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9 t2 @9 l9 {& b9 M 原标题:地下管线探测仪的分类及组成——TFN T-6000地下管线探测仪
+ D' O4 O" a, V' b( X' d; i
# |& i: p+ S% b% M5 O7 W8 }* n- a$ ~7 s: v q7 x9 M0 G
一、产品分类:% b7 c$ O2 m" }& b/ H! v9 I: v
( e1 ?3 l+ `. G. W! Y! m 1 .一类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探测金属管线、电/光缆,以及一些带有金属标志线的非金属管线,这类简称管线探测仪。 % I- \. Z8 X8 t8 L
优点:探测速度快、简单直观、操作方便、准确度高。
9 z8 }. ~% _$ F8 x4 N( }+ f 缺点:探测非金属管线时,必须借助非金属探头,这种方法使用起来比较费力,需要侵入管线内部。
1 c1 }" {- f# L% `; U& I" K 2.另一类是利用电磁波探测所有材质的地下管线,也可用于地下掩埋物体的查找,俗称雷达,也被称为管线雷达。 / s8 q. d) \1 P; Q( J' v8 _1 \4 I; A0 A
优点:能探测所有材质的管线。
6 i3 R, {% T# w* Y1 V; b 缺点:对环境要求较高,测深能力较差(难查埋深较深的管线),对操作者素质和经验要求高。 , s5 t3 [8 Z' ?5 |/ @
传统上,管线探测仪仅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管线探测仪,也是使用最多的仪器。 & e& N: R) _2 ?1 C( s
二、仪器组成
6 |' T+ d9 c6 a% W7 n 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 % @: D. O# c& \4 G% M9 K
1.发射机:给被测管线施加一个特殊频率的信号电流,一般采用直连法、感应法和夹钳法三种激发模式 ) Z3 p% X) c: Y |' ~
2.接收机:接收机内置感应线圈,接收管道的磁场信号,线圈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计算管道的走向和路径。一般有三种接收模式:峰值模式(最大值)、谷值模式(最小值)、宽峰模式;另外更先进的仪器一般都带有峰值箭头模式(结合了峰值与谷值两者的优点,使操作更直观)以及罗盘导向(用于指明管线的走向)。
8 H. t, q" B5 M( j: I. b U 其它还有一些附件,配合两大组成部分的使用。
# X: @4 L9 a0 R: V M" k 三、局部放电试验常见的干扰类型及处理方法
# ?$ u2 [; D, ]+ P( i# U# m& n8 m 在试验总的各种干扰,会降低局部放电试验的检测灵敏度,试验时,应使干扰水平抑制到低水平。干扰类型通常有:电源干扰、接地系统干扰、电磁辐射干扰、试验设备各元件的放电干扰及各类接触干扰。
% {4 \% w; M8 k' s1 X 1、电源干扰。检测仪及试验变压器所用的电源是与低压配电网相连的,配电网内的各种高频信号均能直接产生干扰。因此,通常采用屏蔽式电源隔离变压器及低通滤波器抑制,效果甚好。
: {9 p$ t: a/ E; J6 W | 2、接地干扰。试验回路接地方式不当,例如两点及以上接地的接地网系统中,各种高频信号会经接地线耦合到试验回路产生干扰。这种干扰一般与试验电压高低无关。试验回路采用一点接地,可降低这种干扰。 ' s, Q2 H2 |( v
3、电磁辐射干扰。邻近高压带电设备或高压输电线路,无线电发射器及其它诸如可控硅、电刷等试验回路以外的高频信号,均会以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的形式经杂散电容或杂散电感耦合到试验回路,它的波形往往与试品内部放电不易区分,对现场测量影响较大。其特点是与试验电压无关。消除这种干扰的根本对策是将试品置于屏蔽良好的试验室。采用平衡法、对称法和模拟天线法的测试回路,也能抑制辐射干扰。
7 [7 d% ~/ D' Y* b 四、 TFN T-6000地下管线探测仪7 T0 S1 T* s* n; Y* L
! g! I5 e0 ^0 }) }9 S( F f) r/ Z0 T 5 k3 w2 E$ R' O5 y s! {
基本功能
4 K- ?7 ^3 U& E) d0 |# F: z 1)能快速有效地确定地下金属管线的走向和深度。
: m# K9 U! |8 X1 T" w; m 2)具有信号强度指示、左右箭头指示、罗盘方向指示。 " x2 Q E: ?0 {7 _
3)探测管线最大深度可达20米。 2 e6 c8 W' r- s2 y
4)自动测深:当仪器置于管线上方时,自动显示目标管线真实深度。
+ ^5 f, ]& Q9 e/ k& Q 5)自动提示的70%测深法,通过图形及提示音可轻松确定70%信号点。
* p3 r! r. N d Z/ f 6) 仪器属于自主研发产品,具有软件专利证书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 _3 w* S' l, Q, E7 ]) m% I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9 M& k& R: f( R+ S: E7 [: u m0 i3 L' ]2 F$ K; y2 \: Z
责任编辑:
8 p8 @9 t5 ^( F! {) }5 C8 u3 d
, n8 r Q: W/ \- I; {+ ?/ t
) M' u7 s5 N0 W/ z1 B w( N/ I' B# u3 k%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