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有“海底蝗虫”之称,这些“美丽杀手”会让蛤蜊、海蛎子遭灾。从去年开始,山东青岛胶州湾海域就出现大量海星,给当地的贝类养殖造成了重大损失。日前,胶州湾海域贝类养殖区内再次发生海星激增的现象,还首次大规模出现一种叫做“白泥蚂”,学名“经氏壳蛞蝓”的生物。连续两年大量聚集,海星要在这里“扎根”了吗?这些“海底蝗虫”如何影响贝类养殖?刚才我们提到的“白泥蚂”这个新物种大举入侵,这又和海星暴发有什么关联?除了人工捕捞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5 T$ k# L. t: v+ ^8 H# {7 G3 w7 x Z r! ?" u- h+ o
% f+ e! e* q# A2 l& d# f3 o记者海边探访贝类养殖户损失有多大?' W. z; F; _2 k, Z: I5 |/ v
, `9 p6 i8 P2 r
! s( S2 z% [" z1 b9 K$ }3号下午两点左右,记者在胶州市营海码头看到,一艘满载海星的渔船正在靠岸,捕捞上来的海星里夹杂着大量的贝类空壳。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他们当天已经三次出海捕捞海星,每次捕捞量在1500斤左右。这些海星成片出现在养殖区,吞食海底的蛤蜊,这也让养殖户损失惨重。
( \. k [# E5 \' O% l1 `& u+ o0 a2 ~9 x
贝类养殖户胡大山:海星对我们蛤蜊养殖户影响非常大。我今年投资了300多万元,损失了三分之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 l- z2 {* {# h# M- U
: ?' A5 f; `7 ?" ?' R3 q- `. q3 u+ K$ g3 @8 B* o
经专家实地及出海潜水采样调查,胶州湾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0-15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海域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专家研判,当前海星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且有蔓延趋势。当地海洋主管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海星灾害,最大程度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 J1 n+ ^% C D) L: _
4 u1 L% Z0 S. e. s
' E9 `9 _& }) k. m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副主任韩兵:自7月1日开始,在胶州湾划定的贝类养殖区,允许渔民采用地笼网、底拖网的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0 A' p& [' H/ P- w% Z! j! D
( c! \* z5 {5 ^9 q* ?; E6 O
& j7 ~( B+ a3 {海星为何被称为“海底蝗虫”?
( Z r) ^% E- {) ~1 X; Q% b/ ~) f f3 u+ o8 Z) Y, e6 s
5 d" ^5 a% [) F. d$ S: y1 }
海星通常有着艳丽的色彩,五角星形的外形,总是慵懒地趴在海底,看上去一派人畜无害的样子,但你千万不要被它的外表欺骗了。. ~# ]. B/ z# o" \0 ~
$ s" z% o8 h, n1 ~' g# X9 [
此次“组团”来胶州湾捕食蛤蜊的海星,学名“多棘海盘车”,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见的海星物种。它是一种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成年海星掠食十分凶猛,而且特别不挑食,只要是海底体积比它小的生物,例如牡蛎、鲍鱼、海参等一概通吃,有时候狠起来,连自己的同类都不放过。在捕食时,海星会将贝类整个包裹住,使其无法通过滤水管呼吸,窒息而亡。海星有两个胃,一个负责包裹住贝类软体,而另一个胃则慢慢消化。海星体形本就扁平,整个消化系统又被两个胃占据了一大部分,所以肠子就只能压缩得很短了,因此它的消化效率极低,通常来说只能消化自己吞下食物的6%左右,这也是它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吃的原因。1 q( ?' r3 d( v! y
5 ^- E' _* ?) L2 r
$ @5 |) u, ^# V3 T1 K. N“经氏壳蛞蝓”同时现身有何危害?& m; E% \- _/ L% n/ q/ ]
1 ]4 m& |3 r% x5 h
b6 z9 h' G9 L今年的海星入侵胶州湾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据青岛海洋发展局官微“蓝色青岛”发布消息,近日,渔民在胶州湾红石崖、营海、红岛、流亭等海域发现海星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又名“白泥蚂”。4 l& D% w8 U7 t) W
: a4 [, `! X3 w" C7 p8 T D; e4 o& i! `# [
这种生物外观乳白色,呈卵圆、半透明状。据了解,海星和白泥蚂都可以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是一种贝类的敌害生物。有媒体报道,今年,这种“经氏壳蛞蝓”成规模出现,这在青岛胶州湾还是首次报道。% C1 Z+ q! `' N; I d% Y
3 _ }7 ?% \+ i; J8 z
3 e0 F' Y+ s0 t5 l7 t( Y
除了人工打捞还有别的办法吗?) i/ a9 G( A7 b! \- W1 @. a
8 V8 s0 L2 b* A( u
2 E5 r+ N& |: [/ c面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种群数量的暴发,当地也允许渔民在一段时间内采用地笼等设备进行清理。但是这是好的应对办法吗?这样的捕捞会不会杯水车薪呢?来听专家的解读↓
. k5 o b2 I# V4 I" ]
( }: t- |& o; _6 b
7 R/ Q: {) A3 @0 p2 G1 g; T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光涛:现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现它暴发了之后捞上来,但是预防现在还很难。放地笼是一种清除的手段,预防还是要从它早期的种群补充开始做。
* R" d5 \6 ^) I5 t- b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g g9 ^5 x7 ]
1 y$ K$ ~0 w4 b0 T4 w2 _5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