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o) B/ j- O; \- {" k h
在0.135平方公里的孤岛上 ( S+ Y3 I$ _ E/ O' d8 A& _$ ~6 @
姜文凯将青春献给了那片海、那座岛 : ^* N3 Q3 {1 p
还有那群同甘共苦的兄弟 * C2 b; j, \, \: j# o0 X+ V- L
多年的坚守 , K# M& t5 L+ h4 e- |' b$ C2 h5 a
千里岩已成为他难以割舍的“家”……
/ G% B) _. ?3 D, z4 P# S  " b6 c% h# k+ _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是820步。这就是我平日里的活动范围。”在我国黄海这个只有0.135平方公里的孤岛上,自然资源部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以下简称“千里岩海洋站”)站长姜文凯从一名普通的观测员成长为副站长、站长。他将情感浸透了孤岛,将青春献给了那片海、那座岛……
( s. L' D5 x1 n m 千里岩在我国黄海中部距离山东青岛55海里的大陆架上,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电,也没有常住居民。姜文凯每天定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水盐度等与海洋、气象相关的17种数据资料传回陆地,为我国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
4 h! {" L# n1 R( x; M, Y7 \; g2 ~4 x 以岛为家的“守岛人” 3 [7 s- Z) a* ?6 {$ X s7 a
千里岩海洋站所处海域地理位置特殊,是海上交通要道,观测的数据填补了我国黄海中部海洋观测的空白,对准确及时地发布北海区海洋预警报,特别是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船舶航行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确定为国家基本发报站。
% [7 d4 _& n. V, ]# H& F 千里岩海拔93米,之所以称为“岩”,是因为岛上地势陡峭,都是岩石,几乎没有泥土,植被低矮且稀少。岛上无居民、无淡水、无土壤,一滴淡水、一颗米粒都要靠船舶补给。遇到大风大浪,补给船来不了,千里岩海洋站就面临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没啥吃。不得已,三顿饭变两顿饭、一顿饭,甚至无米下炊。 , V7 v+ N; m; G3 t% D
姜文凯说:“有时六七十天船来不了,我们就没有吃的了,只能捞海草拌拌吃。实在没啥吃的,就往水里放点盐喝,我们叫‘玻璃汤’。”
0 v' a5 u/ s, B+ M+ @$ |1 n  2 ]( k; H' H# X% \0 k1 j6 B
姜文凯正在搬运补给物资。
8 E* I3 g# L/ ~- I: F2 O: {7 O 千里岩没有标准码头,只有一小块相对平整的平台,补给船不能正常侧位靠泊,只能将船头或船艉小心翼翼地靠过去。而每一次补给,几百公斤的物资就只能靠上岛人员肩扛手提,从码头爬过300多个台阶,一点一点地搬到站上。
9 d% k( M1 ^1 A# l' F+ s 姜文凯每次都主动承担最重的搬运任务,总是先挑最沉的煤气罐、面粉等。即使是冬天,一趟趟搬完补给物资后,他的衣服都会湿透。
5 J, c, g5 i+ K# [ 著名的千里岩“三宝”——苍蝇、蚊子和小咬更让姜文凯头疼。三伏酷暑时,“三宝”虎视眈眈,门窗万不能开。姜文凯就往地板泼凉水,席地而眠。 ; f# w, t. D6 A5 d5 c/ G# }8 L
姜文凯闭着眼都能勾勒出岛上的一草一木,特别是通往温盐井和验潮井的300多个台阶,哪个台阶上有坑都清晰地印在脑海里。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4次固定发报时间,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水盐度等与海洋、气象相关的数据资料传回陆地。 6 O, G6 U4 T; n! k
54岁的姜文凯已经数不清围着小岛走了多少圈,最长一次在岛上值班217天……
6 }5 D1 _% O- A! C9 y$ E% C7 w; G 灾害来袭时的“放哨人” 9 O+ D5 I7 s, Z5 Q3 I$ ]+ j
千里岩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沿哨所,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千里岩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为黄渤海沿岸抗台防台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千里岩是黄海浒苔北上的必经之地,海洋站会为预测浒苔登陆时间和生物量提供宝贵现场资料。
L) E. @7 w& D2 \! m) K 姜文凯就像是“放哨人”,为沿海地区人民时刻监视海洋异动。地震、海啸等灾害发生前都会有先兆,海水水温、盐度和潮位会出现异常。观测的数据看似乏味,但关系到亿万同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e6 N* z& i9 o. ^
过去,十多项观测数据都得靠人工,虽然近年来逐步实现了自动化,但每天14时观测人员还是要去采水样、测盐度。姜文凯回忆道:“有一次刮台风,风速达32米/秒,腿也迈不动步。但到了点儿,下刀子都要去测数据,因为极端天气的数据更重要,更有代表性。” ; h. W3 C! @8 A$ N S- a/ j

# L( O; ?+ I6 s% N7 o ^, D 姜文凯(右)与同事在检查仪器。 # f+ e7 o9 h" H- `) @5 h
观测员每天还要定时巡查观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发现故障就要立即恢复人工观测。“遇到海浪大的情况,在温盐井干活时要把自己绑起来固定住,否则一个大浪打上来人就没了。”姜文凯说。 5 r: S8 `, `2 q
大风是岛上的“常客”,十一二级的台风也不稀奇。“天气越恶劣,数据就越宝贵。”台风期间,为了拿到关键数据,姜文凯只能匍匐在地上,一点点爬向验潮井。有一次,海浪冲到了距离验潮井只有4米左右的地方,他瞅准海浪落下的瞬间,迅速开门钻了进去。“关门的瞬间,我就听到海浪重重拍打在门上。”姜文凯回忆道。 3 h$ l: e, ]/ R
“岛上人员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这个责任谁也负不起。”为此,姜文凯压力一直很大。有时本该轮到他休假,他却把宝贵的休息时间让给年轻人。 ! w" T/ E9 r( H( E: ~) r* N, Z# j, g+ t
守护自然的“践行者” 1 ~/ ?0 \/ V4 l( \( D9 z" b% o

! o4 t, q: o0 n 忙碌的工作之余,难免想家。早些年,姜文凯一年只有40天的探亲假,其他时间都在岛上值班。几十年来,他的妻子独自一人操持家里的大事小情,从未让他操过心。姜文凯在内心深处觉得亏欠家人的太多。2009年,姜文凯的父亲身患癌症需要手术。当时,他正在岛上值班,未能在床前尽孝…… 7 B) C U1 G; N& u5 _3 @) d
2006年、2018年,姜文凯两次作为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派驻南沙的驻岛观测员,其中2006年驻岛时间长达210多天。2018年11月,80多岁的老母亲到机场迎接回家的姜文凯。看着满头白发的母亲,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愧疚,眼泪夺眶而出。 . I, s* M. `+ b- r! F# G0 Z
在孤岛坚守的岁月,姜文凯还和同事尝试种植无花果树。无花果树的盛果期正好是大批鸟类迁徙盛期,而无花果又是很多鸟类的食物,千里岩因此成了大量鸟类迁徙途中的“海上服务区”。随着海岛生物多样性变得丰富,千里岩的生态环境也不断优化。
1 E* D' W6 c# f/ _) G4 D" `8 k  2 Q' L/ m3 o( a% J3 @9 D
姜文凯在整理观测数据。 ' E$ [3 u7 p3 [% L
长期在海岛工作的姜文凯始终心怀对自然和万物的敬畏,热心动植物保护。在南海永暑礁工作期间,他不顾毒辣的太阳,救助被渔网缠住的海龟等动物。他还经常救助一些受伤的鸟类,并多次阻止上岛捕鸟的猎人。姜文凯与同事签署保护鸟类协议书,并在岛上竖起了两块爱鸟警示牌。
$ p) R5 c N9 K, @0 D 守护自然资源,守护人类未来。姜文凯用默默的坚守彰显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忠诚,书写着戍守孤岛的故事。38年,他始终不忘守护美丽的地球家园,用实际行动诠释“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 |1 L! z1 L& \' A* D/ a6 g Q! u
相关链接
4 l" ]8 B+ ] _3 I 原标题:《孤岛“守岛人”》 % H5 ]/ C; K0 i" I
- z# f: F2 |5 ^
# N: R' Q# G0 u- v& T. _" D
8 k6 A# T* Y, } P2 z; Z0 d) p, Q3 r+ Y/ T, X9 c
1 D8 C n, Y4 s
7 L9 ~; x5 l1 s/ m; N4 l: q
2 P% k0 F' u( c1 X+ V$ h$ f: T4 P8 C% \) M%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