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6 J/ v# L& `: x" d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在海洋发展愈受重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 读一读海洋主题好书,让我们共同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建设海洋科技强国而努力。
/ j- @7 \6 o- p3 h: e8 m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
# F3 ]' I. m, ^ 
) s9 T- T, r( k# | 作者 刘大海 李彦平
2 o; I& M( i8 {6 ^1 w% Q# g& a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 1 K/ ?0 H1 \8 c: }+ |0 y- x# f6 w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 G' B9 E1 D6 f4 }& q) R
· 2 · 0 c2 B7 _( X: ~; @7 w+ F# j, g% P
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气候态图集
) }4 ^+ G/ u* \4 m" T 
6 [' p) O+ D3 V2 Y$ n9 O: h+ R 作者 刘钦燕 等
& g) C! A0 U) s& T& X6 n1 b$ p) f9 L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可持续性研究和关注边缘海物理海洋要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数据绘制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要素图集能够全面直观地展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上层海洋基本状态,为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生活及科研活动等提供必要依据。
+ e% C" A+ J' H% I 本书利用新的南海及其邻近海域物理海洋学数据,主要绘制了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上层海洋基本状态参数(温度、盐度和密度)与等深度面、等密度面的分布特征图,并给出了混合层、温跃层结构和位势涡度等诊断要素图。所用数据质量控制和插值方法较前人研究有所改进,能更好地分辨南海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海洋特征。
" e- V6 p$ s( d/ q" X1 R · 3 · $ }- f/ t+ t7 c4 j
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1)
: L2 t* y3 i' [6 _. q 
% a5 v _" @, H( D; K+ T( B 作者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 S$ b& o% g( P% K& e
为全面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关键指标变化的科学事实,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和其他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1)》。 3 k" z Z8 {3 v% B, H
本书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从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和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给出海洋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可为国家和沿海各地方政府及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基础信息,并满足国内外科研和技术交流需要。
, @3 _) o" w, _* A 洋底动力学:动力篇
; Y1 B" @5 E4 u6 P  ! S0 |* Z- T* k- {
作者 李三忠 等 1 a0 ^1 k6 _' \- P* h
《洋底动力学:动力篇》介绍了水平与垂直、绝对与相对的板块运动学特征及研究方法;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地幔的固态流变特性和板块的受力系统,对比剖析了板块模式和地幔柱模式的两种地幔对流,阐明了全地幔对流系统的示踪与模拟技术及其揭示的地幔不均一性。 * A: y" w' Z( w4 k3 Q
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综合回顾了固体地球驱动机制探索的历史和论争,深入介绍了最新的相关驱动机制;最后,从多圈层角度,上升到探索地球系统驱动机制,分析洋底各种现象的多圈层耦合动力机制。 3 @4 u# Q$ v4 b, d
本书为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其中《洋底动力学:技术篇》、《洋底动力学:模拟篇》、《洋底动力学:应用篇》等已于2021年前后出版。
- l t1 V. g2 l6 V* p( `( l · 5 ·
0 t1 D% z6 x9 r3 O. i) T% \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 + m2 C+ ]7 r6 ~
 : _) B4 J3 q( ~1 U$ {
作者 吴时国 等
$ f4 q3 o, B: D4 D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最新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 A( M7 Q# o- p, m4 g. s · 6 ·
8 d& o, T, P( P, N. n: V Python在大气海洋科学中的应用——
' _9 i( O& `5 h6 x" m Python数据可视化
3 C# {- n. N: @! X! a3 e( M }  - j* g; q/ ^% z4 X4 v: S. O Y
作者 李明悝 等 7 C9 ^3 A- \% J8 n2 x, x
数据可视化是将Python应用于大气海洋科学中数据处理及分析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复杂晦涩的数据变得鲜活生动,从而更好地被理解。 % h) K* H7 A) M/ R) ]- B
《Python数据可视化》主要介绍几个基于Python且各具特色的绘图工具包,从安装到使用,并列举大量的代码示例,为使用Python进行数据分析的用户们提供详细的参考。
7 K4 Q' ~ e& h 本书为丛书《Python在大气海洋科学中的应用》中的一本,丛书内还有《Python常用统计算法》、《Python常用统计算法》。
( f. L* b' @$ z: F* r3 d · 7 · 7 H5 f* a# D9 p. p2 X' M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
, F1 Z( B/ Z# Z5 G& Q A D) u9 N- _& o 
V8 B7 C# e# s/ m( ?+ H! U 作者 韩广轩 等 ( _' |- K5 O* _: D5 Q. g1 Q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水文过程和气候变化对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与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集成分析长期监测资料(8年连续监测数据)和试验数据,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滨海湿地碳循环关键过程和碳汇功能对水文过程(潮汐、地表淹水、地下水位变化)、气候变化(增温、降雨量变化、降雨季节分配、氮输入)及人类活动(农田开垦)的响应机制,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及机制方面取得了系列理论成果。 ( f% ?) M! W+ e
本书将充实滨海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理论,以期为深入理解滨海湿地“蓝碳”的形成过程与机制、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蓝碳”功能的潜在变化趋势提供理论支持,为中国及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蓝碳”增汇提供新思路。
! n6 [3 m- H% S- r# q% Y · 8 · E+ `) _1 x2 z2 ?' p+ ]0 x& s6 I
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
8 N' X4 `7 `0 w+ {2 M  y" K% b, b+ Q* J) |/ i
作者 丁德文 等
2 I$ b: p3 c0 X9 M' x 《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针对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海洋生态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的主题,综述了我国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严重的近岸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现状与管理进展,及时反映了我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前沿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3 E3 E2 ], r1 ?/ c 本书共5篇31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阐述了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自然海洋生态系统生态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人工生态系统、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近海生态灾害暴发机制与防控等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 s' ^8 Z7 _2 ~; ?- ~) \" |$ L9 L
· 9 ·
$ V" o1 _; T5 A" S) t1 M6 g 海岸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管理 " v G- j% V0 H/ K# ~+ X# n% w
 ; Y8 U8 b' T/ r& j8 b# j
作者 骆永明 等
- A! d* |4 b7 \0 I8 N+ } 《海岸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管理》主要是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近十年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总结。
5 s$ q/ w: y$ s& I, [+ a, p 本书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岸带生态环境过程、生态保护和修复与可持续管理研究,以及海岸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视角,分五篇共三十八章,系统介绍了海岸带环境分析和监测的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设备应用,海岸带流域-河口-近海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风险,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影响,海岸带滨海退化水土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海岸带遥感、信息集成与规划管理等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为认识海岸带过程与规律、建设海岸科学与工程学科、支持陆海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 _% I, _- y0 O1 f7 P& a · 10· , k4 G X4 w }4 l# `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 6 v+ o9 o- {/ v2 p
 / f& P7 g" S/ i6 J5 R
作者 陈令新 等 1 }5 g1 _( H; d4 u9 O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 1 M, ~" F7 a, P- @
本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8 t5 w) J5 ]7 Q% N# { \ · 11 ·
1 J; v# R7 f( b* V6 P; @% s5 d1 C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 1 W& f/ r) w6 E9 v' K5 F
 / @8 M' I7 I( `) T) }, `0 v. l* M
作者 杜建国 等 / o9 }7 a! `( a4 P# C, t. r* D" s; j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 n2 h0 R( p, N2 q7 u( c$ b 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本书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9 y; L \6 f$ ~' v! i · 12 · 7 K6 X' s- W+ s A; q4 C, T
西太平洋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
' w) {# Y1 t. |) ]: Y  & ?2 n z( A+ t. Z1 {
作者 林更铭 杨清良
. L3 L3 E- h/ a1 ] 西太平洋区是全球海洋生物种源中心,许多类群的最高物种多样性都出现于该区域。浮游植物作为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影响着气候变化、鱼类资源,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本书收集整理了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共计380属3127种,并根据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归类,其主要分属于原核生物域和真核生物域的4界9门。 " E. ~" b; B7 h3 R4 V
全书主要包括物种编目和图版两部分。各个物种含中文名、学名、定名人、定名时间,对其主要的种名沿革和近年来报道的分布状况作简要说明,并附主要种类的显微照片900余张。为方便读者阅读,书中附有目录、索引和参考文献。
/ v2 p! a8 j. J) H0 k) P · 13 ·
- T8 H. |7 @+ P8 w* ?/ i1 u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 S; c5 |7 D% ~% O7 L! a
 . O. o- e4 }7 Y$ R/ R' u4 V
作者 李新正 甘志彬
5 p3 D# h% ^6 C) ]* q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结合国内外形态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我国近海常见底栖动物分类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18个常见海洋底栖动物门(类)的分类系统:多孔动物门、刺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腹毛动物门、头吻动物门(含动吻动物和曳鳃动物)、内肛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星虫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帚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共771个科。
" @9 a/ m9 ?9 L% p: e 本书总结了从门到科的各级分类阶元,并编撰了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 # `+ g# \. [; _0 c9 {
该书旨在引导海洋生物学者准确鉴别海洋生物,厘清各海洋底栖物种的分类学地位,统一国内海洋生物分类学名词术语,规范国内海洋底栖生物名称使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
* H H6 \3 a3 q5 n 来源:i自然全媒体
5 }/ ^: w3 X5 a Y& D2 E 下面一起来关注未来24小时海况预报~ . @+ z5 \" C: r8 F
浙江海洋预报
, b$ B0 M5 j4 E' P6 A- j9 P 6月13日20:00-6月14日20:00 ( J( H) `4 \; H: \
3 Z# O9 f+ r7 ^" R1 E+ @0 X 浙江海域海浪大面预报
6 i% `4 v5 {, n: K; Z$ _# H 由于持续受出海低压的影响,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我省海域的海浪稍差。
8 F% j5 R* \/ J; _, z 最大浪高将出现在今天夜里,届时, 杭州湾有0.6-1.2m的轻浪,浙中北海域将有1.4-2.4m左右的中浪,浙南海域还将出现1.8-2.6m的中到大浪。 0 k. h- f/ T. B' ]6 F g( H3 U0 k
到明天中午,随着出海低压影响的减弱,我省海域的浪高有所回落,全省大面海域都将减小到1.2-2.0m左右的轻到中浪,杭州湾将回落到0.5-1.0m的轻浪。但是,全省海域风浪仍然稍大,小型船只出海请注意安全。
# I& w# J, z& x5 w. Y9 b! L 滨海旅游区预报 8 }$ }9 K) @3 N9 C
9 X# I/ p/ @9 {1 A 明天五个滨海旅游区的浪高有所减小,将减小到1m上下,但是整体海况稍差,较适宜大家海上垂钓和游览。
3 Z: D& t% F% a' ^/ G3 a% u$ c (www.zjocean.org.cn) # z, }/ Q7 ]7 l" d' T5 T
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 ! v" A( X, B2 m* ^
戳我进入浙江海洋预报网~
3 x+ Q$ y' E' m8 q1 W( N+ V- [" F4 v( S
/ N0 @2 ^- x+ G! ^% C5 G4 \2 p5 x9 J; t! b) N: `/ }
I% `' n, ?/ w1 d' C3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