方法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 2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E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10余项。研究成果纳入国家标准,并主编和参编行标和地标共5本,获各类科研奖项10余次。
: b3 R, d6 c1 P+ T6 A 七、咨询及联系方式: 6 D5 x: v+ O1 c; d- v1 }) M* `# z" r/ G
冯老师
P+ d: O; b6 k3 j8 W0 `" y% U 电话:0755-26036109 ( E3 q& i, A7 X* m5 u
邮箱:feng.jieru@sz.tsinghua.edu.cn
( N5 P" R* y+ R( C9 e 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址:http://yz.tsinghua.edu.cn - a& V/ N9 Z% X: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官网
8 Q! t& b" q& ~1 S- T : http://www.sigs.tsinghua.edu.cn/ j) g8 p+ l: P: J0 x( @
7 N& M8 G/ ~5 p* E: S4 @: X/ b6 C; O8 y9 D; g
( \( D4 R- c+ e. c5 q: n
) e7 b- T8 F$ W, a, q) }, ?; l% k
$ G& e! ~8 ]' K$ t a5 g% L4 B.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