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这十年|这几组数据里隐藏着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澎湃动力

[复制链接]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9日讯 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十年间增长66.1%;全球首座十万吨级1500米超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1号”能源站在山东总装交付,实现10余种水下关键装备自主制造;山东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59个,超过全国总数的1/3;全球首个顺岸布局的开放式全自动化码头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启用,山东海铁联运量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2.3%……
# I1 o6 a8 s- Z$ l' h
% H: [3 P9 g7 r7 b2 }) U% T
, _/ ?+ E( i1 F5 @) W& L0 y9 o. U. v# ^7 e
这是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最新成绩单,勃发出这个海洋大省的澎湃动力。作为拥有全国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的经济大省,山东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关键抓手,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持续做好“港口、产业、生态”三篇文章,让海洋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h4 I6 M7 n/ }" z$ w. S

; z' Z4 s2 G+ A: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L' T  I, y! B7 `$ o
图/中集来福士深海养殖

& A, ~! S* n5 c9 q6 g
& \4 B" C% K9 `. v4 ~- a3 ~/ Z, _! H6 ?- Q# z

7 n; ~5 o; p& b- {) [" Z7 |* o* J) v2 W+ R3 F5 l: h

( v# O, b% y9 H* y" N+ D) m( K% o
在烟台,中集来福士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传统渔业,搭建起全国首个深海养殖大数据平台。与传统网箱相比,这些智能网箱通过搭载智能监测、自动投喂、机器人洗网等设备,实现了工程化、智慧化深远海养殖。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告诉闪电新闻记者,每一个网箱一年能产1000吨鱼,是烟台长岛过去鱼类产量的总和。' a# e6 J) {1 [- E

( [  j5 P+ _1 s: h) C0 p, L! E' Y) g" B, X% @% A
如果说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让众人看到山东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情,那么科技助力下海洋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则成为山东“向海图强”行动中浓墨重彩的一笔。5 ]1 B/ U9 f+ Z$ a9 X/ _

- A4 l& W3 Z; I& S
) J0 E7 J; U" ^, E* p$ }在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方面,山东青烟两地“花开两朵”:青岛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态势;烟台则聚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协调发展,已经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产业集群。2021年,山东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1%,增幅居全国首位。
$ v+ ~7 e* U% _5 B" O' A3 t# _) I. ?; h8 J2 S$ P8 G! h9 t

6 ?) }# A2 L6 H* e同样快速发展的还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在距离烟台180多公里外的青岛,随着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完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登记备案,标志着体内植入级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正式开启国产化之路。这同时也成为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一方生动展示。如今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业产业集群成效初显,2021年全省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0%。3 p9 u/ ?0 B- I0 C
9 E& n: m! [! u; [# b4 G7 V, X8 l
+ g; c  G9 P1 r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科学谋划定位的棋局上精准落子,巩固、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同时把功夫下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山东正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一步步壮大新兴海洋产业。
# k7 d3 n8 b: T' A% P0 l1 g
. V4 e/ p3 l9 t(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P4 D3 T3 f5 c) e) f
图/山东港口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现场
% d" |  @5 k% w8 {/ P
+ r" z$ s% x4 ?% T3 p3 U

7 [8 Q) {( o. q& Z) v

  K9 T% i4 D/ p
0 f! N, H5 ^! V1 x: \: V# K
5 u- {, }" p5 q& ]! |+ i6 \, X3 B$ [+ f% t3 y+ [
在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同时,山东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上更是大显身手,正在以“海”为媒构筑起对外开放新大格局。
- ~+ _! q4 t% c$ T2 w) O& d4 M& j
4 r9 Z. P) F! V% p
5 B3 |5 ?, v+ d2 a0 {3 n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3个超4亿吨大港的省份,山东目前已形成以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港、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总体布局。2021年全省沿海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7.8亿吨、外贸吞吐量9.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447万标准箱,分别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二、第一和第四位。/ E* b- ?" q, l( l
. X/ T1 C7 z' I5 R7 p( E

' R% b* l; P9 B3 [此外,作为交通运输部确定的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省份,山东省智慧港口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J# W# g" _: W) x/ g
* H- S# t, u8 k- q- {

( i5 W! `/ \9 @7 l  b' B3 ]6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的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远控岸桥精准抓放、收放自如,30台轨道吊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一辆辆无人集卡往来穿梭,忙而不乱。作为拥有6项国产化、业界首创的科技成果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日照港向全球港航业贡献了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的崭新方案。
% }: V4 D. @  m
  l9 p. U, _8 J* L6 R2 q8 P3 \; {* S* N* H: o- {6 f
无独有偶,另一个创新之举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上演。2021年6月,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示范段)在青岛港竣工。这项打通了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最后一公里”的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构建起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经济的立体智慧绿色港口集疏运新模式新样板。
# a7 b6 E. {% q$ q. M
9 P" S. S$ y) I3 J" ~* e' w5 `. Q! [) ^3 P( f- U
无论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还是全球首创智能空中轨道集疏运系统(示范段),都是山东深入推动智慧港口建设结出的一颗颗硕果。也正是有了这些创新和实践的铺垫,如今的山东港口不但航线数量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其海铁联运量更稳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 r# ^2 S% t. n/ j  ]6 b- m0 Z
8 w; Y6 D$ Y2 a6 z3 L5 p
  L8 @& }6 R, `* q$ E& }, U
而凭借这样的基础,山东放大区位优势,实现创新发展。2021年山东海洋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省水路运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9.8%,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路运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8.4%,与RCEP国家同比增长31.0%。可以说,港口已经成为山东现陆海联动的重要支点。# \& e" }7 G) {3 e! |

7 A; h; T) e4 _; t2 D9 H1 z" P7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O6 G7 ]# g8 o0 B
图/山东东营滨海湿地“红地毯”

7 {5 E5 L2 F4 a+ D. d) f
# o. F4 I+ W8 H; p: Y4 L& ~* P8 N& ~6 [

4 C/ R" p+ w! V5 I" W) Z( y  ?' A/ D# x% N
" Y0 `% u5 A5 K) S

# ^) T/ \# m) D4 L  o2 f% }8 [2 r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拥有全国近六分之一的海岸线的山东来说,如何把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已成沿海城市的共识。# y% t6 a3 l; E* m

& C7 [; [; N/ ^  [
$ R1 d, B. Z4 E7 o$ c近几年,山东推出一揽子举措全面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其实施的“一湾一策”机制,因湾施策,增强实效性,全面改善海湾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了生态服务功能;推出的山东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将海洋环境质量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按照“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原则,把海洋环境治理成效与经济利益挂钩;全面落实的“湾长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海洋综合治理的强大动力……& T0 X" e, l8 i/ p

' U; ?5 K' v$ O3 j( r! a" j/ M/ F. J
向好的苗头如雨后春笋,从一些具体数据指标上更能清晰感受到山东海洋生态的持续向好。在2018年到2021年,山东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分别为82.15%、90.03%、91.5%和92.3%。黄河口、莱州湾、庙岛群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改善趋势,各类海洋保护区优良水质面积显著增加,沉积环境良好,保护区海洋生物物种、自然景观以及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 c1 p7 g3 u: o4 }* b+ Q8 l. P: i* e# W+ t+ d

& a9 Z0 ?0 E9 [" o' Q( T在东营,“退养还湿”40多万亩,滨海湿地“红地毯”景观重现,黄河三角洲区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
, \  l9 a; K% [3 T" F
5 e8 \' g8 Z6 e) C
( z* f( k* d; B- s+ I在日照,1882米生态岸线通过“退港还海”得以恢复,海洋环境、生物资源明显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海龟、白海豚等10余种海洋生物频繁出现在“退港还海”项目所在海域。, Y) r& f5 ~; E( j
: X: J# w. N8 H" l7 f

" T% r* a' I' |4 E$ z1 Y/ W在青岛,2021年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1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同时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案例。2 N5 Z+ F8 m- j1 N& b

# @/ N2 Z6 m+ e
4 S5 V+ `) ^* g( Y蓝色海岸,“贵”在生态。山东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随之而来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更成为山东绿色发展海洋生态的真实写照。& g6 w: _$ F1 N" Y" O2 b

& T+ \: l- X1 v- c$ S1 K
* _4 M3 W+ s' J* o) N$ X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山东提出,力争到202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这意味着,以海洋强省建设为目标,山东将以时不我待的奋斗姿态继续奋进。
2 |( i0 z3 u3 [  G/ d
+ T0 X3 o) a; t3 C8 ?/ W$ ~8 X  M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Q; F8 k8 ]) h% n) R! A.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