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 聚焦国家级智能化养殖旅游设备——“普盛海洋牧场1号”平台

[复制链接]
在大海里建造“牧场”,不是件容易事。
1 R) F  M; A& H# o' K2 R* y大到海底地形测绘、水质资源监测,小到渔网鱼饵投放、生活垃圾排放,一到了深海就都很考验技术。一座平台的矗立、一个网箱的潜埋、一网渔获的丰收,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科学管理、科技的力量和过硬的风险防控能力。
- M6 d2 r) p) B& ], O在乐东龙栖湾海域,一座海洋牧场正从构想慢慢变为现实。平台如何固定?用处是什么?有哪些高科技?带着诸多疑问,海南日报记者来到乐东龙栖湾国家级现代智慧海洋牧场,一睹其真容。- H3 t) C0 y6 N: u; e6 A3 F% v8 k) V
- j/ y  f  x2 l, ?$ H1 |* |
平台平稳如陆地
8 j% L- @# a( J/ a7 r/ i$ A# v2 V+ _+ j1 Y8 j* B
自码头乘快艇颠簸近40分钟,伴着一路浪花,直至距离龙栖湾海岸7.9海里处,终于踏上这座面积有6个篮球场大、6层楼高的钢制庞然大物,这就是乐东龙栖湾国家级现代智慧海洋牧场项目建设的新型抗风浪绿色智能化养殖旅游设备——“普盛海洋牧场1号”平台  O4 h6 a1 r9 K. S# h* J  f
: S: C* S4 M+ i6 N*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 E$ B1 H7 u/ w' L# @初次登上平台的人,总先震惊于其稳定性。在这个平台上,走路不必小心翼翼,不论快走、小跑,脚感与在陆地无明显区别。如若不是目光所及皆为海水,真叫人以为还在岸上。
8 @) L4 H" b9 Z. S* Q' K$ W如何做到如此平稳?秘密藏在海下,平台吃水近10米,四个方位下共有8口锚,每口锚重6吨,锚链长达225米,将这座平台牢牢锚定在海面上。
& p0 m+ f( ~7 {1 }* R2 W% F4 S“平台固定在海域的位置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纪枨文介绍,平台由中船集团广船国际建造完成后,由海上拖头将其自广州南沙港起拖,经过三天三夜的拖航才到达周边海域,通过海上坐标定好锚位,用声呐设备探测海底深度,确定最终位置进而进行固定
( {. E0 ^1 ]# B9 g当然,这样的固定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风浪过大或停泊不当,平台的拉力大于泥沙的阻力时,便会出现“走锚”的现象,平台无法进行固定从而四处漂泊,极其危险。4 D: S/ }- q: ~3 h  P  _, X: s' K
“普盛海洋牧场1号”平台采用海工平台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抛锚定位,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
* i# W4 I2 B0 U- W+ N$ @) e
0 A! u+ S, a" b, Y/ Z投苗七月获丰收
& M2 U9 x+ b+ l) T- g4 V8 H3 {$ h& \: U* h% ]5 S
一条条肥美的军曹鱼不时浮出水面觅食,鱼尾搅动着蔚蓝的水波,点染出一圈又一圈的蓝绿涟漪。
' o6 X* V7 m: t* [2 z2 j11月,海风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4月投放的3.5万尾军曹鱼苗,经过7个月的深海养殖,收获约75万斤军曹鱼。然而,要把几十万斤的鱼从10米深的养殖网箱中捞出来并非易事。船一到岸,船工们就忙碌了起来。心灵手巧善于固网的船员手持细梭,用细细的缆线将捕捞网的各连接处加固;用厚厚的塑料布围成的简易储鱼池中,一块块冰被吊机从船上运到此处;有船工沿着平台上的梯子到达顶部,随后一张黑色的大网缓缓从十几米的高地沉入网箱中。
* d* Y  G' A5 u: T1 J6 s/ Y- F见到有鱼入网,平台四周20余名工人用脚使劲抵住护栏,身子后倾,卖力地扎紧渔网。随着网的逐渐收紧,浪花飞溅,千斤的鱼被聚拢在一起。
3 h8 s' S. M) h, i此时,加固好的捕捞网探入渔网中,一伸一揽,将一条条鱼送上“岸”。不过,因为不好掌握角度,进网的鱼总是不多。许是速度太慢,船员纪新和自告奋勇主动入网。
6 a% n. n* T9 B7 l- D8 N: h脚踩在捕捞网边缘的铁圈上,纪新和双手紧拽两边的吊绳,随着吊机缓缓下移,他进入黑色大网中,和潜水员王鹏将更多的鱼从大网赶入小网。
7 G0 x$ J$ j0 q/ d“这仅仅是捕捞的一种方式,还有更智能的方式。”熟悉平台情况的船工说,更为省力的是操作系统,将整个养殖网箱上浮起来。不过,要一次性把75万斤的军曹鱼运走,工程量巨大,船上也没有那么多人手。更重要的是,买家的船只一天仅运送5至8万斤渔获,为了保持新鲜,还是采取现捞现运的方式。“等过几日运得差不多了,我们就会将其上浮,将剩下的鱼都打捞上来。”
) h- S7 t) q- }! H+ y. o

* {+ T( @* p1 {5 f" V9 T7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C) o# s# q/ X" x* h+ j% ?. l% K
" M, l% ~! E3 y8 O
新科技无处不在8 j& h1 Z" M2 O' j* \* _+ c/ P

" N# \% d$ b3 y. Q+ Y$ L
) {8 ^" c& r" Y! \- ?2 D0 U
' Y0 }0 @  x( U& q! e5 N( }" k
6 s! j. p: V" U; S" {在此次起网收获前,船长冯春云和11名船员每天都按部就班,通过水下监控,仔细查看军曹鱼的生长状况,将收集到的水质、水温、流速、气象等信息一一记录,建立养殖周期数据库。' ?5 f& Y8 _4 \) G6 p7 f
小小的电脑屏幕上,是平台的智能监控系统具备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功能,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监控传输设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为海洋牧场提供“智慧大脑”
5 H. ^8 v. n* ^' _% r$ v0 W% ?“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水下观测装置系统和数据采集器正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冯春云说,水下观测装置系统深入水下几米,搭载着多参数传感器、水下高清摄像头等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可通过水密缆,沿着支撑杆走线接入数采器;数据采集器则安装在密封箱内,负责控制水下观测装置系统,对水里温度、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数据进行采集。! }/ w* X7 H! t9 N: k$ f( e- h4 I2 h. W6 n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撬动海洋牧场建设提速。例如,高度机械化及自动化技术,使人工鱼礁投放、海洋牧场效果调查评估、生态采捕更加准确;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应用于鱼类行为的高效控制,大大提升海洋牧场资源的有效监测与评估;无人机、无人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兴设备,也在海洋牧场实现自动巡航监测: H8 |& t, P7 V1 k$ {- F& E
这所海洋牧场立项之初就分别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签订了项目共建协议,确保在项目实施及海洋科技上有雄厚科技力量支撑。
" ?2 z! h% B5 a' [$ L8 E* D. f! l“平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环保系统,配备海水淡化装置和污水处理设备,能有效对污水进行处理,并进行海水淡化。”冯春云介绍,他们根据平台营运、人员数量及预期一定时间设置足够容量的污油舱及污水舱,能留存阶段内所产生的所有生活污水,在黑水、灰水的排放上均达到“零排放”标准。
5 ?; y1 f4 H1 C2 n% R6 A* @  ^0 A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q" J+ L( }2 }+ h% H  K4 `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dmoqhholgb
活跃在2021-7-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