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水下滑翔机“海翼”号成长记 不断突破

[复制链接]

$ ?4 I: N! P3 }0 x'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a/ @/ u7 g* n7 C
科研人员在深渊科考中回收“海翼7000”水下滑翔机
$ e+ I# U$ @: N! _
3 K& D" G) g% ]0 G. |% I0 F8 x. C
: U* \: W4 R$ z& Y* U0 f! \/ b
  在日前揭晓的“2017年度海洋人物”评选中,“海翼”号系列水下滑翔机设计师俞建成引人注目。从2003年开始研究到2009年首次下水,再到如今的成熟稳定,俞建成带领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滑翔机研究项目团队努力耕耘,见证了“海翼”号的每一步成长。
! ?1 ~) ~! d0 D; k
3 ~+ v* R. {" U) o! O  2017年,“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势如破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1 v/ w& c! p2 r( b& {) b# L- L! V * V, A2 C) h7 o* e5 t; r, Q" H
  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6329米的水下滑翔机世界深潜纪录;* r. `4 w& @$ {
) P' X2 I1 N% }' ]
  7月,12台“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实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集群观测应用;
0 q) v4 b& i% G+ G. _
& H4 o: x6 j+ S0 O  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连续工作91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工作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 d* k% {  Q: O, ?2 ?) T+ W" w
1 T% Z6 O: g- e! F; Y( _  合理制定分阶段研究目标,降低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最终实现超越发展
( ~6 u7 F, I+ r: _
( e! g% c5 G$ ], B$ T! p  俞建成第一次听说水下滑翔机是在2003年。那一年,他刚刚考入沈阳自动化所攻读博士学位。每个周六,俞建成都要向导师张艾群汇报一周的学习工作情况。有一次,张艾群给他看了一篇关于美国最新水下机器人研究成果的文章。读完这篇介绍美国研制的Slocum水下滑翔机的文章后,俞建成对水下滑翔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 d/ Y6 |! W5 W' m* J
7 H7 ~* H" M2 `% H, s  作为水下机器人的一种,水下滑翔机依靠浮力在海水中滑行。它重量轻、消耗小、隐蔽性好,能够胜任长时间、远距离的航行任务,是世界各国海洋科学研究的热点。
+ t- Z, s! x% s% l' M5 S " l) ]2 D: Z2 Q; c/ \' ^' Q8 R
  在进一步查阅了水下滑翔机的相关文献后,俞建成决定召集其他同学开展水下滑翔机的研究工作。
: E& x- w$ l4 r3 `. v2 K
1 Q9 d  U! C# |. O1 [  据俞建成介绍,1989年美国海洋科学家就提出了水下滑翔机的概念,2000年他们已研制出三型水下滑翔机并开展了海上试验。2003年,他第一次听到水下滑翔机这个概念时,美国已开展水下滑翔机实验性应用了。“如果我国还不着手开展相关研究的话,差距会越来越大。”
  {# E% p7 f& z
$ r+ ~4 x) H1 O  E  在俞建成和同学们的努力下,当年他们从所里成功申请了12万元科研经费,正式开始水下滑翔机的研究工作。( b- V# ?4 R( r1 m* D& p. X

7 ]: m) \9 b' i+ o9 P# `9 T- w6 J  沈阳自动化所在水下机器人领域有很好的技术积累和工程经验,这为俞建成团队水下滑翔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水下滑翔机作为新型水下机器人,有一些特殊技术要求,比如对水动力外形优化要求很高、对控制系统功耗非常敏感,既要实现小型化又要实现长续航能力,等等。
( u/ \. q, \  \$ r6 N; N% [  I 3 u8 e7 Q. X) W8 @
  俞建成说:“对于这些特殊技术要求,我们没有研究基础,可借鉴的东西也很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 N+ F0 Y1 i; n
7 S; h) s, S5 `8 P! g! j8 T
  由于没有基础,最初团队制定的目标也较低;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他们的目标也随之提高。“比如,续航能力从最早没有指标要求,到后来设定为500公里,再到1000公里、3000公里……”俞建成说,“通过合理制定分阶段研究目标,降低技术难度和技术风险,不断增强研制信心,最终实现了超越发展。”
8 i1 H6 q7 Y5 ^2 |2 A
" D& e' _) t, |2 M  “海翼”号课题组的3个年轻人没有被困难吓倒,时间不够用就加班加点干。! F4 w2 t; {  U! @0 {2 X1 s5 v

" ?- E& Z! j0 c- h' L. _  小型化是水下滑翔机研制的难点之一。既要小又要跑得远,这是水下滑翔机研究过程中,俞建成团队需要破解的难题。  B  `* h/ p4 t+ b9 h
" F; Y) W/ R, i' N- @
  俞建成说,因为体积小,舱内空间非常有限,很多现成的单元技术都无法在这么小的空间内使用,他们不得不攻关各单元的小型化技术;因为体积小,一点点空间、功耗等资源的浪费都会影响水下滑翔机的航行效率,所以要求载体设计的空间利用率很高、控制器功耗很低,而且外形、壁厚、浮力调节量都必须优化得恰到好处;因为体积小,水下滑翔机的搭载能力有限,系统冗余度无法做得很高,所以需要水下滑翔机的所有部件都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他们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对部件和整机进行大量测试和试验。
$ i1 H& v9 x# n. u4 y3 {
& S' k0 i% y, U" k7 o9 X# R0 c  沈阳自动化所副研究员金文明是2008年加入“海翼”号课题组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课题组一共就3个人。“俞建成博士是我们的课题组长,总揽滑翔机研制的全过程;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我负责机械结构分系统;新入职的黄琰负责电控与软件分系统。”
: s7 Y" U2 _0 J4 x1 Z- a
/ Y! ~: q! z0 P- g' j9 j  “海翼”号研制初期困难重重,进展也比较缓慢。但是,3个年轻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经验不足就请教其他课题组的老同志,时间不够用就加班加点干。6 N; F7 n1 G/ T  W  X
# n1 ~, @: \" A! E/ I+ N
  金文明说:“回想起来,入职的头3年也是我进步最快的3年,那时大家不知疲倦,一心只想把科研做好。”: F: M  y' g1 U# ^
  e) p6 v2 F, K3 w8 N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水下滑翔机样机终于研制出来了。在研发过程中,“海翼”号团队也不断壮大,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金文明和黄琰也都成长为团队的核心骨干。
* J5 o1 z! Q+ L) z: f6 d$ Q
' c5 H2 H# Y" x2 F# \# m- i& ?0 K) n8 V  海试是难忘的经历,也是意志品质的考验
0 r0 v* i! N0 e' d- y+ s
7 x; T) Y0 ^% o7 W0 B2 M' E1 ~) c  海上试验是研制水下滑翔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 {  X6 s9 \6 b" _7 q; f  X ! V/ I: E, X; J& s' Q
  俞建成说:“海洋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海上试验对于每个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难忘的经历,也是意志品质的考验。”
0 l+ K) z# ?0 Z2 N4 T" S
4 Z4 a) [6 p  y( r  金文明至今都对“海翼”号水下滑翔机的第一次海上试验印象深刻。那是2009年的夏天,由张艾群带队,参试队伍一共10人。为了节省经费,当时课题组租用了一条渔船。
. `* k* e- y3 ]' L4 U 7 g+ ]( Q& t8 }. a
  金文明说:“在渔船上颠簸了一个晚上,等开到试验地点,就已经有3位队员不能下床了。”+ L: K# h9 R! C& Y* S1 e, y8 {
+ d2 f% k  K& S7 a8 e5 I- c
  因为是第一次进行海试,前期设计缺乏经验,水下滑翔机不论在软硬件还是在机械系统上都存在缺陷,环境适应性也不够好。为此,团队成员白天试验、找问题,晚上拆卸舱体、维修与解决问题。
) v/ I3 H; N* j' P$ N
. ]0 i6 P7 ]2 S  }  金文明说:“那些天真是白天晚上‘连轴转’。船上没有工作台,我们就在前甲板上支起一张大木板进行滑翔机的拆装工作,趴着或蹲着对滑翔机进行检修。船不停地晃动,时间一长,大伙都腿软背痛。但是,所有人都坚持到了最后。”2 Y6 M9 r& L/ F9 v4 d* x

5 q6 A# g/ H, G- z' \9 d5 d& {' z$ f  当时正处于盛夏,船上异常炎热,睡觉舱位也不够,几个年轻人就直接在甲板上铺上席子睡觉。早上醒来的时候,露水湿透全身。
, E4 P8 u+ w& f1 Q 9 Q: P- `  P; N  A
  “海试过程中大家都是相互鼓励。正是因为坚持,才有了水下滑翔机的研制成功。”俞建成说。
) K* I0 L+ H8 U) A8 S. U 7 y* J6 _( W# z: d5 }: I; n4 H
  2017年3月,当“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创下6329米的世界深潜纪录时,团队成员都非常激动。金文明说:“收到数据时,大家都欢呼起来了!”$ o, `* Y% F7 I3 g7 u3 u# M. |

. \" ?6 \/ z- M; u7 s$ s- q+ f9 g" q  海试中也有很多开心时刻。俞建成就对2017年在海上偶遇“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情景念念不忘:“尽管当时距离很远,仍然感觉非常振奋。”
. o2 C: `2 k% Y9 ?% G$ b1 J0 W) [
7 ^" K( c& ~% U+ c1 g  “正因为有了这些亲身经历,更激发了我们献身中国海洋技术的热情和使命感。”俞建成说。
+ _6 o9 ^6 j4 n" T% B9 y! l
. _+ y& H" V9 b% r  s' h* w2 a$ ^
# k5 z( U3 {, F5 N; s$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m/ y8 X( v6 p! R8 g2 ]; o  V
, ]0 L% C4 d4 X5 N) @( `: p

8 P4 b) ~- f- T( u6 j0 V% g, s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olian
活跃在2022-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