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奇迹!90万公里海底光缆的故事

[复制链接]
    全球海底光缆就像是分布在地球上的密密麻麻的血管,它是互联网的血管,全长加起来可足足绕地球22圈。4 J' I; z3 ~1 o
- A3 Q! ]1 Y8 s9 l% m5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9 y, U& @+ V; h, k: ]0 m# t
; d7 c5 V, j'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 A. {" A7 F( b
    没有它,互联网也就是个局域网,它才是这个时代的奇迹。# \0 Z& P0 D; |3 N& t7 z* Z
    这里有个Business Insider做的全球海底光缆分布视频,我是跪着看完的,看完瞬间明白,什么才叫真正的互联网的血管。
5 b( \$ `; k4 Z+ ?5 e3 z    全球90%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海底光缆构建了今天的全球“宽带”互联网!2 J: A9 n1 u* y# B
    它是如何铺设的?这里有个动态图赫然明了。% Q" u# Z* K  B2 s

7 [" K  T# G: Q  [# ~$ T" T0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3 Q6 O! R4 @' L6 O    其铺设原理就是,将光缆的一端固定在岸上,船会慢慢向外海开动,一边把光缆沉入海底,一边利用海底的挖掘机进行铺设。
9 w! [# ^( ?( M, d, b; \
; L' n6 i( V' [# w1 t% x6 E6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 d5 p4 Y( x2 M
    这个是铺设用到的光缆船! k" V: ^1 F5 z0 g* ^. U8 Y; x
    铺设时要把一大卷光缆放在船上。目前最先进的光缆铺设船可以载重两千公里的光缆,并以两百公里/天的速度铺设。
2 p  }" O( F: m9 c1 i/ L
+ z% \1 B3 I( u7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 H* u1 W3 u
这个是海底的挖掘机
% X7 g" c6 p; Z- e3 i
5 |- f$ V7 Y0 L
0 I- c( |* I* P- L/ I' d
    它的作用有点像耕田的犁,还是让光缆沉入海底的配重物。它有三个功能:挖沟,铺设和埋线。
# r8 k' g  E. K9 q    人类今天可以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铺设海底光缆,但是,不要忘记,最早的海底光缆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比互联网还早100年。那个时候的科技并不发达,人类是怎么做到的?" x+ }) g  Z5 a3 B* B
    下面是一个励志故事。
. t. B& U6 w1 o' z. B% f- [/ B    以下内容源自知乎作者:猪小宝
5 I: ]. r) C5 G* d    19世纪的第一条越洋电缆是怎么铺设的?毕竟那时候的科学技术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茨威格在他的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中,专门用《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这一节讲述了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越洋电缆的铺设的。+ o  C5 `1 d, r
, M# ^( ?" A% x& I* Y$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J# b) b- Q8 B0 l. K: p. L( J% [
Cyrus West Field

# s; U" {/ Q$ S1 G8 `
* k. t- H' E4 P3 D0 U  Y" j
* K$ d$ o8 X8 \/ C0 v
    19世纪古塔胶的出现,使得电报电缆穿越海洋的构想具备了变为现实的条件。被古塔胶包裹的金属电线可以布设在海底,电流在其中畅行无阻,而不会被海水耗散。7 x! K) s% l( T. ?- m2 y
    工程师布雷特(John Watkins Brett)在英吉利海峡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但是一位渔民误以为找到了大鱼而把电缆从海底拽出。) f9 F" V2 a  Z1 s# N
    1851年,布雷特进行了第二次铺设,终于成功,英国和欧洲大陆成功的连接在了一起。
8 ^4 P' c* v0 ]9 u7 {    人们把目光转向北美大陆,能不能把北美与欧洲连接起来呢?当时,人们不知道电的更多特性,对电的应用还处在童年阶段;人们也不知道大西洋有多深,不知道海底地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假设电缆能铺好,人们也不知道电传输功率够不够传播如此远的距离。连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本人,也认为跨大西洋的海底电报电缆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冒险。
8 j5 E5 W. Z' @8 @$ ?' ~4 t! F7 |8 l    1854年,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纳负责铺设从纽约到纽芬兰的海底电缆,但项目资金出现了问题,于是他到纽约寻求投资人的帮助。在那里,他结识了美国富豪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菲尔德很年轻,但是很富有,事业顺风顺水,旺盛的冒险精神找不到寄托。% N- j: x+ x8 R' j7 s2 k
    虽然他不懂什么专业技术,但类似于今天的投资人,他敏锐的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在给纽约-纽芬兰海底电缆投资后,他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宏伟工程中。5 X0 Z- I( J5 a& T) ^: i# T

% @* s$ M. l, M+ w;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 v5 c/ d: g& a7 S! I
1958年跨大西洋海底光缆路由

  l* Q6 \( c/ y/ p1 j9 Q2 s& R, N

1 B  j* j  D; q$ L

4 }! |6 g* c# G1 X    菲尔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和精力推动这项事业,他迅速与业界专家、政府、金融界建立了联系,在技术、法律、投资等环节步步跟进。在英国,短短几天就募集到了35万英镑的投资,其中还包括拜伦夫人这样的文化界名流。1 V, N* ]+ J% V( l% `
    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技术的发展会让自己的投资得到回报。越洋电缆就是那个年代的微软、谷歌和苹果,菲尔德就是那个年代的盖茨、佩奇和乔布斯。# j& b, C+ \8 d. [
    从技术上说,跨英吉利海峡电缆和跨大西洋电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铺设英吉利海峡电缆,风平浪静的一天就足够了,而跨越大西洋,当时的轮船差不多要航行三个多星期。不算铺设机械,单是整条跨洋电缆的重量就远远超过当时任何一条船舶的载重量。+ Y! e& X2 K9 B! s
    英国政府为菲尔德提供了皇家海军最大的战舰之一“阿伽门农”号(HMS Agamemnon),而美国政府提供了排水量五千吨的战舰“尼亚加拉”号(USS Niagara)。这两艘当时最大吨位等级的舰船经过特殊改装,才各自能装下跨洋电缆的一半。
0 S- H& f: e" e& M$ X1 J( S# p    位于海底的越洋电缆,必须非常结实,不能断裂,但同时,又必须非常柔软,否则很难铺设。另一方面,它的工艺必须十分精密,否则,一点点瑕疵就可能导致电信号的不稳定和中断。好几家工厂夜以继日的生产着这种海底电缆。
7 o3 f( B. f+ b7 l# R  M/ C9 c    菲尔德的越洋电缆这项伟大工程,是当时全世界的报纸头条。' p, ?, S4 e+ h- l

8 N  f& L/ c! _6 O- v,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F. |9 F- _' Z1 c* ^$ d0 E) |. r
当时发行了这张邮票纪念

* Y- J5 D% N; {: \. }! r
4 |# g8 e8 X. ]* Y# K9 Z0 a7 D  ^$ o! C& X9 D; T! c
    185785,菲尔德的铺设船队从爱尔兰起航,包括莫尔斯在内的业界专家都在船上,实时监测铺设情况。“尼亚加拉”号像蜘蛛吐线一样,一边小心翼翼的缓缓向前移动,一边在后面用绞盘留下那根越洋电缆。电缆的一头固定在爱尔兰,船上的专家时刻与爱尔兰的陆地保持联系,以确保电缆没有断裂。
" }- M3 i/ B+ Z5 h" I% u; a    811晚上,在成功铺设355海里后,事故发生了。绞盘发生故障,已经铺设的电缆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全掉进了海里。当时还没有合适的潜水技术,根本无法把掉进海底的线头重新拉上来。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 I8 z  a9 F5 K9 \# f& p1 t& K9 c! z
    菲尔德损失了355海里的电缆外加十万英镑的投资。由于大西洋的气候原因,第二次尝试只能等到第二年夏天风平浪静的时候。
! T, z2 Z9 E$ P1 n

$ k7 q: W  b%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z; I" |- h" O4 o
当时用于放缆的抓升钩

( P( ^2 I, ?- ^+ K
; e: k) S; g! T% a

$ }: T. }5 e9 `* L    1858610,菲尔德的船队第二次出发。船队计划先航行到大西洋中央,将电缆的两半接起来,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欧洲和北美两个方向铺设。结果在到达大洋中间的预定接头地点之前,船队就遇上了暴风雨。8 g6 L; T6 \; o$ r
    “阿伽门农”号上装载着巨大的电缆,而且由于铺设的需要,船体的重量分布很不均匀,在大洋深处的暴风雨中濒临覆灭。大家已经开始考虑要把电缆扔进海里,以求保住性命,但是船长拒绝了。万幸的是,“阿伽门农”逃过一劫,死里逃生,顺利到达预定地点。
1 L. o* \  ?- o9 s    可惜的是,经过这次风暴的颠簸,大量的电缆被碰撞、挂擦,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铺设了200多海里后,电缆两端就再也不能互通信号了,这200多海里的电缆变成了废铁,第二次尝试又宣告失败。
5 [: H6 m4 r! ]0 g7 k* i8 D2 o

% k6 U  I1 O/ v/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S( D; U, Y& [7 ~3 j    这次失败动摇了绝大多数投资商的信心,很多人要求菲尔德变卖剩下的电缆,弥补他们的损失。当时的媒体也一片哗然,到处都是质疑的声音。1 u1 ]. x+ \" z7 c6 c
    但菲尔德不为所动,一定要再试一次。) m) ?. Q1 ^8 ?
    1858717,船队静悄悄的再次起航,这一次,没有媒体报道,也没有名流到场。菲尔德和他的事业已经被全世界遗忘。: M* w: K4 t1 w! S) f$ A$ ^3 n
    728,“阿伽门农”和“尼亚加拉”在大西洋中部成功接头,开始越洋电缆的铺设。两艘船上的各一半电缆对接在一起,然后“尼亚加拉”驶向美国,“阿伽门农”驶向英国,大家打出旗语互相道别,连接他们的只有这一根小小的电缆。
/ V7 g! U; {+ K* z$ Z    85,“尼亚加拉”到达纽芬兰海岸,“阿伽门农”也在同一天到达爱尔兰海岸。海岸上没有鲜花和人群,但这一伟大的事业已经完成。
' P  G$ e; z0 p5 {: Z& o    几个小时后,世界一片欢腾,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兴奋的等待着这一刻。1858816,维多利亚女王发给美国总统布坎南的贺电通过海底电缆传到北美,此时此刻,“尼亚加拉”号还在从纽芬兰赶回纽约的途中。布坎南向英国女王回电,同时,礼炮鸣放100响,庆祝人类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 g( B; k! }$ ^8 {* U1 I! ?5 U4 g

2 D9 J- D9 E% a; S# \9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 ^7 q3 r8 Q+ s: g# z+ z
    818,菲尔德和他的团队乘坐“尼亚加拉”回到纽约,迎接他的是盛大的全城巡游,菲尔德成为了和平时期的国家英雄。831,又进行了总统和各界人士出席的更隆重的庆祝活动。* b  l$ B7 u9 _& j* G7 e
    但命运是残酷的,几天之后,海底电缆就断线了,北美再也接收不到欧洲传来的清晰的信号。谣言不胫而走,菲尔德沦为千夫所指,欢呼的浪潮用同样的力度反扑向无辜的菲尔德。菲尔德是骗子,英国女王的电报是他捏造的,一切都是他在为沽名钓誉而做戏,他的团队都是他的托儿。/ g" N- L, ?! c. f
    菲尔德千辛万苦铺设的海底电缆再次成为废铁,而他也名誉扫地,这一项目也被迫搁浅。# k6 ?* {/ D- _' ?& a
    六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钢铁战士一般的菲尔德没有被命运击倒。1865年,菲尔德再次出现在伦敦,带着新的60万英镑的投资,重新启动他的越洋电缆项目。此时,对于有线电报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著名工程师伊桑巴德·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一巨轮“伟大的东方人”(Great Eastern)号也已经建成,并且恰好闲置。
/ x$ D) k! ~. [    拥有了新的电报技术和这艘排水量两万两千吨的巨轮,之前无比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723,“伟大的东方人”号出航,开始了菲尔德的又一次尝试。但在离北美还有两天航程的时候电缆突然断裂,这第四次尝试再次失败。) J- a1 c; @* [; P) f& W
* K, o3 X9 ]' {1 N$ g+ L8 Q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t7 f5 _- ?6 R5 S1 `. _
伟大的东方人巨轮
" |( p5 J! k6 \. B
6 ~4 w: D, B6 o1 E
% F( }* S) M# a9 L
    1866713,“伟大的东方人”号再次出发,终于成功。不久,又成功找到了上次失败的那条电缆,并且继续铺设成功。两条电缆把欧洲和北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 C& Q$ e) A2 M4 k5 d/ C! B    在互联网、全球村的今天看来,这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这就是时代的奇迹。
% Y# n( Q' i, X9 O
7 N& h) r) `: M. D% [3 Z.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e7 n; g5 X7 p9 h6 `# x    菲尔德,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十年多的时间,失败了四次,数十万英镑打了水漂,却依然不放弃,锲而不舍,终于金石可镂。6 O* n- G+ ?0 a$ X( |
    正如我们今天的互联网,菲尔德缔造的这第一条越洋电缆是他送给全世界的礼物。人 类对于同呼吸、共命运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浩瀚的大洋再也不是信息不可逾越的天堑。
, O+ f$ i# N0 h!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olian
活跃在2022-3-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